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7120100000041

第41章 后记

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感,而是又多了一份忐忑不安,诚如阿恩海姆所说:“一旦我们将整个历史时期纳入我们的眼界之中——整个艺术史就自不待言了——我们原来怀有的保持我们采用的模式结构简单性的愿望就会由于各种向我们理解提出挑战的力量所具有的复杂性而越来越难以实现。”这一思想正好表达了我此刻的感受。因为完成这本书后,我将开始新的课题工作。

从研究选题到项目立项,以及此后历时两年半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深感世界文学博大精深,文学翻译理论发展生机勃勃,浙江省文学翻译家群星荟萃,世界文学翻译工作任重道远。从第一章“走向世界的浙江文学翻译”整体概述浙江省文学翻译工作者对弘扬、传播世界文学经典的重大成就,到朱生豪、徐迟、穆旦、朱维之、施咸荣、冯亦代六位浙江省翻译界极具代表中国英语文学翻译的领军人物的翻译思想、翻译实践、译学道路之研究,到第八章对浙江省德法俄文学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总结,为后续浙江省非英语文学翻译的研究所提供的参考思路,我们认为还是不能穷尽浙江省翻译工作者的巨大贡献。由于篇幅所限,像飞白、宋兆霖、王佐良、郭建中、许均等翻译家的理论思想我们只能择重论述。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依然感到浙江翻译实践的广博与思想的深厚在这部著作中还远未囊括,因此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下,惶恐地提交了本书稿。

本书的最终稿是多位老师共同努力的成果。首先依托浙江工业大学王福和教授主持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省文化工程重点项目“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研究”的立项。在拟定撰写体例的过程中,得到了浙江大学郭建中教授的指点,提出要有别于已经出版的有关浙江翻译文学的撰写思路,重点突出谋篇布局。期间,2008年获得法国荣誉爵士称号的北京大学董强教授提出了顺利完成此书稿的可行性意见。因此,我又邀请具有极强翻译实践与教学经验的浙江科技学院贾峰昌老师撰写第八章“浙江德法俄文学翻译研究与实践”,浙江工业大学优秀教师王莉老师撰写第四章。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洪忠煌为本书做了部分校稿。何畅博士为“朱维之”章节提供了一定资料。我的本科优秀毕业生在为此书的资料收集、文字输入方面也给予了一定帮助。在此衷心感谢为此书稿的完成作出贡献的学者、老师、学生。

本书最终定稿时正值我在美国耶鲁大学访学,耶鲁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学问,耶鲁的学术传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我要感谢我的导师Paul Fry教授,他已在耶鲁执教三十年,为我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研究条件,使我能在耶鲁校园421Temple Street的OISS(国际学者和留学生楼)拥有一个宽敞的Carrel,同时我也要在此祝贺他获得2011年度全美高校十佳教学奖。我庆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年代,能放眼世界,追求学术理想;我也庆幸自己生长在杭州,这样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城市,周围有那么多前辈、师长给我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成就于我是一种激励与鞭策。我深知自身学识的不足,书稿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矿出金、如矿出银也许永远只是一种学术梦想。但是这一番挣扎、痛苦和徘徊使我更加坚信了整个文化工程课题的意义。行文至此,我把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与研究、自己的编撰思路呈现于此书中,热诚地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罗杰鹦

2011年4月8日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