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69

第69章 莎士比亚的艺术

近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忽然引起很大兴趣,上演方面问题的研究和电影的摄制,都非常热闹,我们可以见到莎氏的艺术是不朽的,永远有它的生命。

莎士比亚生于1564年至1616年文艺复兴的最盛时代。那时代是个从中古宗教势力求解放,希腊的文学艺术重新被人发现的时代,实际上是“人”的重新发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重新被发现。人体的油画与雕刻发达到极高峰,而描写人性的内心生活,以人生的冲突斗争做题材的戏剧艺术,也就异常发达。莎氏是此大潮流中一个超越一切的戏剧天才。他自己本是参加在一个剧社,供给剧本。他说过:整个世界不过是一个舞台,人生男男女女是一些演员。他自己的生活确是一个在剧团里的生活。戏剧与人生对他是一个东西。他从戏剧里体会到那些人生的伟大的紧张的悲壮的场面,而他又从实际人生的体验、观察、分析,给与他自己的创作丰富的深刻的生命。他的创作和他以前或以后的古典剧有几个不同之点。

(一)他的写作的题材故事,既不是像近代作家取于自己的生活(歌德《浮士德》),或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问题,也不是单凭自己的想象构造情节内容,乃是几乎全部取材于他的前辈的剧本或小说而加以重新的改造。然而,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题材内容,而在他如何写出。莎氏的天才有点石成金的手段。

他的剧本不像古典及近代剧欢喜从情节冲突紧张的顶点开始,而将过去情节在口中说出来。他是欢喜陈述一事全部的开始和发展,如《罗米欧与朱丽叶》就是从两人一见倾心说起。这是铺陈的叙述,使剧本里的空间地点和时间复杂而拉长,破坏了古典的三一律。(古典剧情的时间至多在二十四时以内。)

这种铺陈叙述使剧中主角发生多方面错综的关系,于主要情节外往往有平行的一个或二个插曲情节。这种平行情节虽是古已有之,但是莎氏最善于处理穿插而运用得有意义,或为必要,如在《威尼斯商人》中叶西凯被罗兰佐诱走就大有作用:一则显出歇洛克的凶狠的性格,表出他自己女儿骂其家为地狱;二则借此情节以弥补订契约与契约到期时间;三则使我们了解歇洛克因女儿之出走更坚决了他的报复意志,以至于露出无人性的凶狠。莎氏的剧本固是充满了复杂的繁富的生命。

(二)他的剧本若和希腊及法国古典剧对照,就看出他的特点是悲喜剧的融合。在极沉痛的悲剧中掺进了无数的幽默滑稽,使我们看出作家的舞台技巧及了解观众心理,同时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命的无穷热力与兴趣;而他在喜剧中往往插入极动人的悲剧角色及悲剧情节,像《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歇洛克可见到诗人对人生的严肃深刻的同情。然而在极严肃的场面,往往插入滑稽,打趣,有时也使人感到过分。不过,他是要调剂观众的情感,也是要利用对比的影响。

(三)他一生的作品中爱用强烈的光明与阴影的对照(像Barogue时代的荷兰大画家Rembrandt的画)。他爱强调地对比善与恶,智慧与愚蠢,强与弱,动与静,尤在性格描写方面。如女性方面以娇柔含羞的Celia对活泼勇敢的Rosalinde,静穆温柔的 Hero,对利口会说的Beatrice等等。在男子方面如理想主义的Pratus对实际主义的聪明的Mark Anton等等。

(四)莎氏艺术的中心点与最高峰仍在“性格的描写”。他的最成熟期的创作多半是性格的悲剧。Hamlet是一部最深刻的心理描写,人人知之。他有他与前人不同的独自的技术,以描出角色的内心心理的行动的动机。他的技术大致可分四方面:

(1)从主角的大的重要的全部的行动上见出性格。如罗米欧的热狂感情从开始到最后都表现在他的言语和行动中。

(2)在不轻意的微小的动作或道白中,启示出一个人的最深的内心状态与性格。譬如在凯撒的迷信的表示中看出他的原来的伟大和力量已趋衰落了。

(3)在两个或几个性格的对映中间描出一个性格细腻的光景,像《威尼斯商人》中的Portiaa的求婚者Basanio。他的个性,作者在剧本中本无暇作细致的描写,然而由于和别的求婚者及Antonio一班其他朋友比较之下,乃觉得他是比较的可爱的人物。

(4)莎氏再有一常用的方法,就是由别人的口中描出一个人的个性性格。我们在Lady Macbeth口中知道了Macbeth的性格。在Ophelia的崇拜中也补充了我们对Hamlet个性的认识。以前的作家则多以独白表示出性格。

再后我们再讲到莎氏的剧中的一特点,就是全剧有一种“情调”的创造。他的戏剧愈成熟,愈能在一开头的几十句中就引导我们走进一种爱的或恨的情调中,那故事情节应当有的情调中,在这里表现了他不只是剧作家,也是一个大诗人。像《仲夏夜之梦》一剧若没有这诗的情调就无味了。Macbeth中间巫女一幕没有那情调就觉得滑稽了。Hamlet一剧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幽灵的恐怖的情调,使我们走进严重的悲剧的情境中。

最后,我们说到莎氏剧情发展的顶点,往往放在第三幕的中间。同时往往也就是全部转换之点,而在悲剧的Catastrophe之后,并不就结束,往往再来一平静的幕让观众在离开剧院之前能平静地综合剧情的印象。全剧开头虽紧张,而结尾却平静,这是和希腊的悲剧相似,而对近代人是不大合口味的。

(原刊1937年8月1日《戏剧时代》第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