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29

第29章 明知故昧,大辩若讷(3)

对人说一些好听的话不全是谄媚或逢迎,包括对你的上级。如果你的上司确实有优点,有风度,有气魄,穿着得体,你为什么不赞扬一下呢?如果你对你的朋友说一句“你今天举止很得体”或“你今天的演讲很精采”或“你的这篇文章写得的确很好”,这会让他高兴一阵子,并对你心怀真诚的感激,你为什么不说呢?

中国的传统是盖棺论定。我们在悼辞中,听到的都是好话,然而逝者已矣,他永远听不到了。那么,这些好话为什么不在生前说给他听,给他的生命洒上一点阳光呢?

中国人历来提倡诤友,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交往,是知心朋友。但如果把“诤”字用于初交上,那就不太恰当。你有什么权利指责、干涉并不希望你来指责、干涉、与你几无关系的人呢?以为别人都喜欢被指出缺点,实在是自作多情罢了。

假如你面对一个长相不漂亮的女人,你盯着她看上看下,最后说:“你真丑!”这可是实话,没有人不说你坦率,你总是太残酷了些。假若你面对一个人的画作,你说:“这都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假若你面对一个人努力向上,攻读诗书,你说:“你干个什么劲儿呀,你不会有出息的!”这都是实话,可这种实话怎么能说!

一则题为《童言不讳》的幽默说:火车厢里,一个妇女正在精心打扮,她对面的小女孩两眼睁得大大地看着她。突然,小女孩忍不住问:

“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大?”

“你说呢?”

“不知道。”

“当然是为了漂亮啦。”

“可您仍然很难看呀!”

一个成熟的人会这样说吗?除非他真心想恶作剧!

现代医学界已经知道并广泛地对绝症患者采取保守秘密的举措,这对于病人无疑会减少一些痛苦或打击。如果坦率地告诉患者实情,不仅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治疗。或许我们会说,有的人愿意知道他的病情,,以便知道自己会活多久,如何充分地利用这有限的生命,他能经受打击。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人。同样;安乐死也逐渐被世人接受,认为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消除痛苦的方法。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在不知不觉之间结束生命,总比面对无穷无尽的折磨要好。

有一个残酷得近乎美丽的故事,是我在报上读到的。一个原本很幸福的家庭:丈夫,妻子和儿子。一天,父亲带孩子去草地上玩,捉到一只大蝴蝶,孩子问,蝴蝶是什么变的?父答:是人变的,人死后就会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不久,父有了外遇。那女的说,我也可以给你生儿子。父母离了婚。父与那个女人生活了一段时间,那女的终于没有怀孕,把女的肚皮拍遍之后,男的越来越失望,也越来越思念儿子。终于,在一个下午,他找到妻搬迁后的家,看见了已完全认不出他的儿子。在无言之际,他在儿子的桌子上见到了一只大蝴蝶。他的心猛地一沉。忙问儿子,为什么会有一只大蝴蝶。儿子答:是爸爸变的。

妈妈分明已告诉儿子爸爸已经死了。这个谎言是残酷的,也是美丽的。在儿子的心目中,爸爸的死是残酷的,也是美丽的,他还有一个寄托:爸爸变作美丽的蝴蝶了。如果告诉儿子“爸爸抛下我们不管了,他跟另一个女人走了!”那么在孩子心中除了残酷还有什么?所以,离异的守着孩子的一方总是告诉孩子父(或母)出远门了,这个谎言实在是不能不说啊。

所以,有时在说话时,残酷的坦率远不如美丽的谎言。说话者需要假装糊涂。

善良的谎言,其用心当然也是善良的,即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不会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宽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如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

善良的谎言,即便是当事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感激的原因,是他掌握了说谎言的三条规则。

第一,真实。谎言是无法真实时的一种真实。当人无法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时,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例如一位女孩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觉得实在难看时,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谎言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第二,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谎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谎言明显是与事实不符的。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人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感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着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谎言包含了无限艰难的克制。

第三,必须。是指许多谎言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候是出于礼仪。例如,当一个人应邀去参加庆祝活动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到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责?有时候说谎言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例如,美国曾经就一项新法案征求意见,有关人员质问罗斯:“你赞成那条新法案吗?”罗斯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工作人员追问罗斯:“我问的是你。”罗斯说:“我赞成我的朋友们。”

糊涂哲学:

糊涂学提倡按照上述三条规则去说谎言,把谎言仅作为在善意的基础上进行交际的必要策略。这同丑恶的谎言、同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的谎言相比,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那种心术不正、诈骗、奸妄、诬陷的人迟早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善意的谎言会倍添其人性魅力,使人们更爱他、敬他。

5.君子慎言,祸从口出

古人在谈及人生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多次谈到这样一句话,即:“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对人对事妄加评说,有些事自己肚里明白就行,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实在没办法,几句扯淡,也就过去了。说话多了,往往会有失误,或者攻击了别人,会成为别人攻讦的口实。

因此,洪应明先生道:“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无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立刻遭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赏,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平之事,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刚强鲁莽者会拍案而起,退一步说,也会心怀不满,大发牢骚。

这似乎是人的本能,但这么做的结果却并不圆满,有时甚至会引来身家之祸。他们忘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祸从口出。

贺若敦是北国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他自以为功高,看到别人都受到赏赐,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怀不满,公开直率地发表意见,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道:“我因口舌而死,你要记住啊!”说完,用锥子将儿子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戒他慎口少说。

贺若弼起初还能记住父亲的话,遇事之缄其口。可他做了隋朝的大将军后,随着地位的变化,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他也像父亲一样,自恃功高,说话没有忌讳,结果被人告状,被捕下狱。隋文帝斥责他道:“我用杨素、高颖为相,你却对人说这两人只配吃干饭,这是什么意思?”

有人因此奏请处死他,隋文帝因他立有大功,没有同意,但警告他说:“你这人太自以为是,嫉妒心太强,又喜欢胡言乱语。”把他放了出来。

贺若弼仍然没有吸取教训。有一次,皇太子杨广同他说起朝中几位杰出将领,问他:“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是良将,他们的优劣如何!”

贺若弼口没遮拦地答道:“杨素是员猛将,但缺少谋略;韩擒虎是员战将,却不会带兵;史万岁是员骑将,别的本领平常。”

杨广问:“那么谁可称之为大将呢?”

贺若弼深深一拜,道:“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以为比别人都高明,贬低他人,殊不知这么做,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杨广的戒心,对他十分疏远。

最为致命的是他对皇帝也信口开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当年隋文帝率军讨伐陈叔宝时,贺若弼对人说:“江南倒是不难平,可谁知我们这些功臣会否‘飞鸟尽,良弓藏’?”有一年,他随隋炀帝杨广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杨广设置了一个可坐千人的大帐,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这事原本无可厚非,可贺若弼却在私下里评头论足,说皇帝太奢侈了。这事被人告发后,隋炀帝终于动了杀心。贺若弼因不懂得言语之忍,妄言胡语,终于重踏父亲的覆撤。

不平之鸣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的争辩仅仅从一己私利出发,这样的争辩便成为牢骚而于事无补,这时候明明知道说了不如不说,那么为何不默默无语呢?言多必失,口不择言,必定会给自己带来羞辱。俗语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大辩若讷。心中怀有不满的情绪,不要随便发泄,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言多惹祸;另一方面,也是积蓄力量的手段。

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个幸运的少年天子,由于他的两个哥哥早夭,八岁那年他登上了皇位,号康熙皇帝。

因为年幼,康熙当时还不能亲临朝政,朝政由四名顾命大臣共同管理。但是不久,武将出身的鳌拜自恃有功,独揽朝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

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继续独揽大权,我行我素。当时大臣苏克萨哈看不惯鳌拜的飞扬拨扈,结果被鳌拜抓了起来。鳌拜对康熙道:“苏克哈萨图谋不轨,我已把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将他立即正法。”

康熙对鳌拜的做法十分不满,不想处死苏克哈萨,鳌拜竟当场拂袖而去,满朝大臣没人敢吱一声,鳌拜一回到家,竟假传圣旨,传令诛杀了苏克萨哈及其家人,气得康熙暴跳如雷,决心要除掉这个欺君擅权、无法无天的倭臣。但是康熙心里明白,鳌拜掌握着军政大权,亲信党羽遍及朝廷,平时又总是戒备森严,要除掉他决非易事,弄不好,连他这皇帝的宝座也坐不住了。

康熙苦思冥想之后,采用了沉默忍让之计。第二日鳌拜上朝时,康熙不露声色,闭口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争执一样。鳌拜很得意,以为康熙年幼,容易驾驭。没过几天,康熙给鳌拜晋爵位,又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康熙采用沉默忍让的方法,稳住了鳌拜,暗地里却挑选了十几个机灵强壮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摔跤,康熙自己有时也加入了摔跤的行列与小太监们一起取乐。鳌拜进宫奏事,见一群小太监在练习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以为是小皇帝在变着法子闹着玩。

表面上,朝廷中一切照旧,康熙对鳌拜依然那样信任;鳌拜还是照样飞扬跋扈,鳌拜渐渐地放松了戒备。康熙见时机成熟,决定向鳌拜动手。

一天,康熙通知鳌拜进宫,有要事商量。鳌拜直奔宫中,却见康熙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耍。鳌拜上前,正要和康熙打招呼,只见十几个小太监一拥而上,扯胳膊拉腿将毫无防备的鳌拜掀翻在地。

起初鳌拜还以为康熙和他闹着玩呢,等他觉察出大事不妙意欲反抗时,那十几个小太监早已将他牢牢地制伏,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

就这样,少年康熙凭着过人的智慧,除掉了鳌拜,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

如果当时康熙面对专权的鳌拜,任性地发一通怨气的话,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说不定鳌拜还要了他的命呢。面对鳌拜的恶行,康熙只是明知故昧,一味沉默无语,结果麻痹了对手,暗地里积蓄力量,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可算是糊涂哲学的妙用。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外虽十缄也不妨。”这是说,保持沉默比许多废话更有益处和涵养。

有一首诗云:“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瞋。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

如果说一句话而坏风俗,而损名节,而发人阴私,而启人仇怨,那么,这样的话,害处就太大了,离灾祸临头也不远了。这样的话,是断断不可说的。或者,一个人有缺点,有错误,你不妨指出来,让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须深深了解他,他能接受你的批评。不然,你说也是白说,还会结下仇怨。如果你还多言,可真是闲吃萝卜淡操心了。“誉我则喜,毁我则怒”,本是人之常情。聪明的人知道,别人可以以毁誉加于我,我不可以毁誉加于人。

唇齿之伤,甚于猛兽之害;刀笔之烈,惨于酷吏之刑。只是一句话罢了,却可以侮辱一个人,并辱其子孙,并辱其祖父,那种伤惨的感情,会积攒数世,不但一般人都会寻机报复,就是天理也不容啊。

糊涂哲学: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即便舌头不是万恶之源,也可以说是招惹是非的东西。本来清清楚楚的事情,一旦舌头参与进来,会立即变得十分复杂。所以,认为,凡是能说清楚的便直言剖白,凡是说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