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6654800000038

第38章 慨念羡生豪放(2)

这是极为清醒的认识。而《列子·天瑞篇》则更理智的写道:“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是不可改变的人生结局,当故交纷纷告别人世时,人会感到深深的寂寞和凄凉。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让生活丰富多彩,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面对故交逝去,人会对自己的生命倍加珍惜。但是,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这就需要我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努力创造快乐的生活,让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

既然人生无常,岁月匆匆,就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如今社会上有许多书鼓吹要善待人生,善待自己,莫负良辰,这似乎过于狭隘了,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是把自己的能量贡献给整个社会,让生命像烟波浩渺的江河一样广阔,像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样雄伟,让生命的价值达到最大的辉煌,这样即使在暮年,面对故交纷纷逝去,怆然感怀也不会晦恨自己的一生。

虚度人生的人,在晚年常常会倍感孤独和脆弱,在无奈的叹息声中枯萎凋谢,最终随风而逝。而拥有成就的人,由于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虚度此生,所以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在生命濒临结束时,也会露出坦然的微笑,幸福地告别这个世界。当我们反复吟诵“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时,让我们学会珍惜时光,爱护生命吧!

第5节怖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历来评价甚高,在这首词作中寄托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哀怨。辛弃疾一生为恢复中原,渴求建功立业,但却屡遭贬谪,不得不借“烟柳断肠”之叹寄托自己的无奈与哀愁,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当宋孝宗看到此词之后,虽然极其不悦,但并未加罪于辛弃疾。可见,无能透顶的宋孝宗对辛弃疾的情怀也是有所理解的。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一种极为深沉的忧思,对人生是有深刻启示的,这首词让我感触良多,全词见本书“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一节。

我读此词感触最深的是一切都将消逝,属于自己的只有眼下的时光。

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失败,陷入沮丧之中,是一味消沉,还是振奋精神呢?

这或许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因为痛苦只属于个体,他人不可代替。但是,一味消沉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只能是愈发颓唐,以至于不可救药。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令我喜爱,是由于每当我的情绪极为低落之时,都能从这首词中得到深刻的人生启示。

历经沧桑、悲苦无奈的辛弃疾用他一生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告诉世人,在极端的痛苦和无奈中“休去倚危栏”,因为“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黄昏降临,暮色融融,伫倚危楼,眺望天际,心中的愁绪无法挥散。

每次读这旬词时,都会让我想起李白的名旬“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许人生的确如此,在你陷入深深的痛苦中时,如果不能自拔,就会沉沦下去。因此,每当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就会想起辛弃疾曾经给予我的人生警示。

也许,我的话太多了吧,其实仔细品味这首词,你也会感到辛弃疾这句词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人生哲理,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我想许多人一定会有同感。事实上,辛弃疾的这首词也是有来历的,按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的说法,辛弃疾也是有所传承的。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曾写道:“无咎(晁补之,字无咎一一引者注)词堂庑颇大。人知辛稼轩《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为后来名家所竞效。其实辛词所本,即无咎《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之波澜也。”既然刘熙载先生已指出辛弃疾词之渊源,那么让我们读一读晁补之的《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吧:“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干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

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晁补之的这首词在黄升的《花菴词选》中被题作《幽居》,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实际上晁补之的这首词和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偏安一隅的宋代朝廷之反感,而寄托了词人一心报国的情怀,尽管词中弥漫着消极隐退的思想,但仔细品读,我们应能体会到词人无力报国的感慨。

晁补之的词与辛弃疾的词都在无奈之中渗透着激昂慷慨之情,两首词都表现出旷达豪迈的情怀,又流露出满腹惆怅的情绪,我们从中应读出对年轻人的勉励,品读这两首词应能激荡起我们内心中的满腔热血和万丈豪情。

我认为阅读古人诗词决不可拘泥于所谓“本事”之中,而应任自己的思绪在联想中飞翔,由此我想起了朱光潜先生的一段话,他在《谈动》一文中写道:“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意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朱光潜先生认为“动”能解忧驱烦,他说“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在《谈动》一文中,朱光潜先生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少年歌德因失恋而情绪沮丧,愁苦不堪,起了自杀之念。这时歌德文思涌动,埋头创作那部著名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把全部感情和经历都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去,借助少年维特的形象,宣泄了自己的愁郁。当这部作品创作完毕之后,因失恋而产生的自杀之念早已烟消云散。朱先生所举的第二个例子是晋人陶侃由于罢官闲居,无聊之极,便以搬砖来打发时光,以使生活充实,他把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屋外,又从屋外搬到屋里,在不断的劳作中,驱除着抑郁和无聊。旁人不知他为何搬砖,他却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还对别人说过“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这陶侃却也谦虚,把自己当成“众人”之一,未敢跟大禹并称,只是惜分阴而已,而未敢自称惜寸阴。但他以惜分阴的毅力不停地搬砖,也达到了驱除抑郁无聊的目的,从而使情绪畅快了许多,还使得身体越发强健。

当然,陶侃老先生肯定没读过“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但他在晚年壮志难酬时的举止显然是对辛弃疾这句话最好的注释,由此我想到当我们愁苦不堪时,又何必在“危栏”之上寄情斜阳呢?让自己深陷在愁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能越陷越深,那对人生来说简直是一种戕害。应该说,辛弃疾的这旬词对深陷在愁苦中的人是一句醍醐灌顶般的棒喝,我希望所有愁苦的人都认真品读一下辛弃疾这句对人生有重大启示的词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第6节老去不堪愁,凭栏看水流

漫漫长夜中,窗外洒满清冷的月光。那是一片寂寞,还是一片清凉?

只有沉浸于回忆中的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春去,秋来,流水,回忆。

青春易逝,岁月难留,在日出日落之间花开花谢,时间无情地吞噬着生命,让人容颜易老。岁月匆匆,斗转星移,在时光的不停流逝中,我们的心境从豪迈渐渐走向平和。当我们的心灵渐趋宁静时,对生命也就有了深切的感悟。毛滂的《菩萨蛮·富阳道中》一词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令人神伤的事实:

“春潮曾送离魂去,春山曾见伤离处。老去不堪愁,凭栏看水流。东风留不住,一夜檐前雨。明日觅春痕,红疏桃杏村。”

只有走过漫长人生之路的人,才会感到风华正茂、意气翩翩的青春岁月是如此易逝而不可追回。当白发侵袭双鬓时,在东风的冷雨中便只有惆怅和嘘唏了。但是回忆时如果没有懊悔是会让人感到快乐的,那是一个灵魂的升华过程,在回忆中重新体验年轻时的憧憬和豪迈,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青年时代珍惜时光的人会拥有杰出的成就,在步入晚年时,才会让心灵得到宁静和安慰。而一旦青春虚度,任由美好的时光从指尖滑落,那么在晚年陪伴你的将是寂寞、遗憾和声声叹息.。“老去不堪愁,凭栏看水流”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和无奈。

人生必然老去,但追求幸福的步伐不能止息,即使在回忆中也要拥有一颗童心,一味叹息岁月流逝也无法让青春再来,为了避免晚年在孤寂中度过,就应当牢牢把握住青春岁月,努力创造,尽情享受人生。

短暂的人生在浩茫的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吗?不,不是!这种态度太过悲观了,倘若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了生命的价值,也就不会感叹“老去不堪愁,凭栏看水流”了。个体生命绝不应成为时间长河中的匆匆过客,而应成为一个伟大的创造者,在年轻时代如果怀抱憧憬和理想,在人生的波涛中奋勇搏击过,就不会发出“老去不堪愁,凭栏看水流”的无奈感叹了。只有尽早彻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让人生无憾。

一个人在年轻时充满自信,以振奋的精神走向人生的目标,就会使生命显现出恢弘与伟大,因为他的生命征服过冰天雪地,征服过高山峻岭,当他的生命向理想世界飞奔时,生命的价值自然会完全彰显出来。既然苍天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失败的人会在凄凄苦苦中感叹韶华易逝,而成功的人则会认为人生如酒,岁月如歌。从现在起,就学会珍惜时间,努力创造吧!这样,在岁月的流逝中,你将会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懊悔和叹息。即使你渐渐老去,也不会感到寒冰逼近,清冷无边。当你回忆往事时,曾经奋斗的身影若隐若现,那是一种快慰,一种寄托。回首凝视之间,青春时代的快乐在眼前浮现,而那些失败的经历则会在岁月的沉淀中渐渐消散,属于你的只有深秋中灿烂的阳光,因为你付出过、努力过、战斗过!

第7节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人生颠簸,世事纷扰,曾经豪情万丈,转眼间两鬓斑白,垂垂老矣。

人生就是漂泊,在漂泊中了却残生,因此才会辗转反侧,百思难解,异常苦闷。这时以淡然的心怀对待漂泊的命运,也仍然不失豪放的气概,“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一个“自笑”,既表明了内心的宽广与坦荡,又表现出潇洒与淡泊。

也许漂泊的人生逆旅才能使你彻悟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个无畏的流浪者,就不会在孤独中崩溃,也不会在寂寞中眩晕,面对人生中汹涌的慷涛骇浪,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对他们来说那些惊涛本身就是他们停泊的港弯。这似乎有些矛盾吧?但请你深思人生之旅,哪里有平静的时刻?

人生只是漂泊,只是永远的流浪,并j生漂泊和流浪中与命运进行殊死的搏斗,当面临挫折时,当生命衰老时,能淡然处之,不也是一种激越的超拔吗?“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出自蔡伸的《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干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感流年,思庄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毫无疑问,人生总会遭遇逆境,这是:无可避免的,在逆境中一方面要有至坚至韧的意志,又要有处逆如顺的心态,这样才能避免怨天尤人,否则就会栖栖遑遑,悲哀不已。若能不为物扰,不为欲牵,就能转逆为顺,淡然面对世间炎凉。宋代许多文人都能在逆境中表现出豁达的态度,例如苏轼就在贬谪琼州期间,表现出了处逆如顺的心态,他几乎达到了一种禅境,能以淡然的心态面对逆境,斩断一切烦恼。而据历史记载,范仲淹的长子范纯仁也拥有这种禅悟的修养。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过一件范纯仁的轶事,他写道:“范忠宣(纯仁谥号)寓居永州东山寺。时诸孙尚幼,一日戏狎,言语少拂寺僧之意。僧大怒,叱骂不已。入坐于堂上,僧诵言过之语颇侵公,公不之顾;家人闻之,或以告公,亦不应。翌日,僧悔悟,大惭,遂诣公谢。公慰藉之,待之如初,若未尝闻也。”

无独有偶,沈作哲在《寓简》中也记载过一段范纯仁的轶事,从中可感到范纯仁已达到了破执(无争修视禅,洒脱做人)的禅境,对一切困厄都能取淡泊的态度而泰然处之。沈作哲写道:“范忠宣谪永州。公夫人在患难时,每遇不如意事则骂章惇,曰:‘枉陷正人,使我至此!’公每为一笑。舟行过橘洲,大风雨,船破,仅得登岸。公令正平(纯仁子)持盖,自负夫人以登。燎衣民舍,稍苏,公顾日:‘船破,忌章惇所为耶?’”

细品这些故事,让我们领悟到即使身处荆棘之中,只要能任情豁达,便能使心灵获得自由,即使霜鬓满头,也能“自笑”处之,在漂泊中仍然保持豪迈的性格。我读“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最深切的体验是人生面临挫折时,要永远相信自己,并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