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待己之心宽容平和地待人时,则不但可以使疾风怒雨顿化霁月风光,彼此之间呈现一团和气;更可化干戈为玉帛,使危崖变坦途,一路顺风。
有了宽容之心,才有忍人之量。“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可见以大度之气待人处世,不仅可以修养自己的品德,还可以让自己或别人避灾免祸。
楚庄王在一次招待群臣的宴会上曾让自己非常宠爱的妃子给众臣斟酒,以助酒兴。到傍晚时分,君臣都颇有醉意了。忽然一阵劲风吹来,吹灭了所有的烛火,黑暗中,一位大臣仗着酒意拉住了妃子的衣袖,想一亲芳泽,但被妃子挣脱了。这位被庄王宠幸的妃子非常恼怒,无奈黑暗中无法辨认,机灵的妃子在挣脱出来时顺手扯断了想对她非礼人的帽缨,赶紧回到庄王的身边对其耳语起来。
烛火重新点燃了,众大臣发现了仍在愠怒中的妃子手中有一截帽缨,都猜出了是怎么回事,一时间整个宴会静寂无声、气氛紧张,那位冒失鬼更是冷汗淋漓、面色如土,只道自己已无活路、垂头待死。谁知,楚庄王却如没事人一般,根本不追问妃子手中的帽缨之事,反而下令要众大臣扯断帽缨继续与他一道狂欢饮酒,一醉方休。
众大臣全都直到东倒西歪时才纷纷离去,一场灾祸就在楚庄王的不动声色中消失殆尽了。
此后不久,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在一场重要战事中,庄王部队中有一位将领表现得异常勇敢,总是奋不顾身地带头冲入敌阵,英勇杀敌。由于他的神勇,其他士兵也得到了鼓舞和感染,斗志高昂,在震山般的呐喊声中如旋风一样卷向了敌营。郑国军队被那位率先冲入营中的武士神勇所威慑,楚军刚一冲上来便自乱阵脚,斗志全无,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楚军此役大获全胜。
楚庄王犒赏三军,尤其是对那位带头冲进敌营的将领,更是亲自封赏。而此人正是那位被妃子扯断了帽缨的人。
楚庄王作为一国之君,尚能容忍部下一时的糊涂与过错,不以冒犯“龙威”而责备,使其犯错之人心存感激,更何况我们常人?
《荀子·非相》中也曾说:“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而用,度己以绳,故是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以用,故能宽容,回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
宽容、忍让有时不仅仅是为他人开方便之门,度人济世;有时也会因此而使自己避祸趋福,为自己留下一条生路。
齐国的丞相田婴门下曾有一位叫齐貌辨的食客,此人有些小毛病,生活中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故而与众人不能和睦相处。
一次,田婴门客中有位士尉,建议田婴不要与这种会坏掉自己名声的人打交道,田婴没听,那位门客就离开田婴另投他处去了,这件事让其他的门客们感到气愤,均认为田婴不该留下齐貌辨而放走了那名士尉。田婴听见这些议论后,却不以为然,后来,他儿子孟尝君也来劝父亲了:“齐貌辨如此惹人讨厌,你应该让他走才是,否则其他人都要走了。”
不想田婴竟大为光火:“我真想宰了你们。我们家有谁比得上齐貌辨?以后不准谁再说要赶齐貌辨走的话。”
大伙见田婴如此生气,全都不敢再吱声了。不过大家实在不明白田婴为何要如此厚待齐貌辨,也不知道齐貌辨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获得丞相的如此青睐。
接下来田婴让齐貌辨享用上等的吃穿用住,还派自己的长子亲自侍奉,实在是礼让有加。
不久之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继位了。这位宣王与其先王有所不同,凡事喜欢亲自过问、事必躬亲。刚继位的宣王觉得田婴的权势太重了,担心自己王位不稳,故而不喜欢田婴。为此,田婴只好被迫辞去相位离开国都返回自己的封地薛,来向宣王表明自己并无野心。当他回封地时,其门下的食客们见他大权旁落、大势已去,都纷纷离他而去另寻新主了……最后,跟随田婴回到封地薛的只剩下齐貌辨一人。
在薛地住了一段时间后,齐貌辨向田婴辞行,要到国都去见宣王。田婴不同意,并劝阻道:“如今宣王根本不喜欢我,你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齐貌辨却说:“你就让我去吧,我原本就没想要活着回来。”
田婴见齐貌辨去意已定,知道已是无法阻拦,只好任他去了。
齐宣王一见齐貌辨就怒气冲冲地说:“你就是那个田婴很喜欢、很信从的齐貌辨吗?”
齐貌辨说:“对,我就是齐貌辨,田婴喜欢我不假,但说他听从我的话却不是真的,当大王您还是太子时,我曾劝田婴另立太子,因为您的长相不好,是不讲情意、不讲道理的人,可田婴听了却说不忍心这样做,故而没有行动。如果他那时听从了我的话,如今也不会被赶出国都了。另外,田婴回到封地后,我曾劝他答应楚国丞相用大几倍的地盘来换取薛地的要求,可他却说:‘这是先王封给我的,虽然现在大王对我不好,但我不能做对不起先王的事。更何况薛地还有先王的宗庙,我怎能以先王的宗庙来为自己换取一些地盘呢?’如今田婴仍然守着那一小块地方而不肯听从我的劝告。大王您能说田婴这是信从我吗?”
宣王听完齐貌辨的话感动不已,也为自己的言行懊悔了,便请求齐貌辨帮他把田婴请回来。
齐貌辨高兴地回到薛地,让田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的衣帽,并佩上齐威王赐的宝剑来到了国都。齐宣王亲自来到城外迎接,看见如此装束的田婴,非常感动并立即恢复了他的丞相之职。海纳百川方显其磅礴,地容万物才显其生机,“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宽容,使我们心境平定;忍让,让我们凸显人性之光辉。
冰释化解自己与别人之间的怨恨仇绪,与人握手言欢之时,自己的修养亦借此得以提升,方可更加从容地待人处世;更加祥宁地坦然面对俗世中的万千事物,不轻喜、不急怒,平淡之中显己之真性情。
容人,不仅要有容人之过之量,更要有容人之好之度,方得忍让之真谛。
3.宁静淡泊
我们要想做到忍,要做到让言行自愿受思维所支配,便需有一颗无欲无求之心,一颗宁静淡泊之心。无欲无求不是要我们隐身遁世,宁静淡泊亦非要我们清贫潦倒,故作清高。
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他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即使隐居亦或多或少总会与他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宁静淡泊,即能宠辱不惊。人一生的地位总会发生变化,即所谓“三穷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一个人得到他人的宠爱、宠幸时,能够不骄、不嗔,淡然处之,是为得忍之骨。公元前40年左右,匈奴游牧民族因其没有固定的居所,也不会生产生活必需品,故而经常袭击、骚扰蒙古高原附近的南方农耕民族。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虽然筑了万里长城防止其入侵,派遣了30万人马的军队予以征讨,但当秦帝国灭亡后,狡诈凶狠的匈奴人死灰复燃,重新开始威胁长城以南的地区,人们备受其害,与其势若水火。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刚继位的武帝便派出使节张骞,欲与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建立友盟关系;6年后,武帝又提出要征伐匈奴,可惜被干预朝政的窦太后阻止,以致搁浅;第二年,窦太后亡故,朝廷上下终于达成了征伐匈奴的一致决定。武帝选中了没有名望的卫青来执行他的新战略构想。
卫青一生坎坷,却培养出了他的智慧与毅力。卫青的母亲本是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奴婢,与下级吏员郑季私通后才生下了他和姐姐卫子夫。童年的卫青虽生活在其父郑季家中,却被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当作奴隶般看待,从小便开始放牧羊群。没有歌乐可言的小卫青从来不敢多说话,渐渐地便成了一位锐气内敛的青年,从不抱怨生活给他的磨难。小小的卫青那个时候就能平静地对待一切,即使看相的人说他有贵人相,将来能封侯时,他也能平静地回答:“不要说将来,就是现在不挨打受骂,也就满足了。”
不满意武帝宠幸卫子夫的陈皇后将怨恨和怒气发泄在卫青身上,把他监禁了起来,卫青却因祸得福,当朋友救出他后被武帝提拔为王宫的警卫队队长,继而升任为太中大夫。
公元前219年的秋天,武帝派出了有卫青在内的四支征伐匈奴的部队。卫青凭着自己惯有的冷静忍受了众大臣对他的怀疑与轻蔑,也凭着自己的智慧领悟了武帝出兵匈奴的作战意图。在这一次的征战中,只有卫青率部深入了匈奴的腹地——后方大本营龙城,捕获了数万的匈奴军,使匈奴军随之瓦解。
由此,卫青成了武帝手中的一张新王牌,年年以统帅的身份指挥部队征讨匈奴军,至公元前214年共征伐匈奴四次的卫青实现了武帝当初发兵的愿望。
此时,随卫青出征的侄子霍去病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替代了卫青在汉军中的地位。武帝开始重用霍去病。具有洞察力的卫青虽官至大将军,却并未因此而恼怒,反而暗下决心要默默地抽身而退。
武帝决定和单干进行最后一次大决战,准备一战定乾坤。
卫青照武帝的意思,安排霍去病攻击单于的本部,并希望他取得单于的首级,拟巩固霍去病在国内的威名,取代自己的大将军地位,成为汉帝国强大力量的象征。
明白武帝用心所在的卫青趁这次机会,悄然隐身,就如同一块水中的岩石般不语不动,在那充满诱惑的官场中静默了11年,于公元前106年去世,成为一个全身全名的善终者。
出生平常的卫青深得“宁谢纷华而甘淡泊”之精髓,方能“遗个清名在乾坤”。
忍者须有淡泊宁静之心,淡泊却来自于“遍阅人情,备尝世味”。
如果我们能在清贫的生活中不急不躁,能因淡泊而明志,因明志而有得体地对人处事之法,自然不会为物欲与权势蒙蔽心智,时时警醒、事事谨慎,保持自己的志向和气节。
正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自信自己的才能不亚于管仲、乐毅,也怀有****济世的志向,可在未得遇明主之前,他不但没有愤世嫉俗、自暴自弃,反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境过着结庐耕学的生活,同时绝不懈怠自己的学习和放松对天下局势的关注。在不时与三两好友倾心交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和思维,待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为济世做好了准备。
作为一个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从清贫走向荣华,却并未被浓艳场中的富贵温柔迷失心智,而是以一位智者的胸襟和眼光保持着自己清爽如冰、纯洁似玉的高尚人格,更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告诫儿子,也告诫着万千的后来者。
正因为有了宁静之心,淡泊之志,刚出山的诸葛亮方能容忍关羽、张飞对他的不满与不屑;也正因为有了宁静淡泊,才能无私无畏,才有了“舌战群儒”联吴抗魏之举,才有了“柴桑吊孝”化干戈为玉帛之美谈,亦才能凭一人一琴以一曲“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几十万人马的千古壮举传诵至今。
淡泊使人清心寡欲,使人不被外界纷繁复杂的荣华富贵所迷惑,不至于执著于金钱、权势、美色、名誉等身外之物,超越一些短浅的目标、超越自我的束缚,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取向,达到纯洁身心、超脱性灵的境界。
淡泊不是心里想想、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那些“谈纷华而厌者”不见得就是真的讨厌繁杂艳华的生活,或许正是“见纷华而喜”的人;与之一样的是,“语淡泊而欣者”也并非所有的都真能守住淡泊、甘于淡泊,他们也许就会“或处淡泊而厌”了。只有真智者方能如是。正如曹植的《蝉赋》中所言:“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就是生活在恬淡寡欲之中而又能自得其乐,不偏执,也不厌喜,随顺自然,生机盎然中体现出高风亮节。
智者常有一颗宁静的心,心静自然就能使人冷静地判断各类事件并随之做出反应;智慧与愚蠢的区别之处在于一个人是否冷静,在现代社会中,纷乱繁杂的事件日渐增多,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迷失其中。
为此,有远见的一些公司如日本的美能达照相机公司就专门设有一间“静坐沉思室”,其内只置一桌一椅,为公司员工开放,员工们可自由进出其间,从而避开外界如电话、信件、人和事的干扰,充分发挥想象力?产生灵感,以助于公司的管理与生产。间或在其内打个盹也行,无人会指责你,因为这同样可以恢复体力与精力,同样是为把后面的工作做好。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一个人要能忍受荣华宠幸与屈辱、侮辱,必定要有一颗淡泊宁静之心。其实,一切的魔道皆在自己的心中,若能战胜自己,何人不能胜?若能先降己之心,则外来的一切诱惑均可洞察。若我们自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那么外界的羞辱、宠爱怎会侵入己身,怎会被它所伤害?
忍让,关键在于己之一念。“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我?”忍让,即能贫富坦然。贫不卑,富不傲,方为君子,方为智者。
《劝忍百箴》上曾说:“无财为贫,原宪非病;鬼头后笼,贫穷有命。造物之心,以贫试士;贫而能安,斯为君子。民无恒产,因无恒心,不以其道得之,速奇祸于千金。”在君子的眼中,贫穷不是钱财匮乏,而是知识缺乏、精神虚无,没有道德的人方为真贫。
正如李贽《焚书》中所言:“贫莫贫于无见识”。亦如《后汉书》中所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