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咨询
7052600000010

第10章 中国传统管理的两个核心问题 (1)

国民经济发展与企业经营成效密不可分,与西方企业不尽相同的管理方式,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逐步为世人所关注,有人称之为“中国式管理”。尽管对“中国式管理”这个概念还有争议,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有重要影响,几乎没有人反对。从管理实践者到专家学者,从中国本土公司到跨国公司,大家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加有效管理。这种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为便于陈述起见,我们将其表述为“中国传统管理”

文化浸染在人类社会之中,它成为地域区分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从长时间尺度来看,文化会因社会交流、生产技术进步而变化,但是它是群体性的,受个体的影响小,变化速度也较慢。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伴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仍然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主流。我们的家庭教育模式、社会交往方式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家族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看上去都有些家庭或家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远远流长,它建立在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基础上,使农业社会发展到极致水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农耕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与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竞争中,中国的企业整体处于劣势,在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此外,与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对创业者个人的依附也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加大。企业内部分裂倾向明显,持续做大做强的能力不足。

于是,一对突出的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传统文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更高效的管理方式。学习、引进西方发达社会先进的管理方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从管理理论导入,到MBA教育的发展壮大。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中国企业被西化,相反,倒有不少的跨国公司本土化、中国化。于是,一个共识因此而产生,“洋管理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西方管理进入中国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嫁接。

作为西方管理方式传播者的咨询业,更是经历了由狂热到冷静的转变过程。咨询服务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当前,传统文化对中国管理不是简单的影响因素,可以说它是决定性的因素,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管理是系统性的影响,要有效地学习、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因素,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支撑的传统管理进行科学的解析。

借助于咨询项目,笔者有幸接触到更多企业,而且这些企业都很坦诚向我们暴露他们的问题与苦恼。在所执行的项目中,还有部分项目就是帮助企业实施咨询方案,亲历了在中国企业推行西方管理的过程,通过总结与反思,笔者充分感知到了传统文化对管理人的影响力,同时也更清晰地发现传统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列举的核心问题,不是传统管理的全部核心问题,也可能不是最核心的问题,只能说,相对于我们更直接感受到的问题,它是更深一个层面,正是由于这些核心问题存在,才引发现实中难以理解、难以解决表象性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它呈现出来,希望它对有益于学者的理论研究,也希望它得到经理人的批判。

传统管理核心问题之一:弹性隶属

在西方社会,求职过程是聘用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岗位责任是什么”、“上级是谁”、“薪酬水平是多少”是问题的核心,双方都毫不避讳。在中国,求职过程基本是企业单向了解和选择,对于岗位职责是什么和上级是谁,聘用双方的兴趣都不大,焦点是薪酬水平。对于多数求职者,很少关心岗位责任是什么,在心底里,对上级是谁有不少的兴趣,但兴趣点不在于他的职位与责任,而在于他的性格特点,也很关注上级的上级是谁,更希望知道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为了更好地说明什么是“弹性隶属”,有必要展示一个大家不陌生的场景。儿子C犯了错误,一个父亲B正在训诉儿子,振振有词、火气冲天。此时,爷爷A出现了,问了一句怎么了,父亲B马上汇报,完毕后站到一边;儿子C得到了解脱,面对爷爷A再次陈述原由,还有可能顺便叫声屈,爷爷A自然接管了场面。这时站在一旁的父亲B,就如同儿子C的兄弟一样听从发怒。在中国的企业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上述类似的场景,爷爷A就是总经理,父亲B就是部门经理,儿子C就是员工。

所谓的弹性隶属,就是隶属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对一个特定的职位而言,上级的上级不在的情况下,上级就是领导,上级的上级在场、并且愿意介入此事,上级的上级是自然的领导。对于一个上级而言,下级有时是属下,有时是同级伙伴。对于任何一个时间点,一个上级的原则是成立的,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上级是谁是变动的。如果这种弹性隶属的现象发生在西方企业,就是一个非常事件,而在中国的企业它就是自然现象。

弹性隶属之所以在中国普遍存在,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紧密相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连曾经说过,“在中国社会,老子不死儿子永远不是人”。弹性隶属来源于中国人的相对人格,在现代社会,子女长大后虽然得到了法律上的独立权,但是在心理上,会很长时间笼罩在父母的人格之下。这种家庭组织模式,会被下意识地移植到企业中。

其于以上分析,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求职者不在乎岗位职责、倒十分在意上级与上上级的关系。同样,也会由此产生许多有别于西方企业的各种现象。

由于这样的核心原因存在,中国企业在建立与发展初期,能够像管家一样管理企业,利用强大的内部号召力和协同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的积极因素。

“成也萧和,败也萧和”,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也是因为同样的核心原因,导致了企业管理的种种难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权力漂移、责任打滑和论资排辈。

权力漂移。不管是来自于明文规定,还是按惯例操作的,中层管理者在行使决策权过程中,遭遇过几次“弹劾”,胆小的人会自动放弃这种权力。对胆大的人,他不仅不会因此放弃该项权力,相反,会在被“弹劾”的过程中,自动盗取本应该归属于上级的权力。

责任萎缩。由于权力被随机抽走,特定职位的责任履行自然会产生障碍,对于责任心较强的人来说,他会重组自己的责任体系,在相对较低的层次担当责任,当自己的上级不能“顾问”时,自己仍然是一个层级的管理者。而对于责任心差的人,它会因为几次“弹劾”,自动退居上级助理的角色,越来越多地担当起上传下达的“秘书”,当上级不能顾问时,就放任自流,或者就是拖延等待。

论资排辈。在弹性隶属现象严重的企业中,中层管理者既要做工作,又要有充分的忍耐能力,就像媳妇熬成婆一样,不能接受“弹劾”的人会最早“出局”,留下来的虽然要比贡献,但经历的时间长短,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它会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如同家庭管理一样,弹性隶属有程度上的不同,这种程度会与当前的利益与能力提升取舍有关,一个开明的家长,不仅能发家,还能让子孙持续发家。在企业中,总经理的开明程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大,能否持续。而这种开明就是“放手”,尽可能地减少对手下的“弹劾”,或者说在不得不“弹劾”时,消除缓解其负面影响。

传统管理核心问题之二:为情所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裁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被裁的对象是不胜任工作的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国内的不少企业中,裁员的实际尺度不是员工对岗位的胜任度,而是他与决策人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说这是当事人假公济私,那么,我们可以从反方向思考一下,针对员工主动离职的情况,粗略划分一下其离职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不能胜任员工的比例,远远小于处不好同事关系的比例。

如果你有过与西方人交往的经历,你不难发现:西方人之间的工作配合好坏与他们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大,在中国,工作配合效果取决于配合人之间关系;在西方企业中,员工只关心与同事的协作关系是什么,不管配合对象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配合效果不会有太大差别。在中国的企业,员工对同事的性格、爱好、家庭关系、都有浓厚的兴趣,工作配合效果会因对象不同而异,个人关系的好坏决定着配合效果,配合效果的差别可以大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所谓为情所困,就是将个人情感带入同事关系。西方人也会将“情”带入职场,但是“情”系职业追求,乐在其中。国人更多地“情”系同事,享受温馨和睦,当然也共享成果。西方人同事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产生,其主流是“友情”。而国人的同事情,更多的是类似于血縁的“亲情”,并表现出明显的远近之分,就像亲兄弟、堂兄弟和同族兄弟。

“为情所困”同样不是人的个体行为所致,更不是当事人的理性所为,是一种自发的、群体性的行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点,可能与长期的封建制度、农业生产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与生产紧密联系,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军事行动,都有很明显的家庭、家族特征。政治斗争更是以家庭、家族单元展开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同样,犯了重罪会株连九族。

企业的聘用关系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这合同就相当于一个“箍”,它将员工组合起来,共同奔向预定的目标。在西方社会,合同就是关键。对于中国的企业,由于有特别的“情”的连接,就相当于在模板中的里面浇铸了钢筋混凝土,分散的个体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经过这样粘接,这个“箍”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对于现实中的大多数企业,这样的“情”都无可避免地存在,如果企业的领导人将其用到好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凝结队伍、挖掘潜能,其能量一定是惊人的,中国有不少的非家族企业看似家族企业,正是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情”,内部凝聚力比家族企业还要强,企业发展的许多神话也由此产生。

这样的“情”对企业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同样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对于部分企业还构成了致命的威胁。由“为情所困”这个核心问题而引发的主要问题有:制度虚化、排挤贤能和拉帮结伙。

制度虚化。制度是企业的明文规定,它是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和自身特点而制订,它相当于社会的法律,它关系到企业协作的整体秩序,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的企业,制度就越重要,制度执行的好坏决定着企业发展效率。但是,企业中不请自到的“情”,构成了制度的天敌,同事之间有情无情,最主要标尺就是执行制度时打不打折扣,“恩情”是要从法外而来。“情”向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施压,迫使他们挑战制度,最大的压力承受者多数是总经理,如果他守不住、并公开“败下阵来”,企业的制度就会被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