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风趣地对他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聂荣臻回忆录》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486页。
被******称为老实厚道的聂荣臻何以能与鲁莽火爆的鲁智深联系到一起?其缘由是两人都曾到过五台山,都在五台山闹过革命,尽管两人的革命内容大不相同。
鲁智深在《水浒传》中第三回就出场了。他本名鲁达,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出家后法名智深,因脊背上刺有花绣,人称“花和尚”。小说第七十一回说他是“天孤星”下凡,排座次第十三把交椅,是梁山步军头领,正将之一。他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使一件六十二斤禅杖,力大无穷,曾倒拔垂杨柳。他只身一人,无家无业,这可能即是“天孤”之意。
军旅生涯和下层军官的阅历,使他锻炼出一身好武艺,造就了粗豪爽直、酷爱自由、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思想和性格。“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他对社会的压迫和不平,怀着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主动挑战。归依梁山泊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后,对当权者的腐朽本质和封建朝廷的黑暗现实认识较清,斗争坚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突出体现了被压迫阶级酷爱自由、富于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
鲁智深是小说写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金圣叹作《读第五才子书法》,评论鲁智深道:“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评价较高。
聂荣臻的革命经历,要比鲁智深丰富得多,复杂得多,宏远得多。
聂荣臻是四川江津人。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两广军委特派员、****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并参加****中央军委工作。
1927年7月,任****前敌军委书记,参与领导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31年12月到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1937年11月,领导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是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的主要指挥者。1949年1月,与****、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指挥平津战役。
1950年,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54年,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59年至1987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胪列聂荣臻的主要军职,可以看出,他的军事生涯长达60余年,是现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活动家,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元戎。
鲁智深和聂荣臻的革命经历、功业贡献、历史地位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是多次把他俩放在一起相比附,其中心议题,都没有离开五台山,因为那里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晋察冀根据地。
五台山就在晋察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聂荣臻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根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八路军开赴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作战。出征前夕,1937年8月22日,中央召开了洛川会议。聂荣臻在会上作了发言,赞同******提出的“基本的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主张“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作战。”
部队出征,******担心一些同志到前线后蛮干,便不时地给八路军发出电报,再三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这一基本的战略方针。聂荣臻在五台山看到了******的这些电报,不久他又接到中央要他留在五台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命令。聂荣臻受命之际,读到******的这些电报,倍感亲切重要。特别是对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坚持长期抗战的思想,更为明确了。
聂荣臻根据******的指示精神,带领独立团,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在晋察冀边区创建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聂荣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根据地的军民进行抗日斗争。
1939年1月,聂荣臻写了一份关于晋察冀初创时期的情况报告。******看到后决定把这个报告单独成书出版。并亲自为书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为书作了序。******后来在给聂荣臻的信中说,这本书“是十分宝贵的”,准备在延安、重庆两处出版。******的赞誉,是对聂荣臻工作的充分肯定。
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建,吸引了不少国际友人。1938年6月,白求恩从延安来到了晋察冀。白求恩临行前,******曾专门同他谈了话。
******说:
“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还风趣地说:
“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后来白求恩把******的这番话转告了聂荣臻,并笑着对聂荣臻说:
“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聂荣臻回忆录》中卷,第486页)
在《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那时他还叫鲁达)一出场,就遇到恶霸郑屠户欺负卖唱的金氏父女的事,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强行放走了金氏父女,又三拳打死郑屠户,为避官府追捕,在赵员外的帮助下,逃往五台山文殊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鲁智深。智真长老为他“摩顶受记”,宣布僧家常理“三归五戒:一要归依三宝,二要归奉佛法,三要归敬师友。此是三归。五戒者: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当和尚,鲁智深是极不情愿的。他身份变了,可脾气未变,并不实行“三归五戒”,依旧是原先那个秉性,依旧要喝酒吃肉,依旧要打抱不平,依旧是江湖好汉、草莽英雄。
他当了和尚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闹五台山”。鲁智深虽然头发也剃了,僧袍也披了,法名也有了,但他仍未进入角色。平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鲁智深耐不住清苦,他把“不要贪酒”的佛门清规置诸脑后,他跨出庙门,寻找他原来那种无拘无束、不忌荤腥的俗家生活。在半山亭,他拦住卖酒的汉子,咕咕嘟嘟喝完了一大桶酒,喝得烂醉:僧袍也不要了,成了“裸形赤体醉魔君”。在山门下,两个看门的和尚拦住他,“但凡和尚破戒吃酒,决打四十竹篾,赶出寺去”。鲁智深大怒,“直娘贼!你两个要打洒家,俺便和你厮打!”不光是两个看门的,连那些赶来增援的二三十个“老郎、火工、直厅、轿夫,全被打得鼻青脸肿,东躲西藏”。第二次,鲁智深又跑下山去,喝酒吃肉,回山来闹得比前次更凶,打伤了许多和尚,就连半山亭子、山门下的金刚塑像都打坏了,还要大骂:“直娘的秃驴们,不放洒家入寺时,山门外讨把火来,烧了这个鸟寺!”鲁智深“闹”了几次,在五台山待不下去了,只好去了东京,替相国寺看守菜园。
这就是鲁智深五台山革命的主要情节,有人以为他的行为有些不合情理。其实,鲁智深是封建时代的草莽英雄,他的看似莽撞的行为,具有反对封建精神奴役的积极意义,佛门清规限制了他的自由,束缚了他的个性,所以他要“闹”:他是在捍卫自己的自由和人格尊严,是对那些束缚他个性自由的人和势力的猛烈反击。当然,他的“革命”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以今天的眼光看,也不符合宗教政策。可这又当别论。
聂荣臻在五台山的“革命”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那是一场救国救民的抗战。他的贡献是创建了五台山抗日根据地。这个根据地也就是指以五台山区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以******说“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是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边境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公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德石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辖北岳、冀中、冀热辽三区,下辖108县,人口2500万,面积20万平方公里。抗战时期,聂荣臻等人领导边区军民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扫荡”,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
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对于贯彻******开展敌后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对于寻找战胜日寇入侵者的途径,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为全国的抗战树立了样板。
在那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有着学者头脑的国际友人白求恩面前,******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聂荣臻建立晋察冀根据地的由衷赞赏之情: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有很高的知名度,新的鲁智深的故事更为出色。
博学的白求恩把两个鲁智深做了比较,他着眼于宗教政策,注意到了“前有”的鲁智深醉打山门,毁坏寺庙,而“今有”的鲁智深却“保护庙宇”,而******则着眼于创建根据地的人。
******在以后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建立五台山(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作用:1938年3月3日,******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作临别赠言,谈到中国不会亡国,中国有办法抗战时,他说:“城市速决战日本可以取得胜利,乡村持久战是我们取得胜利。这次你们毕业后要分两部分去工作,一部分在后方发展民运工作,另一部分要到‘豆腐块’里去。也许有人怕去画‘豆腐块’,我们举出聂荣臻的例子,就会不怕了。聂荣臻在五台山创造了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大队伍(不脱离生产的还不算)。我们要把这个例子告诉全国被占领或将被占领的区域的人民,使他们看到抗日的办法与出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07—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