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6654800000037

第37章 慨念羡生豪放(1)

第1节高处不胜寒

苏轼的词作不仅有对人生的感叹,更有充满哲理、振聋发聩的人生箴言,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就有许多警句,而“高处不胜寒”则特别耐人寻味,全词见本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节。

宋代鲴阳居士在《复雅歌词》中曾引《岁时广记》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过解释,尤其对“高处不胜寒”一句进行了“本事”性的解说,他写道:“是词乃东坡居士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时丙辰熙宁九年也。元丰七年,都下传唱此词。神宗问内侍外面新行小词,内侍录此进呈。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曰:‘苏轼终是爱君。’乃命量移汝州。”而《坡仙集外纪》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记载,书中写道:“苏轼于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旬,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从考据学上看,此说未必正确,当时苏轼身在密州,并不在金山寺内。

历史事实如何,我们暂不考虑,但词中或许确有寓意,有寄托。这里也许:与他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有关,但这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从全词来看,这是一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后,思念弟弟苏辙之作。苏辙字子由,从全词结尾之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深情的祝福来看,可以把这首词理解为表达思念之情的作品。

在这个角度上,清代刘熙载《艺概》就排除了“本事”性的解释,而予以艺术的概括。他在《艺概》卷四《词曲概》中写道:“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而我们则更关注“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启示。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懈地追求着梦想,追求着成功,不遗余力地向人生的高峰挺进,但有时由于能力不足,即使获得了某种高位,也不能胜任,这会使自己感到不幸和孤独,因此还是要量力而行,避免好高骛远。如果能从“高处不胜寒”中体察到人生的至理,获得深刻的启示,就会使自己的性情变得淡泊而豁达,而不会在蝇营狗苟中一味追逐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人生的价值在于以勇气和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在于身居众人之上,一旦超出自身能力的范围而身居高位,便会产生难以排解的孤独。到那时,只能徒然地凄凄自苦了。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从相反的层面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看法,他写道“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的思想是从正面对人生的解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既是日常道理,也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便能在最高层中领略无限风光,那需要你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与气概,如果只是从私利出发,费尽心思地苦心钻营,即使攀升到了较高的位置,也会深感“高处不胜寒”,到那时再后悔则为时晚矣。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工于心计、善于钻营的人都爬上了某个超出自己能力的位置,但却因此而失去了对人生的控制,从高位跌下来时,他们也许才真正明白“高处不胜寒”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但是,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主张人不应该奋斗,而是说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追求切实的目标,而那些盲目的追逐以及膨胀的心理,对人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2节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面对浩茫的历史,人们常有思古之幽情,如果一个诗人能从悠悠岁月中提炼出对人生有价值的哲理,那么他就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不管他在历史上的声望如何。“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就是一句对人生有重大启发的词句,至少它告诉我们,所有的繁华都将消逝,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春梦而已。这句词来自康与之的《诉衷情令》,全词如下:“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康与之曾谄事秦桧,秦桧死后康与之被流放到蛮荒之地,但这并不影响这句词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困顿而忧虑,都在梦想着富有,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因为我们知道没有人真能超脱。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之一,而那些心灵贫乏的人更是沉浸在蝇营狗苟之中,对他们来说除了物质利益绝无其他,而文人雅士们所追求的宁静生活,他们是不屑一顾的,在他们眼中知足常乐、漠然无求是愚蠢的,所以他们把社会责任和真正的人生乐趣都在心中化为了灰烬。显然,这些人完全不理解“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的人生道理。

康与之的这首词显然是有感而发,作者对北宋汴京当年的豪华记忆犹新,而国土的沦丧则让他心中生发出无尽的哀愁,因此作者借怀古抒发了他的情感。梦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这样描写了北宋汴京的豪华胜景:“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同样,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为我们描述了那一派繁华景象,他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干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目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如此繁华的景象一夕之间彻底沦丧,在南宋一隅遥望故国,怎不令人心生感慨?康与之借怀古倾诉了家国沦丧的哀愁,令人同悲,而一句“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更为我们揭示了某种人生的道理。从大处着眼,悠悠岁月是早已消逝的历史;从小处着眼,“豪华尽成春梦”则告诫我们人必须超脱于物质利益之外,努力追求淡泊高雅和超尘绝俗的人生境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并为自己描绘的生活图景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就拥有了意义和价值,如果不断提高修养,摒弃现世的利益,超脱于世俗之外,那么就一定能过上自由闲适的生活。

在这里,奉劝那些贪婪的人,认真品读一下“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的道理,看看你的心灵能否在这旬词的启发下苏醒。

第3节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每次读这旬词时我都被词中弥漫的缠绵凄怆的情绪所感染,而泪眼蒙陇,从这旬词中我读出了精纯的友情和宁静、高远的生命内涵。“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告诉我人生无常,没有死亡就没有生命,而生命的伟大正在于有死亡的衬托,也许面对友人的亡逝,人们往往哀恸几绝,但对我来说这却是一次生命的升华过程。这旬给我以深刻人生启示的词句,来自晏殊的《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我把这首词看做是思念之作,那种深沉的友情令人感动,在醉后的黄昏中,漫步在香阶之畔,缅怀与故友共同度过的美妙时光,而今思之,不禁怆然泪下,词句中的眷恋之情弥漫着沉痛的无奈与悲哀,漫长的人生是怎样走过的呢?毫无疑问,是在相互依持中,彼此鼓励、彼此安慰,而一旦亲友逝去,生命仿佛失去了令人欣慰的凭依,而使余生投入到孤寂与悲伤之中。佩索阿在《离别》中的一段话与我的心情是一致的,他写道:“我过去和未来的所有都永不可驻!死者,那些在我孩提时代曾经爱过我的死者。当我回忆他们的时候,我的整个心已经冷漠,我感到自己的心已经从每一颗心灵里放逐,孤零零游荡在自己的暗夜里,像一个乞丐在沿街每一张紧闭和寂静的大门前哭泣。”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既是对亡友的伤悼,又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萌发中,充满了深刻的感情和怀念。这或许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古代如此,现世亦然。弘一法师李叔同为著名歌曲《送别》所填的词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是一种凄然的情怀,也是一种深刻的眷恋,逝者往矣,生者何堪?这就为我们提出了生命应该怎样度过的问题。

现代著名哲学家张申府先生在《所思》一书中说:“人为什么活着?人为活着活着,于此之外,而求人生意义,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怎样,人生应当活着。顶多也不过扩大其活着,至少这是历来实用的人生观——人生理想。”这或许略显消极吧,但人活着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前提,只有活着才能面对死亡,而死亡这个严峻的事实是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无法体会的,但死亡却促使人们去求索生命的价值,以此来超越和战胜死亡。这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德国诗人海涅曾深入论述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写道:“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海涅是从宽广的人类历史的角度来论述人生价值的,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对生命进行思考,也许对我们把握人生更有启发。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生必须向死而在,所谓向死而在就是时时面对死亡,思考死亡,等待死亡,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生命,在短暂的人生中激发出全部的能量,并使自己摆脱对自身的忧虑和无奈。

当我们也进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的生命状态时,也许才真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因为,对已逝者的追念与自己的生命是密切相连的。

人生必定有生有死,有死有生,也正因此人类才能得以延续,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中,人们或许不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只有在面临死亡时,才能进入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也只有死亡才能激发出人们摆脱死亡、热爱生命的激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死亡才使人逃离出蒙昧与无知,正是死亡才使人焕发出生命的能量。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既是一种悲悼,又是一种孤独,在悲悼中孤独地沉思,才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并在深切的怀念中更加珍惜生命,即使在离群索居中也能幸福地活着。写到这里,更感到张申府先生的论述是极为深刻的。只有活着,哪怕是孤独地活着,我们才能沉思生命,在这时,真正的自我才能得以凸显,无论是烦忧还是快乐,首要的前提是活着。

人的年龄越大,越衰老,对生命的感悟越深,那些逝去的朋友音容犹在,往事如昨,对他们的深深哀思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在我们身体强健之时,热爱生活吧,让你的生命焕发出光彩。

第4节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当一个人在晚年故交零落,孑然一身,以暗淡的心绪回首往事时,生死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但是,应该怎样对待生死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一种达观的态度,理智而清醒,西哲斯宾诺莎也表达过同样的思想:“一个自由的人,很少考虑死,他的英明就在于不考虑死而考虑生。”

辛弃疾在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晚年,回首一生,不禁发出了“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的深沉感慨,让人感到一片苍凉和寒寂。这句词来自他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全词见本书“知我者,二三子”一节。通读全词,其中弥漫的悲哀和萧索感人至深。

人到中年以后,一些朋友常常会失去生命,离你而去,这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是深深的感叹和哀愁,在这样的时光里早已没有了青年时代披荆斩浪的豪情,也没有了雷鸣电闪的暴风骤雨,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和感叹,让人感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对生命的反思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无比热爱,虽然让人感到深深怀念中的空寂与寥落,也让人从那声声叹息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和生命的崇高。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古诗十九首》所言:“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