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明明白白降“三高”
6993300000005

第5章 “三高”的相关因素

第三章 “三高”的相关因素

(一)膳食因素

1.高盐饮食

钠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方面高钠饮食可提高交感神经活性,促进排钠激素分泌,影响机体小动脉等自动调节机制。肾排钠缺陷,扩血管多肽产生减少等,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而发生高血压;另一方面过多的钠可使水分留在体内,并增加交感神经紧张度,促使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血压上升。人体生理每日所需要食盐的量为3~5g。我国一般人的食盐消耗量每天多达10~15g,这实际上已超过生理需要量的若干倍。

所以,成人每日摄钠1~2g(相当于食盐3~5g)即可满足生理需要。据报道,每日增加1g的食盐摄入,平均收缩压即可升高2mmHg,舒张压可升高1.7mmHg。而如果降低摄盐量,则可以产生降压效应。因此,那些口味重的人,患高血压的比率明显高于口味轻的人,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遗传倾向的人来说,高盐饮食的危险性更大。

2.高脂饮食

高脂饮食主要是指富含脂质和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的脂肪和内脏。因动物性食物中含饱和脂肪酸较高,不饱和脂肪酸较少,而饱和脂肪酸与肥胖、超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紧密相关。饮食不当可以引起机体的脂质代谢失衡,血液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增多,而导致高脂血症。植物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预防动脉硬化的形成,降低血压。因此,高血脂高血压患者通过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降低膳食总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以膳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可使患者的血压下降约8mmHg。

3.长期饮酒

大量饮酒可以增加心脏和肝的负担,大量饮酒则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均有升高;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通透性,引起钠、钾泵活性异常和离子转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渐升高。大量酒精还能直接损害心肌,造成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脂蛋白脂肪酶,使脂蛋白消失减慢,三酰甘油上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大量乙醇还可直接损害肝细胞,造成肝硬化;还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糜烂、出血、癌变。因此,过度饮酒可使血压升高,降压治疗效果差,导致顽固性高血压。所以高血压患者千万不要贪杯。

4.低钾低钙低镉饮食

膳食中的钾、钙、镉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食物中蔬菜、水果含钾量较高,奶类、豆类食品富含钙,粗面粉、杂粮含镉,上述食物摄入不足,可导致血压升高。

(二)肥胖

如果膳食中摄入的能量和脂肪日渐增加,体力消耗日渐减少,摄入的能量高于消耗的能量时,脂肪组织就积聚下来,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随之增加。BMI即体重指数,是判断是否肥胖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BMI数值在18.5~23.9即为体重适宜;<18.5为消瘦;达到24即为超重(超重是比较轻度的肥胖);达到28为肥胖。肥胖症患者往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葡萄糖耐量异常。

1.肥胖与高血压

随着体重指数(BMI)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也较高。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尤其是女性,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这是因为:肥胖者摄取过多的热量,本身的耗氧量比正常人多30%,增加了心脏的负荷,使血压升高;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肥胖者体内有大量脂肪堆积,尤其是在腹部皮下、肾、心包、肠系膜、大网膜等处,腹部膨隆,与胸腔之间的横膈被抬高,对胸腔产生压迫,从而影响了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

2.肥胖与高脂血症 肥胖与高脂血症密不可分。研究显示,BMI≥24 者的血脂异常(三酰甘油≥200mg/100ml)检出率为BMI24以下者的2.5倍,BMI≥28者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BMI 24以下者的3.0倍,腰围超标者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检出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5倍。

3.肥胖与2型糖尿病

体重超重、肥胖和腹部脂肪蓄积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和受体缺陷,发生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不敏感)现象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高,影响到对葡萄糖的转运、利用和蛋白质合成。中心型脂肪分布比全身型脂肪分布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肥胖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中心型肥胖更危险。男性腰围与臀围之比在0.95以上,女性在0.85以上,即可视为中心型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型肥胖、上半身肥胖或苹果形肥胖。表现为腹部皮下脂肪堆积,大网膜、肠系膜、肝、胃肠等内脏周围的脂肪增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是高血脂、动脉硬化的帮凶。与中心型肥胖相对的是周围型肥胖,指四肢和躯体均肥胖,又称为皮下脂肪型肥胖、外周型肥胖、下半身肥胖、四肢型肥胖或梨形肥胖。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肥胖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据调查,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同年龄组体重正常人的2~3倍。故减轻体重、控制肥胖,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的重要措施。

(三)遗传因素

许多临床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高血压患者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主要是有遗传因素存在。高血压病患者的成人兄弟姐妹中65%患高血压,其中单卵双生子比其他亲属间血压相关性更高。另外又与环境因素有关,如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病,其子女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生活,高血压病发病概率可高达46%;如双亲中一方患高血压病,子女发病概率为28%;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发病概率仅3%。

少数患者的高脂血症是由于遗传性因素决定的,若邻近的三代血亲中有患此种疾病的亲属,那么患病概率将高于其他人。2型糖尿病也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糖尿病患者中25%~50%有家族史,而非糖尿病者中低于15%。父母患有糖尿病,子女约有一半的会患糖尿病,而且再将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到某些诱因,如肥胖时,即可发病。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进食过多(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甜食、高热量食品等)、肥胖、长期坐着工作、缺乏运动和锻炼等均可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在这里需要了解“生活方式病”这一概念。生活方式病是指其发生和发展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包括诸多方面,如饮食、运动、压力、习惯、烟酒、睡眠等。

环境因素包括生理因素、饮食不当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的影响,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进食过多(尤其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甜食、高热量食品等)、肥胖、长期坐着工作、缺乏运动和锻炼等均可促进“三高”的发生。在这里需要了解“生活方式病”这一概念。生活方式包括诸多方面,如饮食、运动、压力、习惯、烟酒、睡眠等。生活方式病是指其发生和发展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体力活动较少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五)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两个最重要的发病因素,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致病的始动因素。胰岛素抵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病理生理现象,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组织和靶器官(肝、骨骼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分泌超常量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量反应的一种状态,常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B细胞缺陷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血糖的变化不能作出灵敏的分泌反应及B细胞数量减少,后者在2型糖尿病早期的发病过程及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其他

1.性格心理因素

人的性格心理因素与高血压有着密切关系。高血压是第一个被确定为“心身疾病”的心血管疾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精神刺激因素而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皮质容易发生紊乱,交感神经兴奋。如前所述,交感神经是属于“紧张神经”,兴奋的结果是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滞性和凝固性增加,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增高,冠状动脉痉挛。长期反复地处于紧张状态中极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也与精神紧张、焦虑等有关。

2.年龄因素

年龄对血压的影响非常大。人一过中年,血管也如同其他脏器一样开始逐渐衰退,血管发生硬化,甚至管腔狭窄,动脉血管弹性减弱,再加上代谢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升高。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上看,很大一部分高血压正是由于血管阻力加大和弹性减弱所致。

3.吸烟 吸烟时,烟草中大量的有害物质被吸收到肺泡后,会迅速地通过肺泡巨大的面积被吸收到血液中,随着血流进入各级血管、心脏和神经系统。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有3800种已知的化学物质,它们有多种作用,给人体带来多种危害。一支卷烟的烟雾中含焦油40mg,尼古丁3mg,一氧化碳30mg。它们都可以损害血管内皮。尼古丁还可以引起血压上升、血管收缩,使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所以使得氧气无法输送,组织缺氧,动脉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而引起高血压。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已经被证实。每次吸烟后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我国是一个烟草大国,目前烟草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吸烟人数以超过3亿,约占世界吸烟总数的1/3,是烟草的最大受害国,因此,加强吸烟研究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