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24

第24章 “代管”谁管(1)

关于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父母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人;禁止溺婴、弃婴。父母应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父母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

但在农村,这些法律明文规定的父母的责任,实质上因父母的外出,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其他监护人”即代管家长的肩上。这些代管家长是谁?这么沉重而重要的担子他们担得起吗?“没管好”的责任与后果又由谁来承担呢?

代管,谁在管

2006年岁末,我在某山区了解到一件十分凄惨的事件。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半夜心脏病突发,因无人及时抢救而死亡,而与他相依为命、同床共眠的两岁孙儿也因无人知道爷爷的死去而另托人代管,活活饿死家中。可以想象,满怀希望外出挣钱养家的孩子父母及亲人得此噩耗,是如何地痛断肝肠。

无独有偶,湖北一李家祖孙同赴黄泉路的悲惨情景与之是何其相似:2005年6月19日晚,在十堰打工的李师傅往老家父亲手机上打了一个电话,无人接听。次日中午,他打电话时发现他父亲手机关机。几天之后才知真相:他56岁的父亲和他三岁的儿子双双被发现死在家中。事后据警方调查,李师傅父亲系突发急病死亡,他儿子兵兵两天之后因饥饿和脱水死亡。两个极端的个案,以相似的情形提醒着我们,这种悲剧可能不是偶然。

其实在近几十年外出打工浪潮汹涌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看到,伴随着无数的青壮劳力抛家别子远走他乡,一个又一个的家庭饱尝着母子分离、夫妻分居、亲人相隔、幼无所育、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等种种揪心之苦,为了生存,无数个寻常之家,竟然到了一家人一年能同桌吃顿饭、见个面都十分艰难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家老、中、少三代人连筋带骨的疼痛。

隔代抚养:谁愿抚了竹子再哺笋

我走访过的一老婆婆,今年已89岁,听她村里人讲,她有三个儿女在外打工。老两口总共带有五个孙子、外孙。见到她时,草坪上并排摆有两大盆衣服,老人正光脚靸着双凉鞋在搓洗。得知我的来意,老人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是星期天,一家七口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完,家里不像个样子。

“孩子们听话吗?”我问。

“爹娘不在,你说他们能听话吗?!”老人索性放下手中的活,打开了话匣子:“外孙磊磊学习不上路,成绩差不说,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柜里摸钱,田里放火,剪同学头发,喊老师绰号,提起他我就头痛。是头十足的‘野牛’!一年里上头来找我告状的人川流不息。”“爹娘在家,他们就好些,真是一群小精怪。有什么办法呢!”“三家的小孩子,毕竟不是一个屋里出来的,又都是男伢,平常总是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鸡犬不宁。小孙子甚至以‘主人’自居,动不动就对其他几个说:‘不要你在我屋里住。’”“有一次,四个小家伙在屋里玩球,因两句话不合,大孙子梭梭就打了大外孙磊磊一个嘴巴,四个人当即滚成一团。打得两个人都出了血。手心手背都是肉,看得我心里直打颤。生怕打出个好歹来,背不起责任。”“晚上做梦都在跟他们磨牙,不知几时是个头啊!”写在老人脸上的是一脸的茫然。

“辛苦吗?”看着她那双正在脱皮、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堆满皱褶的手,我问。

“不辛苦是假的。晚上都不敢睡死,冬天的话,起床盖被子都要好几趟!早上五点多就得跟他们准备早饭,洗衣,下田。有时候他们哪个逃学了,我还得找人去把他们找回来。”“下田?”“是啊。趁还能动,种了两亩呷饭谷!”她说:“靠崽女吃饭靠不了。崽女在外也不容易,搞不了几个钱。挣的那俩钱,光给孙伢子读书就读没了!唉!幸好身子还硬扎。”“幸好身子还硬扎”!儿女们出门五年来,老两口都是自己上山捡烧柴,下田种地,做饭洗衣。老人用孱弱的身子支撑着缺少支撑的三个家。

“他们出去,我们不反对,多搞点钱,免得总是借钱过日子。

只是儿子在家,媳妇在家,我们就好些,有爷有娘照看自己的伢子,就好一点。再说,我们对他们不好教育,像书上的题目,他们问我,我晓得个鬼……”老人说完这句话,有些无奈地笑了。苍老疲惫的笑容,留在我心中的,是拂之不去的痛。

打开作家张步真新近贴出的博文,在《青壮打工去,收禾翁与妪》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可见一斑:“我去的时候正是‘三秋’季节,也就是秋收、秋种、秋管。这真是巧了,不论是杨林、湘乡石坝、还是龙门,凡我走访的人家,无一例外地年轻人都出门了,家里就留下老头老太太。我家所在的韶山杨林乡新溪村峡口坝,共10户,39口人。目前在家的只有12人,其中学龄儿童2人,另外27人外出打工,分别在深圳、浙江、上海、长沙等地。组里的40多亩水稻,就靠这十位6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一把一把地收回来。有一位72岁的老人,几年前中风半身不遂,也拖一把小木椅,挪着身子下田,用一只能够活动的手,帮着老伴收稻子。而湘乡石坝村的亲戚,他家是四代同堂,儿子、孙子外出打工,收稻子是60多岁的父母亲作主将,而两位80多岁的老祖父和老祖母,也要帮着晒谷看场。过去‘三秋’季节,农村学校放农忙假,让中小学生回来帮助秋收秋种,现在讲究教学质量,学校不放假了。这些老头老太能把稻子收回来已属不易,至于传统的秋种,比如,种油菜、小麦、蚕豆……就无暇顾及了……”在中国农村,本应该受到公共财政大力支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农村老人目前只能依靠子女来养老。

从表面上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本应有助于提高其经济上赡养老人的能力,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本应”远没有转化为现实上的供养水平。我们看到的情况更多是,青壮年的外出带给老人的,是负担的加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均外出的情况下,很多老人不仅要一切自理,还要承担起抚育第三代的重任,有的是一至两个孩子需要老人照顾,多的达到六七个孩子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这明显超出了他们的负担能力。

在农村,“身子还硬扎”的爷爷奶奶是孩子的福气,更有许多被迫担负着监护职责的老人,连自理都难,又遑顾孩子。

在调查中发现,在大多数祖孙相依为命的家庭里,老人的生活质量都很差,遇到身体不适,只能是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人发现的事件也时有出现。再者,老人含辛茹苦一辈子,对子女也有感情的需要。而留守儿童太小,更多的是上下之间缺乏平等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这使得大多数的留守老人都有很深的孤独感和不幸福感,许多老人甚至觉得他们的日子便是带着病痛等死。

而对于那些儿子外出、媳妇留守家中的家庭来说,老人虽然只是农活、家务和照看孩子上的帮手,但由于儿子这个家庭主要劳力、这个亲情维系的中间人在家庭中的缺位,处在各自生活与情感重压之下的婆媳之间一旦滋生矛盾,便很难调和。有媒体报道说,某村一七十多岁的老婆婆,30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她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然而,老人并没有因此过上好日子。

几年来,三个儿子分别外出打工挣钱,三个儿媳不顾老人体弱多病,都要求老人为各自家庭洗衣、烧饭或者带孩子。老人一年四季奔忙于三个儿子家,从无停歇。一次,老人因受凉感冒发高烧,没有起床,二媳妇却把老人从床上拽下地,让老人到田里干活。

老人被儿媳强拽到地里后,无比心寒,收工后将自己关在自己的破屋内上吊身亡,结束了痛苦的一生。邻居说,多年来被三个儿媳虐待的老太是看在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可爱的孙子孙女身上,才勉强活了这么多年。

晚年残生,如果不是不得已,谁愿抚了竹子又哺笋?更何况许多老人为儿女操劳一生,已经被生活的艰辛榨得灯枯油尽。于是近些年也有不少地方出现了老人受生活所迫,将子女告上法庭的事,理由是索要带孙费。对于这看似有悖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象,一法学人士明确说:“老人带孙子只是传统,但不代表法律。

赡养父母是我们的义务,不带孙儿是他们的权利。”“奶奶,我觉得您真的好伟大!为了我们父母能够在外挣钱养家糊口,您毅然选择接受了照顾我们。是您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您选择了留在我们身边。您本来是和伯伯他们生活在一起的,身体又有病,平时生活都得由伯伯他们照顾。可当我爸妈问您一句,是否愿意到我们家来照顾我和妹妹的时候,没想到,您肯定地答应了!原本还需要人照顾的您,现在却反过来带我们,多不易呀!”湖南省益阳市一中学学生蔡艳在调查表“最想对代理家长说的一句话”一栏中这样说。

是的,没有哪个国家的老人比中国农村留守老人更为伟大!他们完全没有隔代抚养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当下中国农村,正是赖有这数百万位本应安享天年的老人,燃烧着自己生命最后的热度,用残烛一般摇曳的人伦之光,照亮着众多孩子心头微弱的希望和梦想。

亲戚朋友:我们自己也有做不完的事

在农村,出门打工谋生的父母大多是为经济条件所迫,家里有爷爷奶奶的,扔下的孩子只能请爷爷奶奶帮着带,没有爷爷奶奶的就请外公外婆带,没有外公外婆的,就只有请姨父母、姑父母之类的其他亲戚带,甚至有把孩子扔给朋友、邻居代管的,这种现象在农村也普遍存在。

爸爸出去打工后,把我托给了我的叔叔和婶婶。一次,我遇到了不懂的题目,过去问他们,可他们看都没看,就说不会。以后,我就不再问他们,因为我一想到他们对我的冷淡,我就有一种恐惧感。现在,我无论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哭泣,因为除了父母外,我不想向别人来诉说我的痛苦与委屈,也不想得到其他任何人的安慰,实际上,我也没有任何倾诉的对象。叔叔婶婶只管我三餐饭,老师只关心我的分数。我经常这样想,如果父母在我的身边,我的生活将是五彩缤纷,如果父母在我身边,我该是多么的幸福。我真的好想和父母谈心,好想向他们倾诉我心中的不愉快和心中的快乐,而三年了,没有过一次这样的机会。

曾记得三年前,父亲有一次回来看我,才住了两天,就要走。当时我心如刀绞,奶奶要我去送一送爸爸,但我坚持不去,其实我躲在屋里早已哭得不成样子了。最后还是爸爸进屋来与我告别。看着爸爸离去的身影,我痛苦欲决(绝),因为我也看到了我爸爸的眼泪……我知道,让我“寄人篱下”,他也是迫不得已,为了我,他必须出门打工。

这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婶婶家的敏感女孩的内心告白。寄人篱下的感觉,让这位女孩总在无人之时泪眼婆娑。

“堂弟经常拿了我的学习用品乱丢,问他又不承认,他还大哭大闹。他的哭声招来了伯父伯母,伯母不问青红皂白,一定要我向弟弟道歉,我死也不肯,伯伯就打我,眼泪就哗地流了下来。”“妈妈走后,有一次姨和我吵了,一连十几天都不理我,我很伤心。而妈妈也没有电话来。”“爷爷走亲戚,把我送给舅舅,舅舅出门,要我到姑姑家,有一天,两个亲戚家都找不到人,我只好找到同学家里住。”在问卷调查“父母外出后你最伤心的事”一栏,许多孩子都填上了寄养在外人家的不便与不快。

其实,也不能苛责那些代管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还很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日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几乎使所有人都失去了从容不迫的底气,“我们虽留在家里,但一天到晚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的确没有那么多时间过问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一个留守儿童的姑父道出了代管亲友的苦恼。

社会化的“托管”惹争议

据中国新闻在线报道,去年,一种新型的代管形式“留守孩子托管班”曾在以“江镇馒头”闻名遐迩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兴起。只要家长自愿捐赠两千两百元人民币(托管三年),当地唯一的中学——江镇中学就可以承担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

“虽然是周末,江镇初中里依旧热闹非凡:数百名同学聚集在班里,通过多媒体电视收看足球赛,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叫好声。

而楼上的微机室里,一些女同学则在学电脑。”记者在报道里用不少的笔墨描述了他在2006年10月28日看到的情景。这些孩子的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建有一幢崭新的学生公寓,留守孩子八人一间宿舍,室内设有洗浴间和卫生间。学校还特别配备了网络视频、可视电话等设备,便于留守孩子和家长经常交流,也便于老师和家长及时沟通。该校为此荣获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等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