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06

第6章 大智若愚,赢在糊涂(5)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聪明,如寓言塞翁失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们眼里看见的不是即时的利益,而是日后的好处,因为日后的大利,他们肯去吃眼前的苦。这样的人肯定不是聪明人,但他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比较木讷,镇上很多人都喜欢和他开玩笑,或者戏弄他。一天,他的一个同学一手拿着一美元,一手拿着五美分,问小威尔逊会选择拿哪一个。

威尔逊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着一美元不要,却要五美分。”同伴们哈哈大笑,四处传说着这个笑话。

许多人不信小威尔逊竟有这么傻,纷纷拿着钱来试。然而屡试不爽,每次小威尔逊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个学校都传遍了这个笑话,每天都有人用同样的方法愚弄他,然后笑呵呵地走开。

终于,他的老师有一天忍不住了,当面询问小威尔逊:“难道你连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吗?”

“我当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话,就没人愿意再来试了,我以后就连五美分也赚不到了。”

你看,威尔逊只是不愿把心思放在贪图小利的小聪明上,而只着眼于智慧。生活中,智慧和聪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主人没有仆人的协助不行,会显得非常笨拙狼狈,缺乏效率。但再聪明的仆人都还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没有主人的仆人,等于失去了用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从而能够事半功倍。

糊涂哲学:

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使自己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呢?谁不愿意自己活得潇洒、愉快、轻松呢?谁不愿意自己的事业蓬勃、财运亨通呢?谁不愿意成为别人羡慕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培养自己的“糊涂”意识。

10.宠辱不惊,难得糊涂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名还常常与利相连,有了名,于是常常可能享受有限大的权利;有了名,通常万事亨通,现会还流行什么“名人效应”。总之,名以及与之相连的利这东西的确十分诱人,多少人立足于社会、博击于人生的动力正来自于此。可以说世人充满颇性。追求享受也不觉羞。也许受着中国封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功名利禄成了许多人奋斗的目标,成为他们人生的目的。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达官显贵、光宗耀祖、福荫万世,走上仕途之路;而又有多少文人骚客因为仕途上的不得意而觉得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由此留下了许多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情幽、淡雅和愤世嫉俗、讥讽时弊的无奈和悲愤。

我们应该知道,无论是官场,还是生意场,或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名利的困扰、所击败的悲剧。既然观室生活是如此之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名利看淡一些呢,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去呢?懂得糊涂誓学的人他会知道,生活的道路是很宽阔的,人生的价值并不全是能用名和利来衡量的,因此若想活得有滋有味,就会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

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二十年后,终于灭亡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理智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在于他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所致。有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发挥深刻的洞察力来保全自己。范蠡正是这种能够明哲保身的人。

现在的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无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而后者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范蠡那样用自己的洞察力去应付世事,从而获得成功;而但求无过的人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从而不但丧失自己的个性,而且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

《庄子》中指出“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穷”是指贫穷;“通”是指富裕。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人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贫穷时能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尤其是如今人们生活不太富裕的时候,更要达观一些,不羡慕那些有钱的明星或个体户,不抱怨自己命运不济。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么事都减省一些,便能超越尘事的羁绊。一旦超脱尘世,精神会更空灵。简言之,即一个人不要太贪心。洪自诚说:“比如减少交际应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口舌,可以少受责难;减少判断,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减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减省而一味地增加的人,可谓作茧自缚。”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均有不得不增加的倾向。其实,只要减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兼顾,就不得不动脑筋,过度地使用智慧,容易产生奸邪欺诈。所以只要凡事稍微减省些,便能回复本来的人性,即“返璞归真”。

糊涂哲学:

人千万不要为欲望所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宠辱不惊,在现实中追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