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27

第27章 康德唯心哲学大意

哲学界中,唯心唯物两派之争久矣。近世科学昌明,唯物之说大盛。然亦正以科学穷理之精,唯心主义转以愈明,此甚可异者也。若细疏其理,累牍难尽。今限于篇章,请简略明之。

科学根于实验。穷万象变化之因,知一切现象,皆物质之运动。吾人直觉所感诸相,不分色声香味触。而科学家依据实验推察,谓色者伊太之运动,声音者空气之来往,香味者质点之分析,感触者元子之变动。总而言之,世界诸相迁流,即是物质元子之变化运动。物质是真,诸相是妄,是以今日科学之唯物,乃是以色相后不可直觉之物质运动,为世界真相。不同世俗常人执色相为实相也。

虽然,物质无声无嗅,无色体相,不可经验者也。今科学家执为实有,岂不背“一切科学根据实验”之初意乎?于是有所谓实证学派(Positivismus)者出,主张贯彻“一切学术根据实验”之主义。舍弃一切物质元子诸执,谓斯等名言(如物质、阿屯、伊太、电子等),皆是假设。所以汇说诸象,综其纲领,使井然条理,成一学科而已。(宇宙万象,森罗纷然错杂,惟待施设名字,别其异同,然后乃可思议,言说物质、元子、伊太诸名,亦即汇说一类之相而已。)不可因名执实,遂谓物质元子等实有其物。吾人实验所至,但有色声香味触,不得物质元子也。物质元子,亦思想中之物耳(思想之物即是名言)。近世此派学说大盛。此学派不执唯心,亦不执唯物,但主张实验,其源出于古希腊之怀疑派。十八世纪英国哲家侯谟(Hume)实此派之祖。法之恭德(Comte)、英之斯宾塞尔(Spencer)、德之朗格(Lange)等皆主张是。即康德哲学亦与此派,全不相背。德国近世实证学派诸家,皆出于康德,承康德之旨也(有所谓新康德学派,即是实证学派,因康德言一切唯心,而学术皆由实验而得)。虽然,康德远矣,岂唯物、实证两派之所能至。康德哲学,实汇两派之精义,以建立其最高唯心之理,体大思精,包罗万象。唯物、实证两派,实含摄其中。存其真义,去其偏执,破收并行,以成康德,证据坚确,千古不易之唯心哲学。今略述其义,以供学者。

康德分别两种心相,一曰形而下心相。一曰形而上心相。色声香味触者,形而下心之所取心相也。物质世界,运动迁流,占据于空间时间,立于色相世界之后者,形而上心之所取相也。吾人直觉所感,色为眼识,声为耳识,香为鼻识,味为舌识,触为身识,此皆直觉所得。然此等色相,皆主观唯心。物之自相,不如是也。色之自相,为伊太运动;声之自相,为空气来往;香味自相,质点分析;感触自相,元子变化。故所谓这色声香味触者,主观之变相也。物之自相,初不如是也。取此诸相者,斯为形而下心。(形而下心,即吾人感觉思想情意之心名,为形而下,以其可实证觉知也。形而上心,则眇然无识,不可接知,但理推为有。)此形而下心,受外界物质运动之接触,遂见色声香味触之相,外界物质运动,对于形而下心,当是实有,不同幻梦。科学家穷宇宙物理,可曰进于无疆,莫知其涯。然此物质世界,以理推究,终非心外实法,宇宙真相,何以知其然也?物质世界立于色相世界之后,不可接知,但可谟知。(接知、谟知,出于庄子。接知者,五官直接所闻见者也。谟知者,思想推度而知者也。佛经名为现量、比量二境。)其体相用,皆吾心中比量计度所成。仍是唯心之相,科学所取物质世界,仍不出吾心中为心识所变之假相而已。(但此变相,现物质世界之心识,非吾人小己之思惟心,乃是康德所谓形而上心,对于吾人小己,则此物质世界,即是宇宙实相,非幻梦也。)况物质沦于空间,迁变于时间,去空间则物质无以存其体,去时间则物质无以施其用。而空间时间者,无有体相可得,亦是唯心假相。(康德以数学、几何,证明空时唯心,其义精微,不暇详述。但此唯心,亦是唯形而上心,非是形而下心,对形而下心,则空时实有,不可不辩。)物质依空而立,依时而变,空时唯心,则物质亦非心外实法。

然此物质对于吾人小己形而下心,自是实有不同幻梦。即此形而下心,生灭起伏于时间之内,而时间唯心,则此形而下心,亦是唯心假相,非心之真相也。是以,外之物质现象,内之精神现象,皆唯心假相。不见其本体之真,而取此内外心相之心,斯名为形而上心,以其超越内外心相之上,不可想象觉知也。康德之唯心哲学,乃言宇宙万象,外之空间之物质,内之时间之精神,皆唯心现象,皆非真境。而宇宙唯心,乃对形而上心言。至于形而下心,则其自体,亦是形而上之心所取相,与外界物质同其体,同一形而上心之心相也。故康德唯心主义,与欧洲昔日之唯心哲学大相径庭。昔之唯心家以宇宙是形而下心之思想,故全同幻梦。康德哲学则以宇宙是形而上心之现象,故于形而下心仍是真境。昔之唯心家以身心外之世界为空华水月,全无实际,而执内心,思想实有,且常存不灭。康德哲学则以外界物象与内界心同一真实无妄,同一生灭无常,然以理推求,心物皆非宇宙实相,皆是唯心假相所见,取此内心外物之心,假名为形而上心,形而上心之有无,皆不可说。以有无名言,但可用于形而下器界中。至于形上之真,则不可说也。(佛家性宗言有无名言,但言世俗谛有,第一义谛无。)而无尚不可说,况其他哉!故执形而上心为有,亦背康德之本旨。康德之所谓形而上心与宇宙真体,同一纯然不可思议者而已矣。但以理推求,始知色声香味触诸相,皆主观之相,物之自相,乃是空间时间中之物质世界,继知空间时间亦定非心外之实法,亦是唯心之相,但此空时唯心,与色声诸相之唯心,迥然不同。色声是形而下心之所取相,而此形而下心自体,在时间中与外界空间中之物质,同为一形而上唯心,形而上心之体,全不可知。但据理推求,宇宙万象,定属唯心,既不可说是形而下心之心相,则假立一形而上心,谓兹宇宙即此形而上心之心相,此康德所说有形而上心也。康德书中,最精两语,即是说一切诸法,具有形下实相(对形下之心言),而同时为形上虚相(对形上之心言),事理无二,几于佛矣。《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佛家性宗谓诸法即空即假即中。与康德之意,不谋而合。东西圣人,心同理同,此之谓欤!

櫆案:康德所言,形而上心,与佛家相所说第八识分齐颇相似。

第八识内变根身,外交器界,根身即康德之形而下心,器界即今之物质世界。形而下心及物质世界,皆康德形而上心之行相也。康德说为形而上心之取相动能。附译名原文:形而上心= Transzendentales subjekt,形而下心= Emrisches subjekt,形上虚相=Transzendentale Idealit?t,形下实相=Emrische Realit?t。又案:此篇所述太简,殊未能尽康德之意,于所以证有形而上心之证据,概未言及。当于先天知识篇中详之。

(原刊1919年5月16日《晨报》“哲学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