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05

第5章 大智若愚,赢在糊涂(4)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只是迷惑对手的手段。人生也是这样,要学会装醉。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不要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自身修养,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

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则是傲慢。

三国时候,弥衡很有文才,在社会上是非常有名气的,但是,他恃才傲物,从来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经常说除了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他容不得别人,别人自然也容不得他。所以,他“以傲杀身”。

献帝初年,孔融上书荐举祢衡,大将军曹操才有召见之意。祢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还口出不逊之言。曹操求才心切,为了收买人心,还是给他封了个击鼓小吏的官,借以羞辱他。一天,曹操大会宾客,命祢衡穿戴鼓吏衣帽当众击鼓为乐,祢衡竟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赤身露体,使宾主讨了个没趣。

曹操恨祢衡入骨,但又不愿因杀他而坏了自己的名声。心想像祢衡这样狂妄的人,迟早会惹来杀身之祸。便把祢衡送给荆州牧刘表。祢衡替刘表掌管文书,颇为卖力,但不久便因倨傲无礼而得罪众人。

刘表也聪明,把他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祢衡为黄祖掌书记,起初干得也不错,后来黄祖在战船上设宴,祢衡说话无礼受到黄祖呵斥,祢衡竟顶嘴骂道:“死老头,你少罗嗦!”黄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杀了。其时,祢衡仅26岁。

弥衡短短的一生,没有经过什么大事,我们很难断定他究竟才高几何。然而狂傲至此,即便有孔明之才,也必招杀身之祸。可见,自视清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那样的残局只有自己来收拾。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放弃你的盛气,以平和的心态融入他人之中,你会觉得其乐无穷。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假如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盛气凌人,进而去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做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疑是在欺骗自己。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巳没有自知之明,正如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糊涂哲学: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活中如果你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就会有很多人对你看不惯,群起而攻之,就要想办法把你搞得和他们一样。因此,做人就是要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冤,不吃亏。

9.糊涂中入,糊涂中出

提起“糊涂”两字,你是否想到了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短短四字言简意赅,但它却道出了糊涂生活的大智慧。糊涂与清醒本在一念之间,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别人所认为的糊涂,你自己可能觉得清醒;你自己以为的糊涂,人家又说你清醒。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糊涂,以便在生活中能来去自如,逍遥自在。

关于“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来历,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据传,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首,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后来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便写成横联挂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也就越传越广了。

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投注于这方面的努力。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在做人处世方面,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也是做人的最难。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赶快到达人生旅途的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觉路途艰难。但是我们如果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我们就不会感到疲惫,就会有闲暇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当作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伴随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就是生活的“糊涂学”。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郑板桥说:“聪明有大小之分,糊涂有真假之分,所谓小聪明大糊涂是真糊涂假智慧。而大聪明小糊涂乃假糊涂真智慧。所谓做人难得糊涂,正是大智慧隐藏于难得的糊涂之中。”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然而,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物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有些笨。有个统计数字显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成功的人物更重视智慧。

生活中,聪明与智慧实在是两回事,聪明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总令人感到聪明人的光辉,但往往这种表面的光芒,不能令聪明人成功,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被认为聪明的人往往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