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间喜剧
6949300000049

第49章 何必斥洋节以兴国统

●徐子曰:行动之际,言语之义,生存之要,使用之器,莫非西化,奈何独难一圣诞乎?

●我们甚至不应该再说话了,就算不提中国话受西式语法的影响,我们现在用的70%的社科方面的词儿,如“社会、卫生、政党、电话、俱乐部”都是从日本输入的,再说这些词语,不但是背叛,简直就是助纣为虐,是去当伪军!

我其实是个又老旧又传统的人,基本不唱流行歌儿,平时老吃中国饭——连肯德基麦当劳都很少吃——冬天填九九消寒图消磨时间,夏天画几个扇面消暑兼显摆,春秋吟几首平仄不调的诗词。但每到年底,当看到一棵棵圣诞树装点出积雪中的欢笑与灿烂的时候,我都会有喜悦之心,似乎真的看见巨大的驯鹿雪橇“铃儿响叮当”地从夜空中飞驰而下。我还会去教堂听圣诗,看人们做弥撒,虽然我不信任何宗教。

多给自己一个欢乐与感动的机会,多让自己反思和净化一下,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当我看到有“十位来自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抵制圣诞节时,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

文章称:“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用圣诞节的流行说明西洋文化已经是“狂风骤雨”,实在是只见一木不见森林了;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做的工作、使用的工具,甚至说的话,写的文章,哪一个不是已经很西洋化了呢,而且就连上述引文的用词和语法,也是纯西式的——虽然就算按西式语法分析,这句话也不太通顺。

徐子曰:行动之际,言语之义,生存之要,使用之器,莫非西化,奈何独难一圣诞乎?

哪位同学如果看上边这句不顺眼,好,你已经被“狂风骤雨”所侵袭了——虽然就算按中式文法分析,这句其实也很差劲。

我们应该脱了现在所有的衣服,包括内裤,因为那都是纯西化的;我们应该放弃一切电脑、手机、电视、电话、空调,因为那是纯西化的;我们应该拒绝西瓜、西芹、西红柿、玉米,因为那是西方传入的;我们应该不听京剧,排斥民乐,因为胡琴、琵琶等都是外来品;我们应该离开楼房,打碎电灯,绝不踩上洋灰地,绝不用打火机和洋火,这些东西让我们背叛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甚至不应该再说话了,就算不提中国话受西式语法的影响,我们现在用的70%的社科方面的词儿,如“社会、卫生、政党、电话、俱乐部”都是从日本输入的,再说这些词语,不但是背叛,简直就是助纣为虐,是去当伪军!

对了,“高等学校”这种西式的教育机构,“博士”这种西式的头衔,这十位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忠实执行者,会不会放弃呢?别跟我说博士一词中国古以有之,那是在茶馆里打杂的,跟您所受的高等教育无关。

那篇文章是众家博士们写完贴在网上的,结尾的日期用的是干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我就奇怪了,排斥“2006年12月18日”这种说法的人,为什么不排斥网络呢,不但这种载体和传播方式是纯西式的,就是其中的精神内涵也是与中国传统文明绝对相悖的——不属其名,是不直也;言辞不真,是伪诈也;圈子论坛,是结党也;擅用表情,是虚浮也;简称白字,是不文也;马甲昵称,是诡谲也;虚拟货币,是乱民心也;网恋裸视,是败风俗也;有此八端,有司不宜严禁欤?君子不宜远离乎?

再深说一层,博士兄们写的这篇东西如果想给别人看的话,不但不应放到网上,也绝不应放到报纸、杂志等一切媒体上,媒体这个概念是不是外来的各位心里应该清楚,就是印报的技术也不是中国的吧——别跟我说三国时期中国就有《邸报》了,要是它和现代媒体报纸的概念都分不开的话,还是去念博士好了;也别跟我说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激光照排可是人家发明的。

所以,博士们应该把文章用毛笔正楷在宣纸上抄个几万份,分呈各处——千万别往墙上刷,我国已经严禁大字报快三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