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随笔选
65062200000002

第2章 用童心报答童心

这是我学生的一篇作文——

1985年5月13日,星期一。

下午读报课时,李老师跨进了教室,照例给我们读小说。突然,陈晓蕾站了起来:“李老师,请您出去一下,好吗?”李老师莫名其妙地跟着她出了教室。戏剧般地,班干部潘芳奕迅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了一个秘密计划,大家一致赞成。几分钟之后,李老师又莫名其妙地被请回了教室,迎接他的是神秘而兴奋的笑声……

紧接着的几天,同学们暗中忙碌起来……

5月17日,那一天终于到来了。语文课的铃声一响,李老师便走了进来。

值日生罗晓宇用清脆的声音喊道:“起立!敬礼——”

顿时,一阵春潮般的声浪从每一位同学胸中涌出,回荡在教室里:“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李老师惊愕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前排的谈俊彦走上讲台,双手捧着一封信:“李老师,这是全班同学的祝贺信!”班长彭艳阳捧着一束还带着露水的玫瑰花从后排跑到讲台前,庄严地向老师敬了一个队礼:“李老师,这是全班同学献给您的鲜花!”

李老师完全不知所措了。又有十几位同学涌上了讲台,包括抱着一大摞礼物的张锐——霎时间,讲桌上堆满了鲜花、蛋糕、影集、笔记本、生日卡……兴奋和得意在每个同学心中荡漾着:让辛勤的老师惊喜,让尊敬的老师幸福,正是我们的心愿!掌声有节奏地响着,伴着笑声。

“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啊!”呆了半晌儿,李老师这么说。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道:“肯定是的,5月17日,没错!”“老师,要诚实哟!”

……

我当然是诚实的,不过当时我又不敢向学生坦白我的生日应该是9月29日。学生为何错把5月17日当我的生日呢?至今是个谜。七年后的今天,当我抄录这篇作文时,我耳边好像还回响着学生们那热烈、真诚而又带着几分顽皮的掌声和笑声,因而禁不住心潮澎湃!当时,面对童心,激动的我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我并不是一位好老师,可同学们对我这么好,我实在受之有愧啊!但是,从此以后,我将竭尽全力做一位好老师,用我的童心来报答同学们的童心。请同学们,不,请朋友们监督我!”

这事发生在我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在这之前,我曾三次气急败坏地打学生(虽然不是我班学生)——仅以此例,就足以证明“我并不是一位好老师”的话绝非我在学生面前故作谦虚。但是,从那时起“用童心报答童心”却成了我真诚的誓言,并为之努力实践——

为了报答童心,我尽量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与学生融为一体。每带一个新班,我都把全班同学的生日工整地抄贴在我书房的最醒目处,每个学生生日那天,我都送上一本小书、笔记本或其他小礼物。每次放假,我都安排一次与学生的旅游:我曾与学生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飞花溅玉的瀑水把我们浑身浇透;我曾与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我曾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每一次,我和学生都油然而生风雨同舟、相依为命之情,同时又感到无限幸福。这种幸福不只是我赐予学生的,也不单是学生奉献给我的,它是我们共同创造、平等分享的。

为了报答童心,我力争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科学精神与民主气息,让教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变过去教师一人说了算的“人治”为全班学生运用集体制定的班级法规互相制约、共同管理的“法治”,并将自己也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和学生一起建设班集体。在思想教育方面,我在遵循基本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始终把目光对准学生的心灵:善良人性的保持、正直品格的塑造、现代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锻炼,以及青春心理的辅导……特别令我和我的学生欣慰的,是我们共同进行的“未来班”教育改革的成功。《中国青年报》《教育导报》《教书育人》等九家报刊先后登载了“未来班”的事迹。在“未来班”,我引导学生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勤奋学习、关心集体、参与改革。为了让教育充满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浪漫色彩,我们为“未来班”设计了班徽、绘制了班旗,还创作了班歌。当学生们唱着由他们自己作词、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谱曲的班歌时,他们感到多么自豪,多么受鼓舞,而我受到的却是教育和鞭策: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谷建芬同志并不是教育工作者,她却对下一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而我身为教育者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

为了报答童心,我在语文教学上不停实践、不懈探索、不断创新,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改的指导思想:“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立足课堂,就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读写听说的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体系;面向社会,就是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关心国事的过程中广泛地吸取语文养料,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深入心灵,就是要使语文养料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相渗透与融合,以形成美的情趣、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同时,学生能在实践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在“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的思想的指导下,我进行了一系列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的尝试:“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听说读写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三年语文教改实验,“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民主化探索,以“扩大阅读、丰富生活、充实思想、训练思维”为特征的作文教学改革,以及“质疑式教学”“竞赛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等课题教学形式的创造与实验……比起全国语文界各位专家、大师们的改革,我的这些尝试当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毕竟已经开始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且这些成果正鼓舞着我继续前行。

为了报答童心,我立志成为创造性、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教育理论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太狂妄”,但我始终欣赏这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也许我一直到退休也不过是一名普通教师,但这并不妨碍我现在为自己由衷热爱的事业(因为我由衷热爱自己的学生)提出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从1985年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思考当今中国的一些教育难点与热点。这些总结与思考陆陆续续地变成近百篇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沉重的思考——中学生教育危机原因初探》(《中国青年报》)、《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权威》(《中国青年报》)、《班级管理民主化尝试》(《中国青年报》)、《谈语文教学的民主》(《教育导报》)、《以口语训练促进阅读教学》(《天津教育》)、《把录相引进语文课堂》(《四川电教》)、《现代文阅读能力结构初探》(《乐山教研》)……

从教十年,我成长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我取得过一些成绩,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受到过许多领导、专家、学者、老师的指点帮助,也引起过个别人对我失误的幸灾乐祸或对我成功的妒火中烧……但无论何时,给我以清醒头脑与坚强意志的,还是我的学生:当我重病卧床,学生给我送来录有他们安慰话语和歌声的磁带时;当我站在寒冬的讲台上,一位常被我批评的学生递上一张写有“请穿上大衣,当心着凉”的字条时;当我即将外出开会或讲学,学生们深情地说“李老师,您可要早点回来”时;当我在一个元旦的早晨,打开寝室门,惊讶地发现门上插着一束鲜花,花带上一行“李老师,愿您永远是一轮初升的太阳!”的小字在朝晖的映照下灿烂夺目时……热泪盈盈中,我真诚地感到:一切荣辱得失,比起这一颗颗炽热的童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

仿佛是历史的重演,1990年高考前夕的一次语文复习课,我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黑板上一行美术大字:“祝李老师生日快乐!高87级(1)班全体同学”。讲桌上摆着一份为我订做的特大蛋糕和一本有全班同学签名的精美影集。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班长代表全班同学向我送上一束鲜花:“李老师,您不用解释了,今天是不是您的生日并不重要,我们不过是借‘祝生’向您表达三年来我们对您的感激之情罢了!”我把生日蛋糕切成六十块与学生共享,然后抚摸着鲜花一字一句地对学生们说道:“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奖赏呢?不过,我欠你们的太多太多了!这笔债,我是永远也还不清的啊……”

但是,我愿以毕生的精力去偿还这笔“债”。是的,用童心报答童心,这就是我献身教育的原动力。如果有人认为我的思想境界不够高的话,那么,我想借用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来强调我的教育信念:“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不过,根据自己切身的感受,我还想冒昧地替导师补上一句:“以及孩子对我的爱!”

1992年8月19日

整理附记

我最近在整理文稿时发现,“童心”是我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读者还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频繁地读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往往是自然而然从我笔端流出来的。因为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那一颗颗童心——尤其是在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那一颗颗童心更显得晶莹洁净。我已经拥有了并且正在享受着学生们的童心,同时,真诚地想要报答学生们的童心,这的确是我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当《语文教学通讯》约我写一篇教育随感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想到了这个标题:“用童心报答童心”。

从教30多年之后的今天,再读本文,感慨万千。我是1982年1月走出大学校园的,过了春节便踏上了中学讲台。仿佛还是昨天,但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了。当年20岁的小伙子,已经50多岁了。但我非常自豪而坦然的是,我胸中的一颗童心,依然和32年前一样纯净而透亮!正是这颗童心让我不老,也让84届之后的87届、90届、93届……的历届学生都爱我。前年,我和我的学生参加《小崔说事》节目的录制,一个学生对记者说:“李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好朋友!”无论我现在有多少“荣誉称号”,都不及这句话更让我骄傲!

201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