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04

第4章 大智若愚,赢在糊涂(3)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兼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人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要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

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糊涂哲学: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6.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糊涂学作为人生谋略,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们说,只能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人生犹如战场,无时不在斗智斗勇。在重重叠叠的人际关系中,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中,人们以糊涂处世的态度迥然不同。

汉代丞相陈平素以品性端正著称,且才智过人,但他明白糊涂策略的真谛,必须糊涂时巧装糊涂。他曾两次装糊涂。却为稳定汉室江山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一直被世人称道。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把自己诸多的儿子都分封为王,各据一方。在他临死时又召集列侯群臣于病榻前郑重嘱托:“此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他撒手归西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时为汉惠帝。可惜这位年轻皇帝命薄福浅,登基时间不久就病逝了。作为生母的吕后,当皇帝的儿子死了,于国于家都是伤心事理应是悲痛难忍。可是在为汉惠帝发丧时,这位母后只是干嚎,没有眼泪,还不时用眼偷看在场的大臣们。丞相陈平一时不解,张良的儿子张群俏俏对他说:“驾崩的皇上眼下没有年纪大的儿子,幼主登基太臣担心大臣们不服管制,若是丞相请太后评、吕氏之吕产、吕召、吕锋为将,统帅京城禁军,掌握大汉重权,我想太后就会安心了。”

丞相陈平从眼下大局出发,为稳定时局,安定人心,照张群的建议做了,吕后果真动情地哭起来了。

可是,吕后并不甘心于她的家族兄弟弟内任只作为将,在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后,得寸进尺想封诸吕为王。刘邦临终前曾当众立遗言:“非刘汉子弟而称王,天下共诛之。”如今吕后要这样做,明显是要变刘姓汉室为吕氏王下了,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越轨行为,该怎么办?

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是刘邦的同乡。当吕后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态度异常坚决地说:“高帝宰白马,和大臣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封诸吕为王违反盟约,不可!”

吕后听了,很不高兴,又去向左丞相陈平,陈平却是不加思索地说:“高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执掌朝政,封自己的弟兄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于是择日封吕召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

右丞相王陵见陈平欣然同意吕氏分封三王,怒不可遇,但又无能为力,于是转而责备陈平“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你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要封诸吕为王,你们阿谀奉迎,违背了盟约,还有什么面目见先缔呢?”陈平却是不急不躁,用坚定地语气回答道:“眼下你在朝廷据理力争,我不如你,至于保住刘氏宗庙,安定刘氏天下,你恐怕会不如我的。”

陈平明明知道刘邦的遗嘱,为什么还要同意吕后的要求?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吗,非也!他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举事发难。眼下的迎合只是暂时的,眼下的牺牲是局部的,等待时机保住根本、保住大局则是真实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只要你保持镇定,控制好情绪,糊涂面对,就有可能化险为夷。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张作霖装糊涂的故事。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但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这一点深得人心。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盛情”难却,就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侍候。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然后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

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丢面子?

张作霖眉梢一动,故意装糊涂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就是不能带‘土’。这就叫做‘寸土不让’嘛!”语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到张作霖不好惹,他们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怕丢失自己的艺术。张作霖在自己写错字的情况下,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因为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出错的张作霖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但避免了尴尬,反而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糊涂哲学:

聪明人总爱装糊涂,因为糊涂能够体现智慧。有很多场合,常常会出现意外事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发生难以承受的事。这时不妨糊涂一下,就坡打滚,或许就能挽回看似无法挽回的局面。

7.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

将“糊涂学”活学活用到生活中,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语叫做视而不见。对有些事情,你好像已经看见了,好像又没有看见。同样,听而不闻也是一种糊涂哲学。对有些话语,你好像已经听见了,好像又没有听见。

对别人的怒吼辱骂都听得一清二楚,除了徒增烦恼怒气,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之外,有什么好处吗?所以适当地装聋作哑,有时能建奇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打败了甘当大英帝国傀儡的希腊。帝国主义恼羞成怒,英国纠集了法、意、美、日、俄、希腊等国代表,与土耳其在洛桑谈判,准备严惩土耳其。英国政府派出外交大臣刻尊,意在威逼、恫吓土耳其就范。

刻尊生得人高马大,声如洪钟,是名震一时的外交家。与英国相较,土耳其派出的代表伊斯美则相形见绌。伊斯美个子不高,而且耳朵还有点背,在国内国际均属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刻尊自然不把这种小人物放在眼里,在谈判中他态度骄横,气焰嚣张,目空一切。其他与会国代表也盛气凌人。然而,伊斯美却能在这种氛围中镇定自若,精心选择每句外交辞令,言语行动有条有理,一板一眼,处处得体,游刃有余。特别是他的耳聋发挥了“特异功能”,凡对土耳其有利的话,他一句不漏都听进去了,凡对土耳其不利的话,他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当伊斯美对列强所提的苛刻条件概不理睬,只顾大谈对土耳其有利的条件时,英国代表刻尊雷霆大发,他挥拳怒吼,咆哮叫嚎。恫吓、威胁不断向伊美斯袭来,各列强代表也助纣为虐,气势汹汹。那种紧张气氛令人屏息静气,空气简直凝固了。伊斯美虽然有点耳聋,但对刻尊盛怒之下发出的“超强度”刺激信号,当然是句句听得清楚的。但他仍安坐不动,若无其事,耳聋一如既往。等刻尊叫累了,他才不慌不忙地张开右手,靠在耳边,将身子倾向刻尊,十分温和地说:“阁下,您说什么?我还没有听明白呢!”意思是请刻尊再重述一遍。气得刻尊摇头、摊手、翻白眼,半晌说不出话来。

刻尊的暴怒,经过刚才的宣泄,已经逐渐平伏。这种激情是很难再现的。伊斯美的耳聋对策,不啻于对刻尊进行情绪控制的心理战术。现在刻尊不得不坐下来商谈。伊斯美用他的耳聋,这种吃亏的“特异功能”,控制了整个谈判局势。装聋作哑发挥了好作用,经过将近3个月的谈判,终于签订了对土耳其有利的条约。

生活中也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总是睁大眼睛,就像两眼球是显微镜似地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意对方,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会破坏起码的团结关系,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就变得可爱多了。

有个孤儿被一个目瞽的算命先生收做徒弟,某日一枚银元掉落地上,徒弟刚伸手,却让师傅抢先一步拣去。于是西洋镜看破,原来师傅的目瞽是假的!师傅说,伪装是为了生计,为了这生计你又不得不伪装。你看,那个女人手持药方,步履匆匆而神色慌张,你就知道她家里人得了急病;那个男人大腹便便,讲话打哈哈,你就猜出是位当官的。如此,替人算起命来就容易多了。徒承师业,这孤儿后来也装成瞎子,戴上一副墨镜周游四方,号称“瞎半仙”。在他的算命生涯里,找他算命的可谓三教九流都有,有秘书陪同的官员,也有官员陪同的更大官员,有身边人替他付算命钱的,也有自己从一只“红包”里抽出钱来的。反正人家都以为他是瞎子,只会闭眼替人算命,不能睁眼看这现实世界。事实上某些人在他眼前一站,他就认出是谁了。对其中的某位,“瞎半仙”或许会在肚子里直笑:昨天我在电视上看你口沫飞舞地做扫除迷信报告,今天你却到这里听我做算命文章。

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糊涂。在生活中,糊涂不等于马虎,糊涂是一门学问,包含着物极必反的深奥道理,属于清醒的最高级别,需要倾注大量的文化情愫进行长年累月的修炼之后才能自然流露。而马虎是不需要什么的,只不过是一种陋习罢了。

糊涂哲学:

内心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却为了因应实际的需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含含糊糊”的姿态,也许更加有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出色的人生智慧。

8.花看半开,酒饮半醉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饮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然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

在电视连视剧《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断非常精彩:武松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武松所用的“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醉拳”的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被“醉鬼”打趴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