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读《水浒传》
6894400000058

第58章 李逵之大忠大义大勇(李逵之一)(3)

李逵是有幸的,他和弟兄们的“剪拂”,与红军的打土豪,都“有充分的理由”,是劫取“不义之财”。这从正面下启人民公社领导者不要劫取社员群众的“义财”。用李逵们的正义之举来反对“公社党委”的不当之为,李逵当了一把“正面教员”,岂不幸哉!

李逵太急一点

1959年的庐山会议,围绕彭德怀的一封信,党的核心领导层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分歧焦点问题中,就有怎样看待“全民大炼钢铁”这件事。

彭德怀在7月14日写给******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全民炼钢铁中,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资源(物力、财力)和人力,当然是一笔较大损失。但是得到对全国地质作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初步普查,培养了不少技术人员,广大干部在这一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付出了一笔学费(贴补二十余亿)。即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失有得的。”(《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年12月版,第283页)

今天看来,彭德怀的话也难免时代的痕迹,对“左”的错误讲得十分客气,乃至充满温情,说全民大炼钢铁“有失有得”,贴补二十余亿元只是“付出了一笔学费”。有人说这仍然有“左”的色彩,其实这有点苛求前人了,彭老总毕竟说出些实话,他说全民大炼钢铁浪费“三力”,造成了“一笔较大损失”,如果核心决策层头脑冷静,虚心纳谏,应该仔细分析他提供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可惜的是,彭老总的信遭到了是非颠倒的批判。

7月23日,******在全体人员会议上讲话,从“****”角度分析批判彭德怀的意见,其中讲到全民大炼钢铁时说:

铁还可以炼。浪费是有一些,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降低含硫量,为真正好铁奋斗。共产党有个办法叫做抓。共产主义者的手,一抓就抓起来了。钢铁要抓。农林牧副渔,粮棉油麻丝茶糖药烟果盐杂,农中有12项,要抓。……党不管党;计委不管计划,不管综合平衡,根本不管,不着急。总理着急,无一股热气、神气,办不好事,李逵太急一点,列宁热情磅礴,可以感染群众,实在好,群众很欢迎。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36—137页)

这里说李逵“太急”,联系上下文的语气和文义看,不仅是指急躁、急性、急速,而且是指热烈、热情、热气,是指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忱。

李逵的内心世界里奔腾着一团火,他急切地企盼江湖好汉都造反起义上梁山,急迫地希望一夜之间就夺了宋室江山。小说第四十一回,壮大了队伍的梁山众好汉回到山寨,“吃庆喜筵席”,兴奋的李逵又“跳将起来”,发表了一通演说:

“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

这篇通通是“李逵式语言”的演讲,激情满怀,激昂慷慨,激奋人心,像地下岩浆突然喷发那样火辣辣,热烈烈,洋溢着炙人的热度。

******一生,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干社会主义事业,他主张人多干劲大,热气高。炼钢炼铁,他也搞全民上阵,形成一股热气,形成澎湃的群众运动。他批评国家计划委员会“不着急”,同情******总理“着急”,从国外苏俄举出列宁热情磅礴的例子作为楷模,从古典小说中引来“太急一点”的李逵这个样板,以为领导者应该向他们那样,以自己的热忱热情去感染群众,带动群众,并主观地认为这会受到群众的拥戴。

一般地说,干革命也好,搞建设也罢,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团结一致齐上阵,是必要的。但像炼钢炼铁这样的大工业生产建设,是要讲科学技术,讲客观规律的,靠几乎没有文化的农民,靠土法上马的小高炉,只能炼出废渣。历史事实证明,全民大炼钢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费”交得太多太重,这不只是“浪费有一些”。

虽然小说中李逵的造反精神革命热情是该肯定,******也是从正面引证的,但李逵的热情用到肯定和推动全民大炼钢铁上,则只能导致不良的后果。这次,******错用了李逵,李逵只能帮******的倒忙。当然,这并非******的初衷,也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李逵不愿意投降

李逵的上梁山,不是被逼上去的,而是自觉地造反起义的,用以往时髦的话讲:他的阶级觉悟最高。李逵的阶级立场也站得最牢,坚决造反不投降。

******在1975年8月那个关于《水浒》评论的著名谈话中,这样谈到李逵:

(梁山)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建国以来******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3卷,第457页)

在不愿意向朝廷投降的梁山义军将领中,李逵位居第一,可见******心目中的李逵是反降派首领,或代表人物。通观小说,在梁山义军内部招安和反招安的冲突中,李逵始终是反招安的代表。

李逵对招安投降话题本能的敏感和厌烦。小说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众兄弟同赏菊花,宋江大醉作《满江红》调,下片结尾处写道:“望天王降招早招安,心方足。”乐和奉命演唱,李逵听到这后一句,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颠做粉碎。李逵这里虽然是“酒后发狂”,“醉后冲撞”,且反对招安的理由也不充分,只是粗鲁谩骂,但他反对招安的态度是鲜明的,立场是坚定的。

做为梁山义军将领,李逵抗拒招安的手段自有独特处。小说第七十五回,朝廷派太尉陈宗善赴梁山招安,宣读完皇帝的招安诏书,早已藏到梁上的李逵跳了下来:

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此时宋江、卢俊义大横身抱住,那里肯放他下手。恰才解拆得开,李虞侯喝道:“这厮是甚么人?敢如此大胆!”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侯便打,喝道:“写来的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扯碎诏书,痛殴朝臣,大骂皇帝,愤怒已极的李逵只想断了招安这条不归路。只可惜李逵在反对招安之外,没有号召众人明确远大的政治目标,他的反对投降只是借直觉和斗争经验,缺乏清醒的理性作为精神支持。

但是,李逵即使在江湖义气的笼罩下,被宋江等人胁迫走上接受招安的道路,他的内心世界也时刻躁动不已。他凭自己的直觉感到招安没有出路,至少将受制于人,失却以往无拘无束的“快活”。小说第九十回,宋江征辽胜利归来,时值正旦节相近,便入朝贺节。众位兄弟虽然有功,但一无赏赐,二无名位,宋江朝贺回来,闷闷不乐,李逵道:“哥哥,好没寻思!当初在梁山泊里,不受一个的气,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讨得招安了,却惹烦恼。放着弟兄们都在这里,再上梁山泊去,却不快活!”李逵道出了投降不被重视,却被猜疑,自惹烦恼的可悲结局。他反心再起,实因本来就不愿招安投降。

但是,也要看到,李逵并不是和招安完全绝缘的,在他身上也存在接受招安的思想基因。小说第三十九回,宋江因题“反诗”被下狱,李逵却道:“吟了反诗,打甚么鸟紧?万千谋反的倒做了大官!”这岂不是“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注脚么?回家接娘,谎说“铁牛如今做了官”。在梦中再次见到老娘,哭着说道:“铁牛如今受了招安,真个做了官。”最后让李逵在宋江“义”的旗帜下接受了招安,并终于做了宋江投降的殉葬品,这个归宿也是李逵命运历程的必然结局,有其逻辑的必然性。

暮年的******在分析《水浒传》政治思想倾向时,关注梁山义军领袖在招安与反招安、投降与反投降问题上的政治态度,指出李逵“不愿意投降”,虽然不能说他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斗争意图和指向,但不能排除这表达了他的暮年忧思和苍凉心境,反映了他对革命前途的忧虑和担心。虽然他壮心不已,但毕竟重病缠身,自己所一再担忧的“国变色,党变修”问题悬而未决,前途未卜,“**********”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反对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他希望跟随他打江山治国家的人们遵循他的道路走下去,不做帝修反的投降派。他为追随者们树起李逵的榜样,也许初衷是至诚的,但是,这毕竟与他的晚年错误纠缠到一起,远离了他毕生事业的辉煌,李逵的坚定也为之暗淡无光。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挥舞两把板斧冲锋陷阵的梁山义军骁将李逵,经常活跃在******的思维王国里。李逵是******队伍里许多战将的历史倒影,他的揭竿而起,他的热烈忠诚,他的崇尚正义,他的嫉恶如仇,他的粗犷豪爽,他的质朴无私,都可以在现实革命队伍中看到映象。

******愿意用李逵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历程,来引导革命军队的将士们提高作战本领;用李逵的战斗精神,评价激励敢于同敌人奋战厮杀的同志;用李逵的不妥协立场,坚定人们的革命意志,坚持不懈地沿着革命道路走下去。

在李逵身上,******充分地挖掘了他的革命精神内涵,活化为革命队伍的精神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