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36

第36章 匿壮显弱,以柔克刚(1)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真正的“方圆”人,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1.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智慧胜人一筹,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伏无,能为无能为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而没那些自以为是、耀武扬威的人难以得势而名留青史。

韩信往东追击齐王时(公元前203年),齐国已经归附楚霸王,所以项王派龙且带领20万部队去救齐国。

龙且说:“我了解韩信的为人,这事容易办。他曾经受漂布妇人的接济,可见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又曾经受胯下之辱,可见没有过人的气魄,不值得畏惧。”

于是在潍水两岸扎营,军中的骄傲情绪越来越浓,大有不可一世的气慨。

韩信则在夜里派人用袋子装沙填进潍水上游,再带兵半渡潍水去攻击龙且,然后诈败退兵。龙且很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韩信会害怕的。”

于是下令追击韩信,韩信立刻派人挖开填水的沙袋,结果河水暴涨,龙且的部队大半被水冲走。韩信这才下令急追,杀了龙且,俘虏齐王,平定齐国。

古人说,善用兵者,在于了解敌方统帅,将计就计。韩信正是利用了对方看不起自己,因势利导,把弱点转化为优点。他故意显示自己怯懦无能,以败退引诱敌人上当,从而成功地战胜了对手。

岳飞曾奉宋高宗之命,招抚岭表一带的曹成。岳飞上奏给皇帝说:“群盗力量强大,就会肆意横行。力量削弱了,才有可能接受招安。如果不用暴力加以围剿,而希图通过谈判来招降,是不容易办到的。”奏后,岳飞率兵进入岭表地区,恰巧抓到曹成派来的间谍,于是把他捆在岳飞帐篷前。岳飞出了帐篷去调遣大军的粮草,一个官吏向他报告说:“粮食已经吃光,怎么办?”岳飞故意大声说:“那么准备返回茶陵吧!”过了一会儿,岳飞回头看了这个间谍一眼,假装很失意的样子,又很后悔地跺着脚走进帐中。同时暗暗命令手下,设法让间谍逃走。岳飞估计间谍回去报告后,曹成一定要来追击,就下令立即开饭,饱食为度,然后迅速行军绕过山岭,不到天亮,已逼近曹成的堡垒。曹军出乎意料之外,毫无准备,措手不及,乱作一团:惊呼“岳家军到了!”岳飞乘乱大破曹军。一连夺取了很多险关隘口,曹成途穷力竭。岳飞这时说:“现在可以招降了!”

岳飞饱食而向敌人表示饥饿,同孙膑兵强而向敌人表示怯弱一样,都是匿壮显弱,迷惑对方的机智手段。善于用兵者,总能随机应变,计谋层出不穷,最终克敌制胜。

“匿壮显弱”,就是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诱使敌人上当受骗,使他骄傲自大,使他放松戒备,然后把本来强硬的面目露出来一举吃掉对方。这也是以装糊涂来糊涂敌人,达到成功的目的。

汉初,北方有一个东胡国,听说冒顿杀父自立,却要前来寻衅,试探匈奴态度,便派使臣到匈奴去,要冒顿送他一匹千里马。

冒顿已知其来意:便问群臣,群臣齐声说:“我们只有一匹千里马,乃是先王遗留下来的,怎可轻易送人呢!”

冒顿微笑,摇头说:“我与东胡是邻国,怎么能为了一匹马而失去邻居的情谊呢!送给他吧广随即命人把马牵出来,交给使者带回去。

过了几天,东胡使者又来了,递上国书,却要冒顿把老婆送给他。

冒顿让大家看了来信,大家都义愤填膺,怒气冲冲说:“东胡国主这般无礼,怎么敢要我国皇后?太欺负人了!请斩来使,发兵进讨!”

冒顿摇摇头,笑着说:“这有什么!他既然喜欢我的老婆,就送给他,怎么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失去一个邻国呢?”于是立即让使者把老婆带回去。

东胡国王得了冒顿的良马、美人,认为冒顿畏惧自己,便不免心存轻视,荒淫无度,毫不戒备。

又过了几个月,东胡使者又来了,这一次却是要索取两国交界的空地。

冒顿照例召集群臣商议,群臣中摸不透冒顿的意思,怕失掉欢心,于是有人主张给予,也有人主张不给,相互争吵起来。只见冒顿勃然起座,厉声说:“土地乃国家根本,怎么能够送给别人呢!”

喝令把来使和赞成送地的臣子一齐绑了,全体斩首。随即披上战袍,纠集军队,一声令下,扬旗击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奔东胡而去。东胡的军队猝不及防,慌得不知所措,连连失利,顷刻全军覆没。冒顿直奔宫廷,杀了东胡王,尽灭其国。

这种示弱成了使敌人骄傲和放松戒备的最有效方法。如果冒顿从一开始就不愿意送马送老婆,人家自然不会轻视他,可能这么顺利地打败敌手吗?

糊涂哲学:

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流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支持一切。水没有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但又拥有绝对的力量。

2.以柔为上,收刺用刺

老子教人“柔弱胜刚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站得高,就会摔得重;欲望多,就越不易满足;其望越高,失望就越大。反之,如果处在最低处,没有比之更低的地方,这样也就不会摔下来而只能向上走;原本没有期望,所以稍在收获就能带来快乐,更不会因欲望没有实现而引来痛苦。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交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一作法,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干幸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下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国民,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已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忧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

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评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强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怀柔”是留刺策略中的更高招数。比起“削刺”,它不但省力省事,而且也使所收用的“刺”更加忠实可靠。因为一旦收为己有,用起来就会更加顺手,仿佛这条荆棘上的刺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武器。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荥阳称帝时,只拥有黄河以北的部分土地,攻占的多是些中小城市。刘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满足于一隅偏安。即位不久,他亲率大军由黄河北岸的怀县(今河南武涉县附近)出发,沿河而上,包围了黄河南岸的洛阳。刘秀坐镇与洛阳一河之隔的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

洛阳地处中原,在西汉时期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守将朱鲔,原是绿林起义军的将军,更始帝刘玄称帝时,拜为大司马。此时刘玄已投降赤眉军,但朱鲔仍然坚守此地。洛阳城高墙坚,粮草充足,加上朱鲔固守,刘秀大军围攻三个月终不能破城,不免心中着急。到了十月,刘秀正为洛阳久攻不下而烦躁,突然想起了大将岑彭。这岑彭在王莽新朝时,是棘阳县令,刘演攻克宛城时被俘。当时刘玄主张杀掉他,被刘缤说情救下。后一直在刘绩手下。不久,刘缤被刘玄杀害,岑彭就当了朱鲔的校尉,曾在战斗中杀死王莽的扬州牧李圣,占领了淮阴(今江苏淮阴县)城,被朱鲔推荐为淮阴都尉,因此,岑彭和朱鲔之间有过一段交情。

刘秀将岑彭召来皇帝行辕,派他去劝降朱鲔。

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来到洛阳城下,“高声叫道:请禀告朱将军,故人岑彭求见!”守城小校立即通报了朱鲔。朱鲔心想,岑彭现为刘秀大将,这时候到此,莫非是劝降吗?便身着战袍,站在城头之上。二人互道别情以后,岑彭接着说:“过去,我有幸追随麾下,又承蒙将军提拔,常思报恩。如今赤眉已下长安,更始帝刘玄败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赵,尽有幽燕,百姓归心,有识之士纷纷来投。今陛下兵临洛阳城下,正是将军建功之时。天下重归于汉乃大势所趋,将军为什么还坚守这座孤城呢?”朱鲔俯下身,十分恳切地说:“足下所说的道理,我自然领悟。只是三年前大司徒刘缤被害时我也曾参与谋划;后来刘玄遣萧王(刘秀)北伐,我又出面谏止。所以在萧王面前,我是个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萧王的宽恕呢?”

岑彭返回河阳,把朱鲔的顾虑告诉刘秀。刘秀听后笑了笑说:“欲建大事者,岂能记人小怨?朱将军若肯献城来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谈诛罚?”然后,刘秀又手指黄河诚恳地说:“我以河水为誓,决不食言!”岑彭上马重回城下,把刘秀的话转告朱鲔,朱鲔从城上垂下一条绳索,说:“你讲的若是真话,就请顺此绳爬上城来。”岑彭毫不迟疑地抓住绳子,才爬了一段,朱鲔就在城上说:“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准备一下。”

五天以后,朱鲔对守城的部下说:“我先去探望虚实,你等仍旧守城,如我不归,尔等率军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刘玄所封的郾王。同时受封的还有朱鲔,但朱鲔反对刘玄封异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为大司马,可见朱鲔对汉朝是十分忠诚的。他安排好之后,单骑来至汉营,先见岑彭,并自缚其身,由岑彭带至刘秀行辕。刘秀正坐在榻上,见二人来到,急忙起身迎接,并亲去其缚,朱鲔跪在地上,说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宽恕。”刘秀忙把朱鲔扶起,并为他掸去膝上的尘土,宽容地说道:“为主尽忠,何罪之有?请将军再勿这样说,今能与将军共同匡复汉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刘秀忙命准备酒宴,赐朱鲔同饮。席间,谈笑甚欢,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全部消除了。宴罢,刘秀命令岑彭“送朱将军过河,然后请朱将军自归洛阳。”朱鲔回到洛阳,与诸将言刘秀不记旧怨,宽厚大度是位圣明的英主。诸将都十分高兴。第二天,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士向刘秀投降,被刘秀封为平狄将军、扶汉侯。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下属很少刑杀立威。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即使对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过自新,刘秀也照样不计前嫌予以利用,而且论功行赏。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天下,中兴汉室,可以说与刘秀的怀柔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刘秀的这种“怀柔”确实高明,不但不削刺,而且还护刺,给他们封赏,宽恕罪责。这其实也正是“收刺、用刺”的上好之策。得道多助,天下英雄都投奔到他麾下为他所用,得天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实际上,上司为了安抚下属,也需要表现出让步的姿态,尤其在地位还不巩固的时候,更需要恩结下属,封官许愿。这当然有些无奈的成分,是软弱的表示,但为了笼络人心,取得成功,就是受到胁迫,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摆出“赏赐”的面孔。

汉高祖四年,韩信派人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请汉王答应我为假王,这样(更有力量和名义)来镇抚它。”谁都明白,这是韩信凭借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来要挟汉王,所以汉王一听,暴跳如雷,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日夜都盼望你来,你却自己想要造反吗?”张良和陈平与汉王贴耳小声说:“汉正当不利的时候,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称为王?不如就此立他为王,使他自守。不然的话就要发生变乱,后果不堪设想。”汉王醒悟过来,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要称假王呢?”于是就立韩信当了齐王。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次读到这段故事都忍俊不禁,这简直是一段真正的幽默,给当时严峻的时代增加了一点儿喜剧成分。刘邦的无赖小儿面孔暴露无遗,而韩信不久被杀,还说了一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话是不错,但他自己做得也有些过分呢!猜疑、反感的种子恐怕早已埋下了。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本非真心,是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最终定了天下,无后顾之忧时,才伸出利爪,掐断了韩信的喉咙。

糊涂哲学:

刚强的东西容易拆毁,柔软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毁;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它却能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