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压力决定动力
6811500000021

第21章 让压力成为激活思维潜能的动力(2)

压力就是希望与现实之间的撞击,希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大,施加在人们身心上的压力就越强,最终产生的动力也就越大。这种撞击就好像榨油原理一样,过去在榨油前,榨油工人把棉籽炒熟放入榨油机内,然后用撞杆使劲撞击,当撞杆的撞击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油便渐渐地从榨油机内流入油池,如果没有这种撞击或者撞击的力度不够,那棉籽就不会榨出油来。人们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这种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对事业的追求,来自与同事的互相赶超,来自上级和老板的表扬批评,来自酬金、地位以及自身潜能的不断提升。有压力才有紧迫感,才有完成任务的自觉行为。

当然,为自己施加压力时一定要注意力度是否适宜,即这种压力是否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相符。适度施加压力就像给轮胎打气一样,不能使轮胎因压力超负荷而爆裂。但是,也绝不能因为怕压力过大而不施加任何压力,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压力就不会拥有进步。

压力一定要有,但要适度,压力适度才会转化成动力,如果压力过小,人们就很容易变得消极懈怠,当然不可能在压力的推动下不断发挥个人潜能;如果压力过大,以至于超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人们又会被压力压垮,有时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同样不能达到激发斗志、鼓励士气的作用,最终也就无法实现成就一番事业的伟大目标。

常想身后有狼追赶

压力能激发人的潜力。适时而适度的压力是成长的必备养分,更是成就亮丽生活的重要元素。

有位年轻选手,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便获得冠军,而且还打破了世界纪录。当记者采访他,问他是怎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时。年轻选手回答说:“因为,我身后有一匹狼!”

他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全都惊恐地回头张望,但是,他身后并没有狼啊!

于是年轻选手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三年前,我在一座山林间,训练自己长跑的耐力。每天凌晨,教练就叫我起床练习,但是,即使我尽了全力练习,却一直都没有进步。直到有一天清晨,在训练的途中,我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狼的叫声,刚开始声音很遥远,但是没几秒钟的时间,就已经来到我的身后,当时我吓得不敢回头,只知道逃命要紧。于是,我头也不回地往前跑,而那天我的速度居然突破了!”

“教练当时对我说:‘原来不是你不行,而是你身后少了一只狼!’我这才知道,原来根本没有狼,那是教练伪装出来的。从那次之后,只要练习时,我都会想象身后有一只狼正在追赶,包括今天比赛的时候,那匹狼依然追赶着我!”

如何激发自己的潜能,是许多人追寻的目标。为了发挥潜能,有人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考与习惯,让自己面对更多更新的挑战,并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我。

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大师做指导教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行,回去继续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验收,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都没提。

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没有感到任何进步,学生感到越来越沮丧和气馁。

三个月后,学生决定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学生。“弹奏吧!”

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那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有时只是缺少激发潜力的动力。有人把“吃苦当作吃补”,意思就是从各种压力中,发挥坚毅的生命力,展现惊人的创造力。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压力的存在,更高的潜在能力很难激发出来。

每个人都要想象自己的身后有一只狼。适当的压力,不仅是我们发挥潜能的刺激因素,更是让我们挑战自我的最佳助力。

压力是自强的警醒剂

在个人事业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转折点,在突破之前,往往是最困难、艰难的时刻,这种时刻,你一定要判断形势,确定方向、保持勤奋,无论情况多么严峻,也不能轻易放弃,因为只要坚持到“瓶颈”的突破,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仅仅因为工作出色并不能保证你在单位稳步迅速上升,不管公正与否,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出实例的现实。

许多人专业能力突出,工作成就斐然,然而并没有得到升迁,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工作成绩只是影响你升迁进退的多种因素之一。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压力,但当压力来临时,我们必须要有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管什么压力,遇上时不加分析就给予处理,这不利于压力的解决,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继而利用压力,为我所用,创造生活和事业的奇迹,这才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目的,盲目行动只能让你失败,失败后就害怕面对压力,从而逃避压力,把压力的来临说成是自己不幸,这种观点需要你自己加以解决,做一个有心人,才是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关键。

与压力和平共处,千万不要因为压力甩不掉,就灰心丧气,只要你活在这个世上,就要面对压力,接受压力。

看看下面两个故事,这只要你几分钟时间,却很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

老李年近50岁了,现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销售部主管,他结婚后身体状况一直很好,只是工作压力大了点儿。

由于他每年夏天都会带人到乡间度假,因此对那种与世无争的田野生活格外羡慕——尤其是他快被老板逼疯的时候。他曾认真地跟他的老婆商量,能否改变目前这种紧张的生活形态。在获得首肯后,他真的放弃了眼前的那份高薪工作,跑到乡下当农民,他买下了一块人迹罕至的花圃,准备从头开始学起。

结果呢?刚开始几个月,他这个新科花农还做得有模有样;但是好景不长,才经历第一个寒冬后就发觉,这里真不是人住的地方,荒凉的景象,犹如到了西伯利亚;而他的老婆根本不可能和这里的乡下人打成一片,小孩每天也得换好几趟车才能到学校。

他知道打错算盘了,只是没料到结局会这么惨,当主管确实很累,不过当农民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搞不好还更累。

在另一个方面,他和老婆向来都是社交圈内的人,如今要找邻居聊聊还得跑到几里外的地方;而在这种鸟不拉屎的乡村,也不可有什么电影院、KTV这类的娱乐,有的只是睡觉,因为他每天都快累死了。

在苦撑了一年之后,他们乖乖地搬回城里,他自称“老了10岁”,改行不但没有发财,连老本都砸了,更可笑的是,他当了二十几年的上班族也都没事,在乡下窝了一年后却累出一身病来,这真是他始料未及之事。

你看了这段话一定有某些感想,这是很自然的,每年总有数百万的人们基于退休或其他考虑,不得不改变目前的生活形态,也想趁这个机会让自己“解脱”,这是好事呀!问题是,一般人往往只想到可以借此摆脱旧的包袱,却没想到该怎么去适应新的压力,你想过吗?当然啦,这对某些人而言不是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适应力都这么好。

夏田是一所大医院的高级主管,到了68岁那年才退休,虽然平日的工作时间非常长,精神压力很大,但他三十余年一直是乐在其中,反而还担心退休后没事干,所幸他对于园艺与绘画相当有兴趣,觉得能在晚年好好享受一番倒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种花养鸟的生活是优哉的,但日子一久就觉得太无聊了,没办法,他平日忙惯了,闲不下来,每天一早起床发现不用上班,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瘫倒在床上,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久而久之,他干脆把自己关起来,邻居要见他一面比见总统还难。有一天家里的米缸见底了,他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跨出家门,但还没走到店里就晕倒在街上,被路人送去急救,这下子医师傻眼了,因为实在找不出病因。

说来可笑,夏田居然跟医师强调自己是“回光返照”,可以准备后事了,找个心理大夫谈谈吧。

你不难想像她挣扎了很久,拖了几周之后才硬着头皮去拜访一个以前的老同事,这个心理医师断定老友是因为没有做好退休规划,才会迸出自闭症,因此,建议他去再次就业。

他顺利地回到医院,如今已届70高龄还是老当益壮,其实他的体力跟年轻人哪能相比?然而工作压力带给他的成就感,却让他全身的细胞动起来,再度成为社交场合的活跃人物。

有些人面对压力都急于摆脱,但所换来的却只是一道道新的考验,更糟的是他们晓得怎么去处理老问题,却不知该如何面对新局面。

人们普遍有种倾向:要在压力下才能生活,不过必须是所熟悉的压力,当他们被炒鱿鱼时,身心马上就会出现不适当的现象,而随着失业率的节节攀升,各大诊所都是人满为患,医师往往发现,这些人不管是哪儿痛,其实都是“心病”所引起的,而且还不是因为经济压力。国外有一份报告说377个失业的朋友,他们向来是虎背熊腰,但也禁不起这种折磨,被炒鱿鱼还不到两周就浑身疼痛,在日日做噩梦之后,有许多人得了慢性病,到了调查接受尾声时,竟然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得了心脏病。

这当然不是在吓唬你说应该要“从一而终”、绝不可轻易尝试新的生活形态,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并不可取,而且也不是每个人的适应力都这么差。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转台”成功的人们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地换跑道,并不全然是因为瞎猫碰到死老鼠,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做好事前的规划,简单地说,他们绝不是抱着“两害相权择其轻”的鸵鸟心态来逃避现实,而是认定他们会更有办法应付新的压力。

无论做什么事,逃避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面对压力也是如此,与压力共处,迎接生活的挑战,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

面对手头似乎总也完成不了的工作,你会是不停地抱怨呢,还是坦然面对并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方法呢?相信大多数勇敢的人都会慨然接下即使是充满压力的工作,干个漂漂亮亮再拿给经理看。更有许多人在压力的“逼迫”下打破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迷信,找到了其他的路径,在别人还在痛苦迷茫的时候哼着小曲攀上顶峰,获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

在一个人的所有成就中,沿着先人开辟出来的通路走出来的成绩就是不会让人感到满意,自己亲手造出的哪怕只是一只丑巴巴的木头小狗也会让人欣喜若狂。创新,不仅仅能帮助你摆脱工作困境的樊笼,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的生活从此丰富多彩起来,人生从此辉煌起来,它是成功的开始。

艾伦·莱恩出生于英国,17岁进入伯父开办的鲍得利·希德出版社工作。伯父去世后,莱恩继承了伯父的事业。1935年,他出任该出版社董事。

但此时,出版社已是严重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了。为了使伯父创办的这项事业不致毁在自己的手上,莱恩苦苦思索着,他知道: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

在无数次的对书籍的调查比较后一个大胆的念头触发了莱恩的灵感,一个大胆的设想跃上了他的心头:“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肯定能赚大钱!”

莱恩的举措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行们议论纷纷,都说他这不仅是自我毁灭,而且也将会使整个书业界受到严重的影响。就连莱恩的亲人也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但莱恩认定这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终于说服家人使这一风险计划得以实行。

经过这一系列创新尝试,莱恩新推出的一套书,不仅装订简单、字迹工整,而且色彩鲜艳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廉价的书必须薄利多销。莱恩心里清楚:只有每本书的销售量达到17500册以上,才能保住本钱。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传、推销……

1936年7月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不到半年时间,这套书就销售了100万册。创新是成功的动力,莱恩正是依靠创新迅速获得了成功。

莱恩的成功足以说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不拿出点别人没有的“绝活儿”,是吸引不了人们的目光的,更是无法走向成功,在职场上,为了生存,你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进步,以保持自己的新鲜活力,让自己看起来永不落伍而不被淘汰。让自己不“贬值”,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手里“有点货”,让自己掌握一门独到的技术,让自己有一项创新的项目,只有这样你才会笑到最后。那些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知难而退的人们,早晚会被一代一代的新生力量所挤掉,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

也许你说,我可不是什么科学家,不可能创新的,千万不要这样想,它会毁了你。创新不是让你发明新型的洲际导弹,而是说,尽一切努力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更加有竞争力。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