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就是中国“抗日的办法与出路”。1938年5月,******针对党内外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只寄托在正规战争作战上面的片面性认识,写作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中突出强调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他写道:“山地建立根据地之有利是人人明白的,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或准备建立的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等根据地都是。这些根据地将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支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而此时,五台山根据地“已经建立”半年多,以后的历史证明,它真正不愧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选集》第2卷,第419页)。
晋察冀边区成了“抗日模范根据地”,在8年抗日战争时期它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在自己的著作中十数次提到五台山根据地或晋察冀根据地,都是肯定和赞扬的。直到1945年初抗战即将全面胜利之时,******还针对有些人怀疑游击区能够进行生产的结论,以晋察冀游击队的生产运动为例,写作了《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的文章,其中举例时多次提到“请看晋察冀”(《******选集》第3卷,第1021—1024页)。
创立五台山根据地是抗战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聂荣臻将军生命历程中的杰作。他在回忆录中,曾经以四五章的篇幅,回忆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初创、巩固、建设和反日寇“扫荡”等斗争过程,还专门写了《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基本经验》一节,可见,此事在其军事生涯和内心世界所占的分量。
1938年6月,晋察冀边区才建立半年。当白求恩离开延安前往抗战一线时,聂荣臻在山西省五台山金刚庙迎接他。******关于“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的谈话,深深地感染了白求恩这位国际上著名的外科医生,以至于他一见到聂荣臻就热切地攀谈起来,话题当然是“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的革命。这位加拿大的共产党员,最终在五台山地区为自己的国际主义高洁行为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一年后,他在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而逝世。******盛赞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笔带感情地写道:“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选集》第2卷,第660页)他可说是战斗在五台山区的“洋”鲁智深。
聂荣臻在五台山写下的历史是轰轰烈烈的,******举重若轻,与“老外”白求恩交谈,并不多费口舌,举出《水浒传》中鲁提辖的故事,则不失幽默耐人寻味地介绍了聂荣臻的功绩,令白求恩对将要去战斗的地方为之神往,并最终献身于此,而成就了人类史上最光辉亮丽的一幕。
鲁智深是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
历史给了******一次机会,可以亲自到五台山去寻访鲁智深的遗踪。尽管花和尚是个小说人物,但人们对其出家五台山,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这个历史契机是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提供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聂荣臻就回到了晋察冀根据地,他离开这里已经整整两年了。当时******为了发动内战,不断在华北制造摩擦。******在重庆谈判的时候,针对国民党的军事挑衅,曾给聂荣臻等人发去电报,电文说:你们越多打胜仗,我们在这里越安全;你们越多打胜仗,我们谈判越主动。聂荣臻等人按******的指示,对国民党的军事进犯进行了自卫反击。九十月间,我军先后进行了上党、邯郸和绥远战役,大量歼灭了入侵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全面内战爆发后,聂荣臻在******的领导和指示下,先后指挥了大同集宁战役、正太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坚守和扩大了晋察冀解放区,为屏障东北,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1948年春天,解放战争进入了我军战略反攻的阶段。党中央作了新的战略部署。这年3月20日,******在为****中央起草的党内通报中写到:
“本年内,我们不准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因为时机还未成熟。在本年******的伪国大开会选举******当了总统,他的威信更加破产之后,在我们取得更大胜利,扩大更多地方,并且最好在取得一二个头等大城市之后,在东北、华北、山东、苏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区连成一片之后,便有完全的必要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其时机大约在一九四九年。目前我们正将晋察冀区、晋冀鲁豫区和山东的渤海区统一在一个党委(华北局)、一个政府、一个军事机构的指挥之下(渤海区也许迟一点合并),这三区包括陇海路以北、津浦路和渤海以西、同蒲路以东、平绥路以南的广大地区。这三区业已连成一片,共有人口五千万,大约短期内即可完成合并任务。这样做,可以有力地支援南线作战,可以抽出许多干部输往新解放区。该区的领导中心设在石家庄。中央亦准备移至华北,同中央工作委员会合并。”(《******选集》第4卷,第1299页。)
党中央由陕北“移至华北”这个战略举动,使******有机会途经五台山。
1948年4月11日,从陕北经晋绥军区向晋察冀进发的******、******等中央领导人,经过近20天的行军,到达了五台山。******是从五台山北麓的鸿门岩上山的,虽然是4月天气,却刮起漫天风雪。山高路险,风狂雪猛。汽车爬坡有危险,******一行就下车踏着没膝的积雪步行。
来到五台山塔院寺的山门,******感慨地说:“真是一个神仙住的地方呀。”接着,他问卫士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是五台山上的大寺庙。”有的卫士说。
******说:“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你们知道吗?你们谁看过《水浒传》,就能回答主席问的这个问题了。”
可惜,当时身边的卫士谁也没读过《水浒传》,都回答不上来。
当晚,******一行夜宿塔院寺。
塔院寺是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佛教圣地,古迹甚多。第二天,******在当地党政领导陪同下,由两位方丈引导,参观塔院寺。
其间,******问方丈:
“五台山上有两个名人出家,一个是鲁智深,一个是杨五郎,他们是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的?”(阎长林:《警卫******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279页)
方丈说:“说法不一样。五台山有几个山门,塔院前也叫山门,菩萨寺也有山门。传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在菩萨顶的寺庙。这个寺庙是五台山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寺院。菩萨顶寺庙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鲁达打死镇关西以后便逃到了代州,在赵员外的协助下,来到五台山菩萨寺当了和尚,起名叫鲁智深。一次他喝了酒,就醉打山门,大闹僧堂。他只当了7个月的和尚,就被送下山,去东京汴梁大相国寺安身。杨五郎一次打败了仗,在突围中愤恨奸臣当道,残害忠良,便弃甲在兴国寺出家当了和尚。辽兵见他是个和尚,没有理睬他。这样,杨五郎才没有当俘虏。他到兴国寺当和尚以后,人们就把兴国寺叫五郎庙了。”
方丈说完后,******便对******说:“五台山也到了,又实地看了一些古迹,这总比只听传说要实际多了。以后有机会,我们一定再来看看。”
说着,******又向两位方丈讲了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说共产党允许宗教存在,对宗教实行保护的政策,希望他们保护好古迹。
把鲁智深看成是“名人”,要搞清楚他是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这只有满怀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对小说人物鲁提辖十分感兴趣如******者,才能如此行事。更为引起我们注意的不仅于此,还在于******为何向方丈讲起“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呢?是否由鲁智深的出家想到了他的“大闹五台山”呢?我们不得而知,也无从猜测。但有一点很明白,******所讲的“宗教政策”与梁山好汉的“宗教政策”判然有别。“新的鲁智深”在宗教问题上决不同于旧的鲁智深,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也许正是白求恩说的两个鲁智深“不一样”,一个“醉打山门”,一个“保护庙宇”的因由吧。白求恩的看法,何尝不是******的意见呢。
******一行离开鲁智深的“革命圣地”五台山,过了龙泉关,很快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见到了“新的鲁智深”聂荣臻。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巧合:刚刚寻访过小说人物鲁智深的遗踪,就见到了“新的鲁智深”聂荣臻开创的革命业绩。
在城南庄期间,******和******曾经多次听取了晋察冀军区首长们的工作汇报,与聂荣臻司令员进行过多次交谈。******同聂荣臻的谈话,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但较多的还是谈根据地建设和解放战争的进程。
******对晋察冀边区的群众有颇为深刻的印象。他说:“一过龙泉关,觉得群众很热情,就好像当年在江西到了兴国一样,群众都是笑逐颜开。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试一试,在敌后究竟能不能站得住,结果你们在敌后还是站住了。”而首先在敌后“站得住”的,正是聂荣臻率领部队创建的晋察冀根据地。
聂荣臻对******说:“我们能不能站住脚,关键是执行党的政策,把一切抗日力量团结起来……我们在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是接受了历史教训的。我们认真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地团结了各阶层的群众,再没有出现那种对立情况。所以,我们到处都可以走,自由得很,安全得很。每到一个地方,群众都欢迎我们,工作起来,非常方便。”
最后,******谈了对解放战争的想法。他说:“抗日战争打日本是要持久的,解放战争打******不能拖得太久,解决得越快越好,这样对我们有利。第一步,先解决东北、华北。为了引开国民党的力量,让刘邓大军出大别山,陈粟大军打过长江去。第二步,西北野战军到西北、西南去。华北除抽调部分兵力增援西北、西南外,其余部队仍留在华北地区,准备在华北搞两三个兵团。那时候,因为华北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了,敌人只固守着几个城市,部队建制用不着那么大,待解决了东北敌人之后,再解决华北剩下的城市。”这就是当时******对战争进程的一些设想。
党中央和******把指挥解放战争的最高统帅部设在西柏坡,设在华北,突出表明了晋察冀根据地对于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巨大作用。华北解放区增援西北、配合东北,是战略大三角中的重要环节。
从五台山到城南庄,******在谈话中并没有把鲁智深与聂荣臻直接联系到一起。但是他刚刚寻访过鲁智深的遗迹,紧接着就到阜平县城南庄与聂荣臻大谈根据地建设,似乎明白无误地验证了10年前他对白求恩说的话:“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当然知道鲁智深的“革命业绩”并不那么辉煌,且其抗争不甚讲策略,宗教政策也不好,但******是把他作为古代在五台山“革命”的“名人”来看待的,每每将他“拿来”与聂荣臻相提并论,以至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当他说“前有鲁智深”时,人们就知道这是在表彰或肯定“今有聂荣臻”的。智深长老的禅杖和戒刀煞是厉害,战必胜,攻必克,正所谓“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