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6799200000054

第54章 处世要忍耐(2)

“我们出20万、30万,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这个人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他回来,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了它,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理解力。如果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你了解自己的分值吗?不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为了“卖个好价”,你必须让人把你当成宝石看待。

3.告诉别人如何尊重你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三番五次地被人利用和欺负,就是被人占了便宜或忍受人格的污辱。人们在表决时从不征求他们的意见。不知什么缘故,他们始终扮演着弱者的角色而不会抗争。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环境中,他们从来都不指望胜利,即使在与商店的营业员打交道时,他们也会败下阵来。因为害怕营业员的眼珠子或是对方说出什么刺耳之言,他们常常买回自己都不满意甚至不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软弱可欺。其实,“弱肉强食”往往并非强人先来食,而大多是“弱肉”们教给别人来这样对待他们的。许多“妻管严”的丈夫抱怨妻子对他们的限制过多;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妻子忍气吞声地对丈夫的辱骂和操纵逆来顺受。试问一下,他们在恋爱之初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今天会变成了这样呢?

毫无疑问,“适者生存,弱者消亡”这一生物间的自然规律是不会变的。生活中的弱者,在事业上也往往难以强起来——既然连自己的意愿都不能表达,又怎能指望他们标新立异地进行创新和有所创见呢?

既然生活可以将你改造成为一个“软弱可欺”的弱者,那么经过努力,你就一定能够再度变为一个强者。有一些策略,我们加以运用以告诉别人如何尊重你。

尽可能地使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辞抗争。如果在家里有什么人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你通常的反应就是抱怨几句,然后自己去做,那么下一次你就一定要用行动来表示反抗。如果应当是你的儿子去倒垃圾而他经常“忘记”,那你就提醒他一次;如果他置之不理,就给他一个期限;如果他仍然藐视这一期限,那你就不动声色地把垃圾倒在他的床下。一次这样的教训,要比千言万语更能让他明白你所说的“职责”是什么意思。重要的是,当你试图这样做时,不必过多地考虑其后果如何。

拒绝你最厌恶的、也未必是你职责的事。一两个星期晚点上班,不打开水和打扫办公室,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当然,家外的问题处理起来要慎重些,而如果是家里的事,则可以干脆一些,“矫枉过正”。例如,你可以任每餐的饭碗在水池里堆积,无碗可用时,就去买新的。要么你的家人能够容忍这一切,要么他们就得动手来照料自己。

斩钉截铁地表示你的态度。即使在可能会有些唐突的场所,也必须毫无顾忌地对服务员、售货员、陌生人说话,对蛮横无理的人要以牙还牙,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克服自己的胆怯和习惯心理,坚持一下,你就会发现事情本该如此!你只要从此中获得十次成功,就一定会鼓起你的勇气。注意,吵架时你就该大点声!当然君子动口不动手,你只不过为了锻炼锻炼自己,跟他们没仇。不再说那些引诱别人来欺负你的话。“我是无所谓的”、“你们决定好了,我没有这个本事”等,这类“谦恭”的推托之辞就像为其他人利用你的弱点开了许可证。当卖菜人让你看秤时,如果你告诉他你对这事一窍不通,那你就等于告诉他“多扣点秤”,这种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如果你不介意的话!

对盛气凌人者毫不退让。当你碰到好随意插嘴的、强词夺理的、爱吹毛求疵的、令人厌烦的、多管闲事的,以及其他类似让你难堪的欺人者时,要勇敢地指明他们的行为之不合理处,并要板起面孔对他们说“你刚刚打断了我的话”、“你的歪理是根本行不通的”、“以你的逻辑推断球就不是圆的了”,等等。这种策略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它告诉别人,你对他们不合情理的行为感到厌恶。你表现得越平静,对那些试探你的人越是直言不讳,你处于软弱可欺地位上的时间就越少。

告诉人们,你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不要去听从那些并非命令的命令,公休期间你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差办事也大可不必抱住别人的大件行李,而让他悠然自得地在前头漫步。违背自己意愿的出游、给婚礼凑份子、帮助买东西,等等,都不要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尽管去做,不要怕别人冷嘲热讽,实在忍无可忍时,你尽可平静地对他说,“这关你什么事?”

敢于说“不”。干脆地表明自己的否定态度,会使人立刻对你刮目相看。事实上,与那种遮遮掩掩、隐瞒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态度相比,人们更尊重那种毫不含糊的回绝。同时,你也会从这种爽直的回答中,感到自信又回到自己的心中。欲言又止、支支吾吾的态度,只会给别人造成“误解”你的意思的机会或空子。

不要为人所动,不要经常怀疑自己或感到内疚。如果别人对你的抗争行为表示出不满或因而生气时,你不要为之所动、立即后悔。此时,他的情绪你还未必适应,你最需要的是站稳脚跟,静观后效。

记住,人们怎样对待你,都最终取决于你自己。软弱者突然出现的抗争行为,往往会使人们不知所措,此时如果你不能坚持,那么这就成了一场闹剧,这对你的争取“解放”的行为,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并且今后会更难成功。

训练自己具有忍者无敌的心灵

真正能够成功的人肯定是心灵上就是巨人的人。他们所有的经历、体验、情感、思想都一一沉淀在了他们的心灵中。

1.培养自己之浩然之气

忍,只有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才能体现,而人的言行受大脑的支配。当你的言行中具备忍的精髓时,你才会具有了祥和、安宁、无欲无争之心。

心境对一个人的言行自然重要。人的一生之中,顺境、逆境交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没有谁永远是赢家,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顺境,亦能坦然面对失败与逆境,凡人与智者的差别由此立现。

智者善忍。善忍者则会对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泰然处之。

智者懂忍。在得志时不违背正道,失意时不忘义理。君子之所以能在突然降临的灾祸面前泰然处之、不以为患就是因其不做有失仁德、违反礼义之事;外界的一切变幻、动荡则不能影响其仁的根基。正如孟子所言:“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故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行如其言,其言行;表里早已融为一体,方能诲人。

有一次,公孙问孟子:“如果夫子成为了齐国的丞相,可以推行王道政治的话,则齐国傲诸侯之首、称王天下亦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是当您真的担任这项职位时,还能够做到您所说的那种境界吗?”

孟子曰“是的,我可以做到。因为我40岁以后就不动心了。还说能够做到是因为‘知言’和‘善养吾之浩然之气’。”

何为“知言”?知言就是“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私欲所蒙蔽了;听到淫邪、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中有邪念滋生;听到邪僻、乖张的话,就知道对方处世行事有违反正道、常理的地方;听到犹疑不定、闪烁其词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

“知言”就是不仅能够明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还能够准确判断出对方说话的意图、行事为人的优劣等。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准确的判断力时,又怎么会让一些小枝小节所迷惑,让一些无关宏旨的小事所愚弄呢?自己的心意、志向又如何会为之动摇呢?何谓“浩然之气”?孟子云:“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

“浩然之气”就是要对自己言行的正确充满自信,在正直无私之中培养它,则会博大、刚健地挺立、充塞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只与道、义同存,而耻于与背信弃义者共生。浩然之气不可偶得,只有为之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将道义融入并成为自己身体、言行的一部分时,浩然之气自会不期而至,与你如影随形。

“浩然之气”不会无缘无故地到来。要使自己顶天立地于世间,只有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如宋儒提出的“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般,不仅要对好人、柔弱的事物施以仁爱之心,还要能对恶人、凶猛的事物施以仁爱之心,方能做到仁。对恶人等施以仁爱,不是纵容他们的恶行,而是不厌恶、抛弃他们,让他们明白回头是岸、回归正道。当我们以平和、淡泊之心,以济人济物、普度众生之念去平等地对待他人的时候,则他人之优劣、善恶皆能容忍。

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则可不惧权势、不贪利色、不畏强暴,以公平之心维护正道和正义,方能培养出己之浩然之气,昂立于人间,傲视天地。当浩然之气充盈,则更能让卑微猥琐者胆战心惊,无以立己,自己则可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世间万事万物,又何能动你分毫?贫有贫之率真,富有富之乐趣,真如“天地间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又“何须取舍?”

身有浩然之气,方有屈原所赋之《离骚》万古流芳,才有怒投汨罗江之悲壮令世代景仰;身有浩然之气,柳下惠方可“坐怀不乱”成美谈;身有浩然之气,杨家将一门忠烈始能千秋传诵……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极易在这纷繁的世事中迷失自我,于是,需学会“知言”,需“善养己之浩然之气”方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无愧于“主宰世间万物”之名立于天地间。

2.容清纳浊

忍,需要有气度。所谓气度,则来自于宽容。古人曾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其政察察,斯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法。苛政不亲,烦苦伤恩,虽出鄙语,薛宜长乘。称柴而爨,数米而炊;擘肌折骨,吹毛求疵。女眦用之,亲戚叛之。古之君子,于有赤是增长无过,所以天下无怨恶;今之君子,于无过中求有过,使民手足无所措”。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鱼不会生活在太过清澈的水中,而太过认真的人则不会有朋友。美玉中藏匿有瑕疵,江河中容纳着污垢。在苛严的政治下,百姓会变得狡黠。老子的这番话,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法则。严厉、苛刻的政治会导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产生隔阂、矛盾,百姓苦难深重,便会出现怨言郁闷,使统治者失去民众的拥戴。薛宜以俗语规劝帝王仍不失一位臣子的祥德之气。如果每次烧火时都要先称一称柴薪,每次做饭都要先数一数米粒的话,虽然计算得精确仔细,却不免吹毛求疵了。若以此法治理国家,则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古时的君子是在有错的人身上寻找无错,故而能使天下人无怨恨,现在的君子却欲在无错的人身上找出错误来,所以使百姓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做才好。

具有远见卓识的宋朝人范仲淹便深明其理,故用人能取人之长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之处。

做元帅时的范仲淹在招纳其幕僚时,就不避讳那些犯过错误的人,因此,他的手下有的是犯了错遭朝廷贬官的,有的是因犯了罪被流放的,许多人不理解范仲淹的这种做法,产生了疑惑。范仲淹却自有一番见解,他说:“朝廷当然喜欢重用那些有才能又无过错之人。可是人哪有不犯错、十全十美的呢?毛病、缺点不致影响到他的人格、气节和才干,仅因为做官时议论朝政而遭祸,就不看其长处,不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途径而起用的话,这些人便全成了废人了。”范仲淹起用这类人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及容人之量的。因为一般人对被朝廷贬官或流放的人是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主动去招惹他们,更别说任用了。

这些人虽然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毕竟是些有用的人才,故范仲淹能以超人的气度容忍这些人的错误,以宽容之心待人,只观其主流、长处。

正如《菜根谭》中所言:“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孔子亦曾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往往是将别人的缺点错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总是不能清楚明白公正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于是,责人时严厉苛刻、不留余地,却不知或许自己也正好有同样的缺点和错误,极易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招致他人的怨恨而不自知,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一个不慎,若恰好遇上一位莽直之人,出言与你顶撞,针锋相对时,轻则令自己尴尬,下不了台,动气伤肝,言语不和;重则大动干戈,于人于己皆不利。“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古训实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样的话。

实际是告诫我们:当我们去要求别人如何做时,要求别人完美无缺时,应先检查约束一下自己,先问问自己能否做到。

为此,《菜根谭》中又说道:“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想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争当使其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