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37

第37章 匿壮显弱,以柔克刚(2)

3.佯装迟钝,示人以弱

佯装迟钝,示人以弱是糊涂学的精华所在。迟钝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应相当敏锐的人,最好也要佯装迟钝一些。示弱也是一种力量,示弱可以使强者无用武之地。

一天深夜,某先生驱车赶路。在一个十字路口,自动信号灯刚巧变红。尽管四周已无人影,那位先生也照例刹车停住。好半天,红灯还是不变,于是知道了灯碰巧失灵。于是他便回到车里,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来修好为止。

这则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法国人的那种近乎冒傻气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却是许多接触过法国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这种“傻气”,或曰“迟钝”,会被许多“精明”的人当成笑话,但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点儿“迟钝”,反倒能保持住纯真的天性,于己于社会都有许多好处。

我们说,做人不妨有点“迟钝”,其实质是保持我们单纯、诚实、正直的品行,而不去为了自己,而动歪脑子耍小聪明。这种“迟钝”实则是大聪明——脱离了狡黠的动物习性的真正的聪明。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让这种类型的人物登上领导者的宝座,部下们恐怕再没有好日子可过了。

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如果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行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领导者必须从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场无法思及的想法,同时也要让部下在自己无法照顾到的方面充分活动才行。

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指责,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如果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即做到佯装迟钝给人安心之感。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忌一味地强出头,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那样不仅不会帮助自己,反而会使人对自己更加的防范,远离。

作为领导不可以太露精明,作为下属更要迟钝一些。

一位台湾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我在一家百货公司上班时,曾经为了和某大企业家缔结合同拜访过好几次对方的府邸。

企业家虽然是万贯家财的大富翁,却非常小气。别家百货公司也曾经试着和他打交道,都不得要领,大家都认为要使他成为百货业的客户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公司老板下令“去看看!”我也只好来回奔波。某一天,不知道他吃了什么开心果:“嗯,上来吧!”终于,我可以登堂入室了。原以为这一次该有好的回音,事实却不然。大概是穷极无聊吧,“当我还年轻的时候……”这个古怪老头儿突然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如何从一介平民奋斗成为大富翁的经历。这一番话足足说了两个多钟头。客户的家是日本榻榻米式格局,对方正襟危坐,我当然也不能直膝或盘腿而坐,刚开始还能频频点头,注意地听,后来脚实在觉得酸疼,他的话已经变成马耳东风。30分钟后脚已经麻痹,过了一个钟头,额头直冒冷汗。

“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这个古怪的大富翁说完就站起来,我也打算站起来,不料下半身整个麻痹,一不留神“嘭”的一声跌得四脚朝天!

大概是发出相当大的碰撞声吧,女佣吓了一大跳,赶忙跑过来说:“发生了什么事?”

古怪富翁看见我这个大男人竟然跌地不起,“真是个没用的东西!”嘴上说着却笑得合不拢嘴。

古怪富翁终于成为我们公司的客户,这是因为怜惜我这个“没用的东西”的结果。

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迟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卑而骄之”出自《孙子兵法·计篇》。意思是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则促使其更骄傲。在战场上,骄兵必败的战例比比皆是。在面对危难时,使骄兵必败的最好策略就是示弱取胜。

遇强则要示弱。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强于你,那么你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竞争。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败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故事中的张县令就是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让对方摸不清他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的作用。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对他的儿子所说的:要比别人聪明——如果可能的话,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在生活中以上方法也很有用。比如交友,找合作伙伴等,精明外露,咄咄逼人者往往使人畏而远之,而貌似傻气的人往往容易引起别人的结交愿望,因为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放心。能干的男人一般不喜欢女强人,也是这个道理。而为了使自己不引人注意,不成为出头鸟。还要常常装点糊涂,尤其是在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上,不要外露精明。以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古人去:“示弱取胜,其大智也。”

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短处、弱点,而使对手上当,放松警戒,从而迷惑对方,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

人所共知,山外有山楼外楼,强手之上有强手。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沧海桑园,世事变幻,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永远处于一个优势的地位。如果遇上了一个强于你的对手,请记住:弱,也是取胜的法宝。

糊涂哲学:

佯装迟钝,示人以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察系数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手段,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4.软硬兼施,四两拨千斤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事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

倘若以柔和之姿去面对刚烈火爆之人,则会是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杜月笙,旧中国上海滩著名的流氓大亨,十里洋场的“第一号闻人”和“工商界巨子”。其权势之显赫,甚至敢于在“太子”头上动土。

1948年夏,为扭转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特派儿子******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并组成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时,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被******查获。******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从来只有“损”人,没有被人损过。对于******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老师”给******点颜色看看,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新赣南。但杜月笙却不动声色,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杜维屏果若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缺他一个,又有何妨?”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窥探着反击的机会。

一天,******把各业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新的压力。杜月笙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即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很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的人,投机倒把,屯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以法办。”

******的话显然是讲给杜月笙听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月笙立即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色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子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若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离座而去。杜月笙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语惊四座。工商界巨头们不禁暗中佩服这位大亨。杜月笙竟然软硬兼施,“皇太子”自然也不会示弱,他立即表示“扬子”如有犯法行为,决不宽恕。

顿时,“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爷凭着他是******的外甥,根本不把“打虎大队”看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又不能按兵不动,遂下令查封了“扬子”之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援,哭诉******自相残害手足的举止。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又搬出了******。******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出了监狱。

杜月笙这招软硬兼施,以牙还牙实在是“辣”呀。

事业上,软硬兼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荆州就充分运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而且运用得非常高明。诸葛亮是运用武力占据了荆州,但是他非要和东吴说是暂借荆州,这就是软的一手,用这一招给东吴以幻想,让他们以为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所以难以下决心和刘备、诸葛亮动武。可是当东吴催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又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赖着不还,另一方面又威胁动武,把东吴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运用这一手,诸葛亮达到了长期霸占荆州的战略目的。

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结合都不可偏颇。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和颜悦色,与人为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和和气气的相处。当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只要不是很尖锐,更多的还是相安无事。所谓凡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温和态度和常用退让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温和的手段都灵验,社会上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得寸进尺,把妥协退让当成软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手段了。

《水浒传》中大相国寺菜地中的一群泼皮无赖就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们整天偷鸡摸狗,不务正业,以到大相国寺的菜地中偷菜为生,还欺负寺中的和尚。鲁智深知道后,原本还想好好给他们讲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他们欺负鲁智深是新来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细,想一来就给他一个下马威。结果一群人被鲁智深打入了粪坑,吃了大亏,最后终于服了软。如果鲁智深还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园的和尚一样,没有一些拳脚手段,把这帮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后那就只能自己吃亏。

在人的交往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为人不能太软,那样会给人以废物点心的感觉,都觉得你好欺负,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会经常受到别人举止、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伤害。由于人性中有着天然的缺陷,人们总多少有点欺善怕恶的毛病。因此,人可以温和,但不可以软弱。

然而我们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面,不可以总是态度强硬,好勇斗狠。一个人太强硬,必然使人觉得他头角峥嵘,浑身是刺。这种强硬积累到一定限度,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以至于弄得千夫所指,触犯众怒,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在平时人们更多的还是要软硬兼施,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们的心情是多变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们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所以,我们还要表现得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用多样的方法。涉世不深、初人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善良,或者是态度固执、目空一切,因此更有必要了解软硬兼施的效用,心理上有点软硬两手交替使用的谋略与机变。

糊涂哲学:

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颇。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还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只要运用得当,还是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