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26

第26章 萧彭浩哲学大意

学者曰:欧洲哲学,二千余年,自希腊以逮近世,一唯心唯物之争而已。尚智之士,明道之唯,不入唯心,则趋唯物。所谓时代之精神,不外唯物唯心两学派之伸绌。此争绵绵,未有已时。洎自晚近,德国大哲康德出,倡空时因果先天之说。唯心主义,为之文明。继康德而起者多人,而萧彭浩(今译叔本华——编者)最为杰出。造《世界唯意识论》,人谓此书,集欧洲形而上学之大成,其义尤与佛理相契合,阅者自明,今不强解。其言曰:唯心唯物,皆坠独断,盖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二者,成此幻相,心不见心,无相可得,不生心则无自相(此皆译述《世界唯意识论》首篇大意)。而超乎心物两者之上,立于两相之后,发而为心(按:此心字,当识字义),因而见外物者,厥维意志。此意志为浑沌无知之欲,所欲者,即兹生存(所谓生存者,即现此世中)。此念一动,即生能见之识,见此世界。此世界者,在空间时间因果律中。而空时因果,唯心所造(康德哲学即发明此义,其理闳深,今不详解),故此世界,终唯我见,其真体决不同兹现象也。然我亦为此世现象之一,我之真体,当同此世界之真体,今我心外无物,物外亦不见心,两者对待,双成双毁,则知我非心亦非物(康德以前,唯心学派,大半以思想为我人主体;今世唯物学派,以物质为真,萧彭浩谓两者皆非),而为绝待者。此绝待者,求之吾人自觉中。心物而外,其唯此浑沌之意志而已。推此意志,证诸世界万物万象,知莫非意志之发现于此世界之真体,可得而识(萧彭浩尝谓彼之职,即在考求此世界现象中真体至意志之上,尚有何物,则非吾人思议所能及,且谓其识已尽)。然此意志之本体,究竟如何,亦不可思议,吾人自觉中意志冲动,如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此意志时间中之现象。时间,吾人主观知识之形式,故意志纯然本体,不可识也。且自觉时,亦有心有物,仍在对待中,其绝待之真体,终不可得而觉。然求知此意志之最真切,莫过于是,盖此时意志现象,惟在时间中,若外界万物内之意志,又兼在空间中,愈隐閟难见矣。先求之自觉中,然后证之万物,使一切现象,皆可以意志解。则世界唯意志之说,可以立意志为本体,此世界,乃现象,心与物所幻成,唯识所见。故曰:世界唯意、唯识。此世界唯意识之大意也,含义闳深,颇契佛理,且一切取证于科学,以发阐其形而上之理,今之唯物学派,所不能难也。(按:萧彭浩之书出后,欧洲哲学界、心理学界,莫不受其影响,如鲍铮、温德辈,皆纷纷言意志为主矣。)吾读其书,抚掌惊喜,以为颇近于东方大哲之思想,为著斯篇焉。

一萧彭浩之形而上学

如前所述,欧洲独断学派,或主唯心,或崇唯物。或重精神,然后以精神解物;或重物质,然后以物质解心。皆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不能相融合,然皆非了义。唯物者,究无以解心,况世界形象,皆五官所觉,官变则觉相亦变,譬彼病目,见空中华,空实无华,以目病故。物之真体,岂即同我见?盖如太阳之光,穿三角玻璃,将折成诸色。吾人以目见物,则外物之真体,必将就吾目之范围形式,变其真态,以入吾脑。我人目晶眼帘有一异者,斯人所见,必自不同;况外界现象,射入网膜,本为倒影,而我所见自正,可见已为心所更正。即此影相,射在网膜,又何能输入脑内,网膜神经,岂能挟此图以入内耶?而脑内无光,则此相必然消失,此诚不可思议者也(按:此譬见之鲍生《哲学概论》,鲍生,近世德国大哲学家,唯心学派也)。吾人无耳,则将不知声为何物,吾人若多一官,安知不发见新物,非我人今日之所能想象者。地下微虫,无耳无目,固不知世界有声光也。(吾忆欧洲有大科学家言,世界本无,一切现象,纯为运动之力而已。此力触吾觉官,然后由主观见此形象。即吾觉官,亦我觉中之现象。声光电热,不过诸力本体,何似不得而知其所以为声光电热者,主观而已。)是知世界,无论是真是妄,皆陷于我五官所觉,夹杂主观;其纯然客观之本体,不得而知。吾人不能跃出主观感觉之外,以见其真,即使能之,亦有心有物,相待而成,不能无变。一心物对待,不能离心而思物,盖此世界为一客观者。客观者,唯主观之所见。欲考察客观者,必先研究此主观者。舍心不论,专逐于物,此推求至极,所见终为心中之幻相,故至有诸多不可解者,如空间、时间、因果律等是矣(按:康德哲学,即是研究此心)。虽然,离物亦不能见心,谓外物皆妄,此心是真,亦不可立(按:此心字,指思想知识言)。唯心学派,自康德以前,大半以思想即真体,笛卡尔谓一切外物,皆可疑,而我思不可疑,思有是非,而无真妄,于是,知思想为宇宙间唯一之真。后之大陆学派,皆绍其言。然我人睡眠时,幻梦不作,则思想不在,世界何在耶?(按:佛经言,六识有时不成。)诚如陆克有言,吾人初生脑筋,有同白纸,经验外物,留一印象,即生一观念。观念连络,乃成思想。思想所含,不外所受经验。

总上所述,可知物外无心,心外无物,二者对待,非绝待之真。然则,世界真理,吾人真体,终南山而知耶?于是,萧彭浩曰:宇宙究竟之体,不可思议,而现成此世界者,可得而察也。世界现象,固虚妄矣。而妄依真现,我身虽为色相,其中之真,不可灭也。外物中无从见真体,则真体终在自觉中。我人思想,固尽含外物,而我自觉中,思想而外,尚有存者,则感情意志是也。此喜、怒、悲、欢、恐惧、希望、忌嫉等情,既无外物,亦非思想,与生俱生,万物皆备,总名之曰:意志。此意志者,无知之欲,所欲者何,即兹生存。此欲一动,乃现此世,吾人一身,即此意志之现象也。以欲视故生目,以欲闻故生耳,以欲消化,故生肠胃,以欲呼吸,故生肺,一切支体官械,莫不以有欲乃现之于外。全体一身,乃此求生之欲。全体之现象,即吾脑筋,亦以吾欲思想而生。最下动物,无用思想,故无脑也。其理与生学家,互相发明。如水中极小动物,无目无耳,浑然无知,然生动有觉,知趋生避死,其自觉中决无思想,亦无世界,惟一求生之意志而已。下至无机体间,亦可见意志之发现。今述其言曰:一切现象,后之意志,其体单简,其用则欲与不欲而已。(按:不欲亦是意志,如欲生,不欲死,只是一也。)所不同者,唯在所欲。意志之直接现象,在种类而不在个人。是以保种传代之思,如是其强,宇宙间生物而下,无机体间之意志,尚无知识,不过浑沌之欲而已。其发动之因,为触动与激刺,即植物生长之力,盐类结晶之巧,地心吸力,星球间离心向心之力,阴阳之电,磁针之南北指,亘古不变,其中不可名、不可象之意志,正与吾人心中之意志同其体。如向午日光,与清晨微照,强弱不同,其为光一也。(按:意志强弱度,同发现之高下异耳。)此意志者,由之浑沌无机,进而为有机植物动物,渐次发现,由黑暗而趋光明,造神经系,感觉外物,如是境界,忽然现前。此感觉知识者,意志所造,用以欲达其求者耳。是以知识思想,往往为意志所蔽。一杂恶爱,则是非失实。唯至天才,知识发达,超过常度,不尽为意志所用。或本志完全,所应俱妙,不为偏欲之所激,乃得自由、客观观物,有如止水,不为意志所浑,鉴物明了。是以大哲学家、诗人、画家、美术之士,大半皆天才也。否则,其理不真,写情不实,稍存思念,淆乱清明,且天才所事者,超乎空间时间之事物,其小己自不得不忘尔。(按:萧彭浩伦理,本以消灭意志,直趋涅槃为正鹄,惟此境不易到,故颇喜说天才。)

二萧彭浩之人生观及伦理

依萧彭浩形而上之观察,则其人生观,自不得不悲。一切意志,唯是求生。但此欲无尽,可暂止而不可永息。有所欲者,以有所缺,有所缺而不得,则苦;既得,则为时不久,又觉无聊,无聊亦苦。盖人本体为欲,无所欲,则觉此生如负重也。人之一生,往来于苦与无聊间而已。唯天才能忘其小己,用其心于宇宙观察,或天然风景,或学术文章,或万物之情,或社会人事,唯纯然客观,不动于心,不生私念,然后著之书册,形之歌咏,笔之图画,写之小说,宇宙现象之真,于焉以得,此天才之有益人世者也。至其一己,则能翛然物外,不感人世之苦,惟知识发达。高者,必其意志亦甚强,故往往感情之浓,远超庸常,于诗人可以见之。而古来大哲,悲愍众生,奋身救世,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再黔。佛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语。耶稣钉死十字,其恻隐之心,大悲之念,又岂常人所能及?其智慧之高,见理之明,盖有由矣。萧彭浩伦理最高目的,自以消灭意志,其次博爱大悲,再次则公正不害。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颇近似之。惟老子之道,清静无为,非直接消灭意志,盖根本观念不同耳。萧彭浩言,人生行为之动因有三:一、自利;二、害他;三、同情。此同情之感,为道德之根源。具此感者,视他人之痛苦,如在己身。无限之同情,悲悯一切众生,为道德极则。此其意志中已觉宇宙为一体,无空间中之分别。物我之分,皆以我有空间观念。此空间,唯心所造,故我心意志与万物意志,本是一体,此时将不伤一生,不害一物,其行为无非公正仁爱,意志虽未消灭,已同消灭。盖宇宙一体,无所欲也,再进则意志完全消灭,清静涅槃,一切境界,尽皆消灭,此其境界,不可思议矣。

(原刊1917年6月1日《丙辰》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