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特别喜欢又傻又天真地坚持自己的想法,然后又猛又持久地走自己的路。”这是马云关于创业说过的一句话。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是厉害的学习者。他们善于倾听,善于借鉴,更善于坚持自己的想法,马云就是如此,他虽然经历了创业失败,但他并不因此怀疑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坚持、他的执著,成就了他的事业。
一定要坚信自己在做什么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人生的方向,就很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但会走错路,偏离自己原本要去的方向,更有可能失去了翻身的机会,所以想要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然后不论外界的打击还是内心的挣扎,都无法打消做这件事的决心才行。
马云在创业前期的失败,虽然让马云承受了难以言说的压力,但马云经历了大风大浪,可一点也没有退却,反倒越发沉稳和坚强。1999年1月,马云和他的团队离开北京,悄然回到杭州。虽然他由老板一下子变成了“无业游民”,但马云不会就此沉沦,他的心里早已为下一步如何走做好了打算,他的梦想没有因为他创业初期的坎坷就离他远去,反倒是在现实挫折的磨难之中离他越来越近了。
马云的理想是做互联网,从一开始对互联网的毫不了解到后来的深入研究,马云进一步确认自己要做的是亚洲的互联网。这个想法的雏形来自当日马云带团队成员爬长城时的一个发现,那天,马云在长城上看到了许多游客的涂鸦,“某某某到此一游”的话到处可见,但马云却从中看到了BBS的影子。
他回忆说:“我们在长城上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块砖头上都写着‘张三王五到此一游,李四到此留念’,这是中国最早的BBS。中国人很喜欢BBS,我们不懂技术的人,用起来最方便、最能接受的方式就是BBS,所以从BBS开始入手。阿里巴巴实际上最早就是一个BBS,把每个人想买想卖的东西放在上面。做BBS又要创新。我当时跟我们的技术人员讲每一条贴上去之前都要检查、分类,他们认为这个好像违背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精神就是你应该是彻底的自由,爱贴什么贴什么。我觉得不应该爱贴什么贴什么,你必须创新,每一条贴上去之前都要检查,分列上去。”那时候,马云就觉得在互联网的汪洋中,做电子商务是个不错的选择。
1992年2月,新加坡召开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邀请马云前去参加,抱着学习的态度,马云前往新加坡。到了会场,马云发现一个问题,虽说这场会议称为亚洲大会,但亚洲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欧美人。那些欧美人在台上大讲欧美模式的电子商务,讲eBay,讲亚马逊,听着他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演讲,台下的马云陷入了沉思。
当轮到马云上台发言时,他严肃地用流利的英语对参加会议的人发表了一个“惊人言论”:“现在的亚洲电子商务已经迈入了一个误区,亚洲是亚洲,美国是美国,现在的电子商务全部采用的是美国的模式,我觉得亚洲应该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
马云虽然提出亚洲应该拥有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但他在大会上并没有具体讲出亚洲的电子商务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回到杭州后,马云就开始着手去做这件事,他要再次创业,做出亚洲的电子商务。
1999年2月,重整旗鼓的马云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当年他当大学老师时购买的小区住宅里,马云和他的18位创业成员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马云对那一次的会议过程做了录像,录像中,马云手舞足蹈地对大家讲演他内心的想法,而那18位成员,有的站着,有的坐着,都在侧耳认真地倾听。
马云对成员们说:“黑暗之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这有什么好慌的?”
在这一次誓师大会上,马云对成员们讲了今后大家要做的事情,马云也不断让成员们相信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做、一定要做的,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半途而废。马云和成员们确定了创业的目标,接下来,他们就要面临最实际的问题——启动资金。
现在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很火:“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马云拥有远大的理想,但他那时却“囊中羞涩”,“腰包不鼓”。马云和创业伙伴们把口袋里的钱都拿了出来,也只是凑了50万元。虽然钱不多,但马云还是规定,不让大家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他觉得失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不能让亲戚朋友的钱打了水漂。
在开誓师大会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马云家的墙壁突然开始渗水,房间里变得湿答答的,马云对大家说他出去想想办法,没过一会儿,马云就抱了一堆旧报纸回来,大家和他一起动手将报纸贴到墙壁上,就这样开始了创业的第一天。
虽然钱不多,办公室环境也不是很好,但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还是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创业之旅,马云认为自己做的电子商务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的电子商务,他不做15%的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的中小企业的生意。道理很简单,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它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
一定要坚信自己在做什么,追求的是什么。爱默生说过:“我们的力量来自我们的软弱,直到我们被戳、被刺,甚至被伤害到疼痛的程度时,才会唤醒包藏着神秘力量的愤怒。伟大的人物总是愿意被当成小人物看待,当他坐在占有优势的椅子中时会昏昏睡去,当他被摇醒、被折磨、被击败时,便有机会可以学习一些东西了。此时他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他的刚毅精神,才会了解事实真相,从他的无知中学习经验,治疗好他的自负精神病。最后,他会调整自己并且学到真正的技巧。”
事实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取得成功就不能游移不定,犹犹豫豫,只有坚定地走下去才能成功。只要不放弃,并且清晰明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一定会获得最后的成功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刚成立的阿里巴巴远离北上广这些大都市,在杭州偏安一隅,谁也不知道阿里巴巴到底想做什么。阿里巴巴的这种状态与当时的其他互联网公司格格不入,在那个时候,互联网的造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造起强大的声势,才能吸引眼球,引来投资,如果太过低调,没有什么曝光度,那从哪里拉来投资呢?
对于外界这样那样的疑问,马云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在闭门造车,1999年回到杭州之后,我们自己商量决定,6个月之内不主动对外宣传,一心一意把网站做好。”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员工每天窝在那个小屋子里,熬十七八个小时,设计网页,讨论创意,修改方案。邻居们常常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群不知道在忙碌着什么的人,他们不知道,就是这群人,将在不久后的将来,改变中国的互联网世界。
马云不但发现了商机,还知道如何为这个商机打广告。与其说马云是一位眼光卓绝的商人,不如说马云是一位头脑灵活的心理学家。在之前为中国黄页做宣传时,马云积累了一套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怎样能激发起媒体的好奇心和报道欲望。
1999年5月,杭州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名为《想做全球贸易,阿里巴巴拒访》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占的篇幅不大,但在当时还是被很多人关注,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也开始被人们认识。阿里巴巴欲拒还羞的态度令大家感到奇怪,在别的公司争相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如此低调。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阿里巴巴,从他们只言片语的报道中,阿里巴巴的形象居然也被海外媒体开始关注,海外媒体对阿里巴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第一个来到杭州的海外媒体是美国的国际媒体《商业周刊》,这一次,马云不再三缄其口,保持沉默,他接受了《商业周刊》的采访,通过《商业周刊》的报道,人们才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阿里巴巴。
在《商业周刊》记者的笔下,阿里巴巴的工作环境被形容得有些“寒酸”:“面积不大的住宅里挤着二十多个员工,地上到处都是铺开的床铺,空气里还有鞋子的味道。”虽然阿里巴巴是以这样一个并不太“光鲜”的形象登场,但名声还是大震,很快,阿里巴巴在海外“火”了起来,点击率呈现出暴增之势。
就这样,马云看似没什么动作的举动,引来了无数媒体,甚至是国际媒体的关注和争相报道,大大提高了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在信息化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人们认为闭门造车是无法与时代接轨的,但马云就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在大家拼命露脸的时候,他越是躲到角落里,不以真面目示人。
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历了两次创业挫折之后的马云,更加珍惜这第三次的创业机会,他明白激进不是唯一取胜的办法,在阿里巴巴刚创业的时候,网站刚启动,收集到的信息和吸收到的会员基本为零。如何能够增加会员,为会员带来财富,成为马云首要考虑的问题。
这一次,他要考虑的不光是自己和手下那些员工,还要为注册了阿里巴巴网站的那些会员用户们考虑,所以,马云认为这一次创业应当先防守,打稳基础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非专注无以作为
马云从小为了练习口语,与很多外国人有过交流,这让他从小的眼界就很开阔,所以,在创办阿里巴巴后,他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全球生意人做生意的方式,要将全球的网民带入网商时代。
为了能够更好地走入国际市场,更快地被国际市场所接纳,马云可是煞费了一番苦心,“当时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中国的公司,因此还取了‘阿里巴巴’这样非中非西的名字,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中国不可能有好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在决定创建阿里巴巴时,就明白这个网站一定是要双头并进的:一头是海外买家,一头是中国供应商。
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的工厂还不像现在这样先进发达,电子商务想要成功,主要还得依赖海外的资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企业在海外,能向互联网投资的主流资金也在海外,如果想要让阿里巴巴更加顺利地走下去,马云便需要搞定海外的资源和人脉。
阿里巴巴只有做成全球性的网站,做全球的生意,才能走出阿里巴巴自己的道路。马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全身心投入,没有退路。1999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的总部设在了中国香港,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化色彩很浓的中国都市,既有利于阿里巴巴向海外发展,也能证明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
为了吸引全球的人才来阿里巴巴工作,马云从1999年到2000年,开始满地球地奔波,四处去经济发达的国家做商业演讲,用他超级棒的口才去宣传阿里巴巴,宣传他关于B2B的理念。
马云就像一台促销机器,不断重复他的理论,在不同的人面前演示自己网站的优势。曾经最疯狂的时候,他一个月去了三趟欧洲,一个礼拜跑了七个不同的国家,每到一个地方,他所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那便是不停地演讲。马云在BBC做过现场直播的演讲,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高等学府做过演讲,还在“世界经济论坛”演讲,在亚洲商业协会演讲。
在这些演讲现场,马云激情无限地说:“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最重要的是永远为你所激情的事情激情下去,做电子商务不容易,今天有这么多人在,我非常高兴。从事网络的人,尤其是这几年活下来的人,经历的事情太多……”
很快,功夫不负苦心人,马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名声在欧美地区火爆起来,大家都知道东方有个小个子的男人,常常挥舞着拳头,神情激动地喊:“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模式。”马云开始被一些世界重量级的杂志和报纸所关注。
看到这些小成就,马云愈发坚定自己的营销方式,他把到欧美一些名校里去演讲当成了他营销的一部分,他说:“沃顿、哈佛的MBA5年后就是大公司的高层,在他们脑子里播下阿里巴巴的种子,5年后就发芽长大了。”
马云的演讲很受欢迎,每场都是人满为患。也许是当年做过老师的缘故,马云在这些学校演讲时,学生们对“马老师”的演讲很是肯定。马云在哈佛演讲时,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哈佛的一位教授问了马云一个问题:“马云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能否先谈谈在你简历里面没有提到过的事情呢?”马云风趣地回答:“10年前我申请过三次哈佛,被你们拒绝了,你们看都不看就拒绝掉了我的申请。”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
不卑不亢、急中生智、风趣幽默就是“马氏演讲”的特色,马云在哈佛做完演讲,之后有35个哈佛MBA的毕业生陆续投入到阿里巴巴企业工作。
非专注无以作为,很多人有着很好的创业条件,最终却无法成功,正是因为他们缺乏马云这样一种近乎“疯狂”的执著。马云时时刻刻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相信总有一天阿里巴巴会成为全球人都用的网站,为了这个梦想,他投注很大的精力来专注做这件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专注的精神一直是被推崇的。荀子在《劝学》中讲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