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横冲直撞·浮沉
67056600000067

第67章 试探

12月初,整车部召开年度总结会议,由周应凯主持,参会人员包括常昊泽、洛小宇等整车核心管理人员、以徐彪为代表的投资方,闻杰作为董事也受邀参加了会议。

截止年底还有一个月,顺时车累计销量为四万五千台,由于周应凯前期狠压成本,居然把账面做成了略有盈利,整体数据虽未达标,但也不至于太难看,徐彪听报告时气色尚可,周应凯看在眼里,暗松一口气。

但下年度形式依然严峻,经销商大幅削减预算,不再作为重点项目宣传,也不再有特别计划,市场整体是收缩趋势,周应凯将之解释为调整期不能不经历的过渡,徐彪也没说什么,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市场收缩的根源在于鼎辉对资金的严格控制——212车型的销售颓势始终难以扭转,投资方不愿再多花钱了。

轮到常昊泽发言,他对周应凯那套虚假说辞早听不下去,一针见血指出,“经销商之所以不肯再花功夫,主要原因是质量问题,自从更换了供应商,从配件到整车,退货率和返工率都直线上升。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开年我们的形势会更严峻,保本都做不到!”

眼见徐彪脸色起了变化,周应凯怕把火引到自己身上来,赶忙质问常昊泽:“供应商不是你亲自在盯吗?质量监督组这几个月差旅费我可全给你报了,怎么会一点效果没有呢?”

常昊泽拿手指敲敲桌面,“我为什么要成立质量监督组,还派专人去供应商那儿盯?还不是因为没辙了!如果是按正常程序找的供应商,根本不需要我们费这些额外的精力,也别跟我提什么差旅费,你以为天天和人吵架是美差?要不你们去试试?”

常昊泽实在是气坏了,语气格外冲,为了替周应凯的馊主意善后,自己和一帮下属忙成了狗,他倒好,轻飘飘一句反问,好像这些额外负担是他们这些一线员工应该承受的。

周应凯寻思他是想在投资方面前作秀,借机拔高自己,心里虽不悦,面上还得装大方,笑呵呵说:“好了常总,我们都知道你辛苦!这样,等年底绩效考评出来,我一定给你们论功行赏!”

他的话宛如火上浇油,常昊泽高声道:“周总,实话说吧,我还真不稀罕你给我们论什么功行什么赏,你只要能把供应商这头摆平,让我们做技术的继续做技术,管生产的接着管生产,别跟着麻烦两头跑,我们就谢谢你了!”

这算是公开指责周应凯无能了,又是当着徐彪的面,周应凯面子上下不去,收了笑脸说:“常总,我上任以来,给了你最大权限,为的就是想把212车型做好、卖好,你要什么资源我给什么资源,打过一个隔楞没有?现在供应商方面出了点小问题,我还没说什么呢,你就急着把责任往外推,恐怕不太妥当吧?”

“小问题?”常昊泽瞪起眼睛,手往池达友那儿一指,“我们的人蹲在供应商那儿给他们打工做质检,已经成了常态,这笔成本该往哪儿算?还有上礼拜三,乔书明——我们派到电机供应商那里的检货员,因为不肯给次货放行被人打了,这事我告诉你没有?你到现在都没给我处理意见!你居然跟我说这是小问题?!”

他摘下工牌,往桌上一摔,“行!这些小问题我没能力处理,我不干了,你找别人吧!”

周应凯自从接手整车,一开始心思放在舆论上,后来又转到弄钱上,对具体业务根本就没真正了解过,全靠稳住常昊泽才勉强撑起局面,他再恼常昊泽,也知道自己一时半会儿离不开他,赶紧推开椅子,迎上去,“别别,这不是讨论问题呢嘛,常总你怎么还当真了?”

池达友、彭元也站起来劝常昊泽。

彭元愁容满面,低声说:“常总,你要是走了,我们几个怎么办?”

常昊泽虽余怒未消,可眼前这几个都是自己的老战友,见他们这样,他虽然仍气哼哼的,但终究没走出会议室。

周应凯乘机把工牌抓起来,亲自给他戴上,又连拉带推把他哄回了座位。

徐彪冷眼旁观这一切,到此时方开口,“常总,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回换供应商,没按正常程序走?”

常昊泽依旧绷着脸,回答道:“具体情况得问周总,我不太清楚,反正招标的事我们基本没参与,发到我们手上的已经是敲定的供应商名单了。”

周应凯快步走到徐彪跟前,低声解释,“还是因为价格问题,肯接手的就那么几家,这事我之前向您汇报过,都是征得您同意才往下推的。”

徐彪沉吟片刻,又问常昊泽:“现在这批供应商,质量真的很烂?”

常昊泽尽量保持冷静,说:“也不能全推到供应商头上,毕竟价格在那儿摆着,你花50块,却想要100块的东西,谁也不是傻子!但我们是有质量标准的,也只能按照这个标准去收货,否则车子做出来也是不达标,这中间就产生了落差,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天天跟供应商吵架,现在就算我们的人跑供应商那儿去安营扎寨也不管用了,人家说了,出不了货是我们的责任。”

徐彪把目光转向始终沉默旁听的闻杰,神色放和缓了些说:“闻总,周总找外面的供应商也是迫于无奈,但咱们顺时自己的配件,价格真的不能再降了吗?”

闻杰看半天戏,没成想矛头忽然转向自己,便笑笑说:“降当然是可以降,就是多挣少挣的问题,但我们降价以后,整车可以给我们足够的订单吗?虽然是一家公司,但既然是业务,还得照规矩来谈,总不能把整车亏的本,转嫁到配件部身上来吧?”

徐彪听他虽然还是没让步,但口气明显比之前松动了,不觉神情舒展。

“你的顾虑我懂,什么都可以谈嘛!总能谈出个大家都满意的价格来。我知道配件部眼下业务搞得不错,但要保持稳步上升也非易事。而且,再怎么说,配件和整车都是一家人,整车卖不好,影响的不也是顺时整体的声誉?与其像现在这样各管各的,我的想法是不妨大家合起来考虑明年该怎么动,互相支持,说不定能为双方都打开新局面,不知闻总意下如何?”

徐彪从梁涛手上接过项目时可谓踌躇满志,然而时至今日,他越来越发现,事情远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美好,顺时汽车正在成为一根鸡肋,丢了不舍,不丢又无计可施。

前阵子他和梁涛在某聚会上碰面,谈起顺时汽车,梁涛一甩过去闭口不谈的态度,笑声朗朗,俨然丢掉了一只烫手山芋的架势,让徐彪很不是滋味。

闻杰说:“徐总能以这样开放的态度来谈,我当然是欢迎的。您说得没错,整车和配件,是顺时的手心手背,确实没道理各自为政,说来也巧了,我最近正好跟人谈了一项合作,如果徐总愿意,我给您具体说一说?”

徐彪含笑点头,“闻总请讲。”

闻杰就把卢成在做的事大致讲述了一番,听得徐彪眼前一亮。

而周应凯关心的却是别的,“他们要的量大不大?”

闻杰还没说话,徐彪先鄙夷地瞟了周应凯一眼,“这种新生事物,不是看量大不大来判断好坏的,概念灵,符合市场趋势就是好项目,但消费者接受新概念得有个过程。”

周应凯一副领受点拨的表情,“到底徐总是投资人,看问题有高度有远见,呵呵。”

徐彪不理会他的恭维,继续问闻杰,“他们只需要找合作方吗?资金方面有没有要求,接不接受投资?”

闻杰摇头,“卢先生本身就是做投资的,一再跟我强调,钱不是问题,除了发起人,暂时应该不会吸纳别的资金。”

这也是他给卢成的建议之一——如果不缺资金,早期尽量收缩股权,以免将来摊子做大后,自己失去话语权。

徐彪目光黯淡下来,随即又恢复正常,双手一摊,“如果顺时只是作为配件商参与进去,跟整车部就没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