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6997600000066

第66章 食补的重要作用 (2)

(一)食补的重要作用 (2)

蛋白质是由各种氨基酸组成,其中的大多数在人体内能通过生物化学反应自行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另有8种氨基酸,必须由食物供应,称为必需氨基酸。如果食物中有1~2个必需氨基酸缺乏或含量不足,其他氨基酸虽供应充足,仍将影响体内蛋白质的利用和合成。一般动物蛋白质(如鱼、肉类、蛋类、乳制品)所含各种必需氨基酸比较完全,因此营养价值较高;植物蛋白质以黄豆较佳,而小麦、玉米、薯类等所含必需氨基酸较不完全或某种含量较少,但只要这些植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也可相互补偿,增加其营养价值,而不一定要强调采用动物蛋白质。一般说来,如果进食的蛋白质质量较好,热量供应足够,成年人每日进食蛋白质30克左右,已经能够满足人体需要。但重体力劳动者、消耗性疾病患者,以及生长发育旺盛时期,需要量应该适当增加。如果进食的蛋白质质量较差,则蛋白质需要量也应相应增多。一般以每日每千克体重1~1.5克作为成年人需要量的标准。

预防蛋白质的缺乏,除了在食物中要供应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蛋白质成分外,还必须通过食物提供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如果摄入食物的热量不足,体内蛋白质就被利用转化为热能,这时虽给予较多蛋白质,仍不能避免蛋白质的过度消耗而导致缺乏。因此,一般食物中还必须供应充足的糖类和适量的脂肪。至于维生素,由于很多维生素都参加体内代谢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利用,因此各类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必须供应充足,这些都是在饮食上预防蛋白质缺乏症的必要条件。

当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食,配合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保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及时治愈各种疾病,这些也是预防蛋白质缺乏症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的必要措施。

一旦发生蛋白质缺乏症,在饮食上的调理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对于症状较轻者,如果无胃肠道功能紊乱,可给予较高蛋白质及高热量正常饭菜或软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日蛋白质可达60~80克,其中包括一部分动物蛋白质,如肉、蛋、乳类等食品。

年老体弱及重症患者,由于其消化功能显著不良,蛋白质的补充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各种胃肠道疾病及胃大部切除术后不久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能力降低,虽然需及时补充蛋白质,但不能一次大量给予,宜从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易于消化吸收。如进食量不足,还需静脉补液。若食后过度胀气,还要避免进产气食物,并要减少饮食量。进食方式宜少食多餐,如果吃得过饱,不但不能改变症状,反而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只有待情况好转后,才能逐渐增加饮食;并要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活动,有计划地增加运动和工作量,以利于肌肉恢复以及避免脂肪过多积聚。

如果是大面积烧伤、创伤、脓肿溃烂引起的大量蛋白质丧失,由于这些患者的肠胃功能一般尚好,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可较大幅度地增加,以加速病变、损伤组织的修复。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长期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结核病等患者,由于对蛋白质的利用加速,也要及时经常性地给予较多的补给,同时要提供足够糖类和适量脂肪,以避免蛋白质的过多消耗。

(2)脂肪: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油脂包括油和脂肪,都是中性甘油酯。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溶点低,常温下为液态者叫油;主要含饱和脂肪酸的甘油酯,溶点较高,常温下呈固体状态者,则称为脂肪。在一定条件下,人体食入的糖类和蛋白质也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脂肪是组成细胞膜和细胞核的必需物质。脂肪也是人体能量的一种重要来源,而且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良好溶剂。

此外,还有一种脂类,如食物中的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胆固醇等称为类脂。一个卵磷脂分子,在卵磷脂酶的作用下,可以脱掉一个脂肪酸分子而生成溶血性卵磷脂。溶血性卵磷脂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黏聚作用,从而可阻止血栓的形成,保护血管壁,这对于预防老年人的血管栓塞是大有好处的。兔子肉中就含有丰富的卵磷脂。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日需要脂肪50克左右;如果长期缺乏脂肪,人就会变得消瘦,容易疲劳乏力,毛发皮肤干燥、无光泽,并可造成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当然,吃脂肪过多也不好,容易使人肥胖。

所谓肥胖就是指人体脂肪积聚过多。当进食热量超过消耗量,多余的物质便主要转化为脂肪,贮存于各组织和皮下,使人胖起来。男性的脂肪多沉积在腹部,女性则大多沉积在乳房、臀部、大腿等。肥胖又可分为2类:①单纯性肥胖:由代谢调节障碍引起,但不伴有显著的神经或内分泌的功能和形态变化,这类肥胖最为常见。②继发性肥胖:由其他神经或内分泌疾患引起。例如,因各种脑炎、脑膜炎、脑部损伤、肿瘤等导致下丘脑或垂体病变时,可引起肥胖;又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性腺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过低,以及胰岛素分泌过多性低糖血症等,也均可引起肥胖。

肥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上占多数;女性比男性多见,尤其是在绝经期后。少数幼年、青年肥胖者,大都与遗传和家庭内的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单纯性肥胖主要就是因为吃得多而消耗得少的关系。一般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虽然吃得很多,但消耗量也很大,所以不会发胖;而很少参加体力劳动的人,虽然吃得不多,但因为消耗少,也容易肥胖。在正常人中,由于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食物的摄入量和消耗量之间常维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当调节失常而摄入食物的热量又超过身体的消耗时,就会引起肥胖。

适量的脂肪对人体健康是不可缺少的,但脂肪过多就会出现一系列妨碍健康的症状。轻度肥胖的人,可以没有什么症状;显著肥胖时,由于大量脂肪的积聚,机体负担加重,氧消耗量较正常状态增加30%~40%。因而胖人怕热、多汗。胖人的横膈大多抬高,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因此易感疲劳、呼吸短促、不能耐受较重的体力劳动;平时还常有头晕、头痛、心悸、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在极度肥胖时,因肺泡换气不足,可出现缺氧、嗜睡症状,并可因血容量和心排血量增加,引起左心室肥大,严重时可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对感染的抵抗力一般较低,而且还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

预防肥胖主要是适当控制进食量,特别要限制高脂肪和糖类饮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或一般的体力劳动。这在儿童、青春期、妇女产后及绝经期、男性中年以上和病后恢复期,以及有肥胖家庭史者,更应严格执行。

(3)糖:糖是供给人体能量的直接来源。当糖类缺乏时,身体就动用脂肪和蛋白质作为能源,可间接引起蛋白质和脂肪的缺乏。糖类充足时,体内的部分糖又可转化为糖原,贮存在肝脏、肌肉、肾脏等组织器官内,有的则转化为脂肪和其他糖类物质。

糖是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的总称。糖类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构成的,其中氢和氧原子数目之比恰与水中氢和氧原子数目之比相同,其分子式用Cn(H2O)m表示,故又称为碳水化合物。人每日需要从食物中得到100~400克糖,其中大部分是淀粉。过多地摄入糖类食物可使人肥胖,肥胖者中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

(4)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维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知有30种以上。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大多数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维生素不能产生热量,但对身体的神经反射调节、能量的转变和各种物质代谢却有很大的影响。大多数的维生素是酶系统的组成部分。无机盐的利用要靠其参与,人的生长发育要靠它来促进,免疫和解毒作用同样离不开维生素。

①维生素A的作用:一是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发育;二是参与视网膜内视紫质的形成;三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缺乏维生素A,就会出现皮肤干燥、眼发干、气管和消化道的黏膜易受感染、食欲不振、夜盲。夜盲中医称之为“雀目”或“鸡盲眼”,早在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就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记载用羊肝治疗本病。缺乏维生素A还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停滞,骨骼、牙齿发育不良;女性还可引起生殖紊乱。

缺乏维生素A的原因主要为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其次为身体需要量增加,供不应求,如孕妇、乳母、需要视力集中的职业等;也可因胃肠道吸收障碍,或者消耗、损失过多,如患慢性腹泻或其他疾病时;少数为肝脏功能先天缺陷,不能利用维生素A原,亦不能贮藏维生素A。

经常食用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是防治维生素A缺乏病最重要的措施。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呢?蔬菜中有胡萝卜、菠菜、韭菜、荠菜、雪里蕻、莴笋叶等。凡新鲜蔬菜叶子的绿色越深,所含维生素A也就越多;水果中有杏干;还有动物肝脏,特别是鸡肝、鱼肝;市场上供应的鱼肝油就是含维生素A的制品。其他如蛋类等,维生素A的含量也很多。总之,只要不偏食,能多吃一点蔬菜,维生素A一般是不会缺少的。怀孕、哺乳期妇女,或视力消耗过多时,上述食品还应适当增加一些。一旦发现有维生素A缺乏症状时,除通过饮食补充外,还必须全面检查,去除发病原因,必要时可给予维生素A药物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