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使有泪
6704800000023

第23章 天使有泪向谁流(2)

“我的伢子只要不吸毒,不杀人,干什么都莫事。”一男生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学校纪律,拿钱买活同学一起逃学,一起在社会上闹事。班主任打电话给其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其回家管一管孩子。谁知其父竟这样对班主任说。笔者在该学校调查时,该校负责人说起这些家长心中仍然愤愤不平。

这个村21户人家,几乎户户在外打工,除一跛脚妇女和一脸上有明显疤斑的妇女没有出去外,一户带一户,就这样带出去了。

三四年过去,这里几乎家家的楼房都树了起来。但据知情的人说,很多家长在外面干的都是违法的事情。男的帮人看店,当打手,“提包”(意指偷窃相熟外商的钱财),女的“跑广”(意为****)。

“攒了几块钱,对子女的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公开笑贫不笑娼”。该县教育局关工委一位老同志谈起这些外出打工父母,忧心忡忡。

“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我断定这个孩子今后一定会吸毒,一定会杀人!”学校负责人愤愤地对笔者说。在调查中了解到,留守孩子在本来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里,有的还被迫接受着来自外出父母不良的“言传身教”影响。

有的父母出门几年,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之后,想的不是子女的教育和与子女的亲情陪伴,而是大宴亲朋,与牌友酒友的轮番酣战。甚至难得与孩子共度的春节,也在打牌赌博中不知不觉中度过,更有甚者牌局开成了大人桌,小人桌,日夜不止;有的父母在外个人生活糜烂,回来后还把大叠的黄碟放在家里看,过后扔在家里成为孩子闲时的“娱乐”工具;有的父母对孩子溺爱心理重,放纵,包庇,偏袒现象突出,根本谈不上家庭对子女的良好教育与影响;有的孩子本来就像爷爷奶奶喂着的一头猪,养着的一只狗,一旦父母感情疏淡甚至反目后,孩子便成为一方扔向另一方的婚姻“垃圾”,被抛来抛去,对孩子不管不顾;有的丈夫一旦在外稍有起色,就嫌弃妻子,且当着孩子的面虐待妻子。曾有一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将妻子淋上煤油想致妻子于死地,最后,孩子在拼命哭叫讨饶声中,眼睁睁看到自己的父亲把母亲烧成残疾。有关专家称,中国每年有15.7万名女性死于自杀。而对60多个农村妇女自杀个案的调查追访,有66%的自杀与家庭暴力、离婚有关。

可以想象,这么多带着心灵伤痕的孩子走向社会,将会形成怎样之多的社会隐患。

“像这样一些家庭,孩子父母仅是电话里的几句要儿好好读书的叮嘱,又有什么用呢?面对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我们拿什么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谈起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问题,一老师痛心疾首。

那么,代管家长的“言传身教”又如何呢?除了打牌这个农村最为严重的不良风气外,曾经风行在农村贫困之家的老人不良精神生活——迷信,又在一个个家庭沉渣泛起,这对留守少儿的心理又无不是一种侵害。

我所调查的一所学校,有一个叫董浩的初二男孩,写信告诉父母这样一件事:“你别不信哦!上个月奶奶在家里装了很多香,供了木菩萨,经常有人到家里来下跪,看病。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她装香用的东西绊倒了,她还大骂了我一顿,按着我的头,要我下跪。家里天天不得清静。听说现在有人在劝奶奶改信耶稣,奶奶又把香撤了,每个星期六家里人来人往,写的写,折的折,又不得清静了。”据调查,60%的老年代管家长有不同程度地参与迷信活动等不良行为。

“贫穷不是简单的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问题。这里有愚昧、冥顽不灵等因素做怪。有恶劣的生活习惯问题。……你说仅仅提高了农产品价格青年农民就不外流了吗?你以为可以把千百万散布在各地的农村来的按摩女、妓女和在城市游荡的人们赶回农村吗?没有受教育,就更愚昧,因为愚昧,就更认为受教育没用,不如直接当大款。”在“南洋小筑的博客”上,从这个署名方汀的网友发出的帖子里可以看出,一部分农村外出父母还应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与修炼,才能在孩子面前发挥好的言传身教作用。

学校:孤独心灵遭遇校园爱心沦陷

我曾在一个留守孩子多的学校,组织开展过一次关于留守孩子问题的讨论征文。由留守孩子叙说自己留守期间的生活故事,非留守孩子以“假如我是留守孩子”为话题,进行换位思考。结果是,思想走两个极端的多。

在留守学生中间,90%以上的学生回忆留守生活时笔调非常沉重:少有父母关爱、少有友情温暖,多的是老师的责备等。哪怕是再坚强的学生,字里行间也可见斑斑泪痕;而非留守孩子却有95%以上的学生用语铿锵激昂,认为自己会把一切都做得很好,对留守学生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说出来的话理直气壮,侧耳倾听似乎还听闻得到铮铮之音:“假如我是留守学生,我会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会照顾好爷爷奶奶的生活,我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让他们放心,我会把学习成绩坚持得比现在还要好……决不会像现在的留守学生一样,经常与人打架,怪里怪气,任由自己成为差生和社会的败类!”只有一名叫黎振胜的男生以一种凝重的笔墨在作文中道出了留守孩子不易为人知的内心苦痛:“我们学校有一些留守学生,本来性格活泼,成绩也好,但在父母出门后,由于缺少了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沉默了,不爱说话。看到他们没有话说,同学们平时也不大愿意与他们来往了,老师也开始反感他们了,有时候,有同学还合伙欺负他们。他们缺少了同学的友谊,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交流,所以,他们就渐渐变得脾气暴躁起来,开始结伴闹事,由着自己放荡,结交社会朋友,成为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作文最能反映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这里完全可窥见,学生与学生之间出自于内心的团结互爱、帮困帮难之心对比我们国家真正的困难时期来讲,已经完全淡薄。

就像媒体上曾屡次报道过的马加爵杀人一案。在云南大学学生中,与马加爵曾同寝室同教室的那些同学,得知马加爵没有一双穿出寝室的鞋的人,肯定有很多,可每一个同学都欢欣鼓舞地沉浸在自己各式各样的梦想生活里,对他羞于启齿的困难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想到去帮助他,也没有一个人来安慰他,包括曾经得到过马加爵资助、向马加爵借用过电脑的同学在内。再看许多个案中的留守孩子,他们之所以滋生出对一个学校集体、乃至社会的某种敌对与排斥,或者是对自己难得的一次人生之旅的自我毁灭,我想,除开孩子本人思想的狭隘、当前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之外,目前广泛地存在于校园内老师、学生中的冷血反应,无一不是加速他们走向自虐、自杀的助跑器,催促他举起罪恶之刃的帮凶,把他们推向社会不良环境的黑手。

我所调查的一初中,一留守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三年未归,成绩还好,但活泼的性情却逐渐变得孤僻内向,一段时间,一同学总当同学的面拿他的痛处开“涮”,开口闭口叫他“野伢子”,在找到班主任老师反映得不到解决后,孩子痛哭流涕着像一头疯牛,撞向还在叫喊着的同学,从来不打架的他,打败之后跑到校舍旁一农家顺手操起一把刀将同学砍成重伤。

留守孩子需要帮助的困难有很多,但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面对成绩单的沮丧心理;独自生活无人指导学业的孤寂心理;偶尔学习开支上交不及时的羞愧心理,乃至同学交往发生纠葛后的愤恨心理等等。如果父母一方在家,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父母的及时疏导与帮助,为孩子减压。但父母不在,孩子的全部期盼就转向了学校,他们渴望学校能够更多地体谅他们的生活处境,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与宽容。而只要用心,学校教师和同学完全有可能帮得了他。

面对孩子这些停留在心理层面的问题,有时候,仅仅只需几句及时的问候、一道难题的适时而解、源自于心的微小赞美和频繁表露的一丝微笑就可以。而在调查中,许多老师却已将“爱心”作为一种资源推向了家长“市场”。外出父母给足了钱,就管;给少了钱,少管;没给钱,不管。许多老师公然说,“转变十个差生,不如带出一个尖子生。”在座谈时,一留守女孩哭哭泣泣地告诉我:“同学欺负我的时候,老师不理,题目不会做的时候,老师不理,但只要考试的成绩降了,老师就喊我去谈心,老师再说是为我好,我心底都不舒服。要是母亲在家,我的成绩也不会由原来前三名落后到现在这样……”一位校长说的现象更令我震惊:学校个别教师师德已沦落到无药可救,甚至在当面教育这些留守孩子时也唯钱是论:“ΧΧΧ:你们知道吧?就是你们害班里扣了ΧΧ分!就是你们害我少领了ΧΧ钱!这个钱找你们赔?找你们父母赔?”这是一班主任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对罚站在讲台上的三名留守孩子的指责。

这样的指责不在少数,但这样的教育会给留守孩子负重的心灵留下什么样的影响?可好多班主任老师在学校各种评估结束后对待学生都有相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学校,这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社会:灰色污染防不胜防

“性与爱哪个先有?”“你做爱能持续多久?”“钞票多,就能经常在床上见……”“见处女”“这个社会,见处女比抓本·****还难……”在笔者前往一县级市采访搭乘的客车上,吊在司机右脑上方的电视兀自热闹极了。一个小时的行程,电视似乎很能吸引车厢内旅客的眼球。电视画面上,是一名“著名”的歌星在唱歌,时不时还有观众模样的人站出来拿生殖器、拿****来提问。而电视里的“著名”歌星,也挑明最最“喜欢”这样的提问。坐在我身旁和身后的是几个十二三岁模样的男孩。看架势,他们还不是第一次听这样的歌,我看向他们的时候,他们正随着音乐边打响指、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唱。甚至对我的提问都懒得回答。

邻近一妇女说,这是她们乡几个经常乘车到县城玩耍的、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对这几个孩子小“糙仔”似的作派,她说:“看看现在的社会环境,公车上居然有这样的镜头,哪个小孩子学不坏?!”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口水歌”的风采。而知道它叫口水歌,是我调查回来在网上搜索这个“著名”歌星ΧΧ后而得知的。请看我们的媒体是怎样追捧“口水歌”的吧——“因为以‘快餐式’加‘绝对通俗’的形式出现,所以‘口水歌’赢得了大批青年人的耳朵。记者在一张名为‘乐坛怪杰ΧΧ绝对现场挑战作词’的唱片里听到了憨厚逗人的歌手用诙谐、机智的歌词,巧妙地回答了现场听众的各式疑难怪问,其风趣程度令人喷饭……引起观众的阵阵喝彩。”“而据一些音像店介绍,购买这种‘口水歌’的人每天都有,比‘二人转’的磁带好卖多了。”对比网上媒体追捧的这些誉美之词,我不知道他其他的唱片唱词到底怎样的憨厚逗人、风趣机智,但在这辆我乘坐过的客车上,面对那些十分恶心的“口水歌”词,我在想,我们是否更应该啐上一口口水呢!很容易想象,与车上男女老少共处一车观看那如此低俗如此道德沦丧的歌词,这不能不说是那天我最为尴尬的事情。反倒是身边的少年却习以为常。而我留心看了一下,这些唱片还是客运公司统一配置,并不是某个司机的偏好。那么,作为公共环境,谁应该站出来为这种裸露的不良说“不”呢!这使我想起还有一次也是在一个长途客车上,电视画面上陡然显示出几个男人在用生殖器作武器,练习所谓的斗敌“功夫”,身边的小女孩不明所以,问我,他们是在干什么?我当时于慌乱中,赶紧扭开小女孩的头部,和她一起看窗外的风景……旅途漫长,与一年轻老师说起某地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发生的故事,她说,是这个社会很多不好的环境在教会孩子犯错。县城和乡镇集镇,是农村留守孩子最喜欢玩的地方。而每到夜晚,有的居民楼就开始人来人往,门口看不到牌子,但到处是黑网吧。

有父母在家的孩子至少还有父母在时间上的约束,许多无父母管束的留守孩子走进里面就玩一个通宵。

在春节走访时,一留守孩子母亲说出了她的忧虑。她说,每每看到媒体上少年数天不归猝死网吧的消息,就感到惶恐不安。

因为她对儿子深受网瘾毒害已经感到无可奈何。看管儿子的婆婆告诉过她,儿子曾经创下过连续六天六晚不下网的记录。回来后问儿子,原来是自己不在家时,儿子迷上了一种名叫《传奇》的网络游戏,在游戏中,他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许多留守孩子由于缺乏家庭有效的管教,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跑网吧,而一旦这种“《传奇》生活”开始,孩子成绩便一落千丈。还有的县城凡是偏僻点的桥头、堤边,便有看跳脱衣舞的地方,一块钱的门票,除了城市做苦力的民工,就是十三四岁、无父母管束的留守孩子进出其间消费。一些县城电影院门前的广告内容常常是****画面,关键部位还用特置的虹灯映照着,好像广告画上的内容不是电影院的宣传画,而是过去妓院的门面招牌。在傍晚川流不息的车流里,不时见着如广告牌上一样裸露的画面或在广告车上招摇过市的半裸女子,这早已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作为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对社会上这些不良的环境影响都是防不胜防,更何况缺乏家庭有效管教的留守孩子。如果社会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来制止这种对少儿有严重不良影响的趋利胡为,那么今后,谁来为留守孩子留下的大堆问题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