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字仲谋,别号秋涧,河南卫州汲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金代为官。在王恽还年幼的时候,金代就灭亡了。王恽好学不倦,20岁左右就已经以文章名扬一时。1260年,辟为详议官,从此步入仕途。
王恽和大多数贫困潦倒的元代文人不同,他一生官运亨通,生计无忧,身居庙堂而心游江湖。[正宫·黑漆弩]《游金山寺》是他的代表作: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这首记游小令,作于1302年以前,虽题名《游金山寺》,其重点却在描绘风浪的险恶和金山的矗立,恰似一幅气势雄浑的金山观涛图。前两句描写地势的雄伟奇壮,三四句则写登上金鳌峰,对江豪饮,豪情喷涌而泄。五六句用典,说蛟龙害怕“燃犀”,于是兴风作浪,因此出现了惊涛拍岸之景。
此曲想象丰富,境界廓大,气象苍劲雄浑,体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进取的情怀。
王恽的散曲,有一些写得轻松明快,如[越调·平湖乐]: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这是作者1272年以承直郎出判平阳路,任上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的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用反衬的手法,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金末元初,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王恽希冀人们能够有风调雨顺、天下大治的富足生活。他在出判平阳路时,又作有[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此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写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本曲遣词雅致,善用典故,朴素本真。
王恽的散曲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如咏史叹世之作[正宫·双鸳鸯]《乐府合欢曲》9首,即是其阅读《开元遗事》和观赏金人任南麓《华清宫图》时“去取唐人诗而为之”,咏写唐玄宗开元遗事,看其中的3首:
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乱横戈,奈君何,扈从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消红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雨霖铃,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记上皇和泪听,月明南内更无人。
此3曲都是化用唐人诗句而成,书卷气很重,诗意醇厚而曲味寡淡。
王恽反对散曲“劝淫为侠”,因此,他的散曲从不涉及艳情。即使涉及到,也绝无元曲的艳丽和妖娇之态,如[正宫·双鸳鸯]《柳圈辞》: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一杯。说似碧茵罗袜客,远将愁去莫徘徊。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解珮,归时襟袖有余香。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这组散曲共6首,6首小令各有特色,均清丽婉约,典雅纯真,诗情画意,带有小词的旖旎婉曲的风味。用语含蓄、委婉,言尽意未穷。
王恽的散曲豪迈爽劲,典丽雅重,是元散曲以诗为曲的典型代表,这与他的曲学观念密切相关。他认为:“昔汉儒家畜声妓,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
王恽的散曲,意境和语言更接近诗词,而少了一些散曲应有的口语特色和活泼气氛,比如[仙吕·后庭花]《晚眺临武棠》的前4句“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像绝句;[越调·平湖乐]“安仁双鬓已惊秋,更甚眉头皱。一笑相逢且开口,玉为舟,新词淡似鹅黄酒。醉归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扬州。”像词,实际上已经开了后期散曲逐渐雅化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