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饮食养生宝典
6997600000005

第5章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贯穿于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在饮食养生中得到广泛应用。

1饮食分阴阳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使人们认识到: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都属于寒性或凉性食物。如平素经常吃到的肉类中的猪肉、鸭肉;菜类中的菠菜、黄瓜以及水果类的西瓜和梨等都属于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皆属于阴,因为阴代表着向下、主静、黑暗、寒冷、内向的一方。属阴的食物可以治疗热证,如苦瓜可以治疗暑热证、梨可以滋阴润燥等。与其相反的是,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牛肉、鸡肉、羊肉、狗肉、胡萝卜、丁香、生姜、饴糖等。温性食物、热性食物皆属于阳,因为阳代表着向上、主动、光明、炎热、外向的一方。一般地说,属阳的食物可以治疗寒证,如羊肉可以治疗怕冷、手脚冰凉等。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阴阳来分类,即有的属阴,有的则属阳。阳证,就是急速、进行性、功能亢进性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涩痛;而阴证,则是慢性、退行性、功能衰退性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畏冷、手足厥逆、下利清谷、小便失禁、健忘等。在进行饮食治疗时,一定要分清疾病的属阴、属阳,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食物。若不明白食物的阴阳属性,就不会运用饮食来治疗或康复疾病。

2饮食治疗的标准——以平为期用饮食治疗疾病、康复疾病,最后的目的应是什么呢?《内经》里明确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的“以平为期”即是应用饮食治疗达到的目的。这是因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状态依阴阳变化之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人体的病理变化的核心是阴阳失调,故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调整不平衡的阴阳,从而使其变化趋于动态平衡。

同样,运用饮食治疗、饮食补养,也要以五行学说为指导。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为“五材”。在五行学说中,把具有生长、开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食物,均归属于木,而归属于木的食物主要有山楂、乌梅、果、枣仁、枸杞子、香橼、佛手、木瓜、青蒿、番茄、马齿苋、猫肉、醋、枇杷、香椿、李子、虾、淡菜、荷叶等;把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食物,均归属于火,而归属于火的食物主要有百合、莲子、小麦、荷叶、桃仁、酒、龙眼肉、甜瓜、柿子、绿豆、猪皮、陈仓米、辣椒、山慈姑等;把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食物,均归属于金,而归属于金的食物主要有白萝卜、冬瓜子、洋葱、猪肺、白果、羊乳、燕窝、杏仁、茭白、花椒、梨、落花生、猪皮等;把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食物,均属于水,而归属于水的食物主要有栗子、海蜇、黑芝麻、桑葚、薏苡仁、李子、葡萄、鳝鱼、淡菜、韭菜、蚕豆、胡桃仁等;把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食物,均归属于土,而归属于土的食物主要有扁豆、黄豆、大枣、高粱、藕节、莲子、大蒜、大酱、香菜、茄子等。

以上所述,是指不同的食物可以用五行学说来归属。此外,由于食物的味道不同,而又有不同的作用,如《内经》里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即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的五味理论。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以治疗外感表证、瘀血气滞、痰湿不化等,如生姜,其味辛,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治疗虚性病证,如饴糖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之功,可用以解除劳倦伤脾,纳食减少等症。

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等精不内藏的病证,如乌梅酸收固涩以涩肠止泻;山楂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化瘀等功效。

苦:有泻下、泻火、降逆、燥湿以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如苦瓜用于壅塞气逆的病证,如桔梗用于湿性病证。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以治疗热结便秘和消除皮肤肿块等,如海蜇、淡盐水可用于大便秘结。

以上所讲的食物的五味理论,亦是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的具体运用。此外,《内经》所说的“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等亦与五行学说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