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3分钟打造办事高手
64935100000003

第3章 办事要学会如何求人

放下身份办好事

有一位军校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作为。他最后果然取得了某些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是卖米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退伍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他那时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顶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米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

“要放下身份!”这是那位军校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份,路会越走越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感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下人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份”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份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份,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就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份,那么路就越走越宽,也没有走不通的路!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要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放下身份”比放不下身份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份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份的人会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份的顾虑!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饿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

结果怎么样呢?

脸皮厚点好办事

求人办事本来就是一件厚着脸皮的事,因为你不知道人家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你是抱着求的心理来碰运气的,答应了,自然皆大欢喜,算是欠了一个人情,以后想着要偿还。可是不答应,那就避免不了尴尬和难堪。脸皮厚,更多的是指后者而言的。

觉得求人办事不好意思,“求”字刚说出口,就满脸通红,这样,事情十之八九是办不成的。大家都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没有哪一个人是万能的,什么事都能自己大包大揽,谁也不求。要想办成事,就得求人,不求人事办不了。这样的局面下,该怎么办呢?一次因为不好意思不办了,可以;两次也可以。可人活着会有数不清的事情要办,而这么多事总有要求人的,总不能都放弃了吧?这样,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人总有自己办不了的事,每个人都是如此。这样安慰一下自己,心里宽慰一些,脸皮或许也会厚一些吧。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请求很多人给予帮助,万事不求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要求人,脸皮就得厚,脸皮薄了,事办成的指望也就小了,个人的发展也就受到局限了。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话说得是有其客观合理性的,求人办事,也得厚着脸皮,低下头,陪笑脸,说着好话。

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厚脸皮,厚脸皮是需要长时间和许多事情的打磨才形成的。每个人在初涉世事的时候,脸皮都薄,都放不下自己清高的架子或是尊严。可是始终保持着这个样子,是无法被社会所接纳的,无法适应整个社会生存的大环境,更无法与之融为一体,也就无法迈出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寻找发展,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这样不行,会被社会孤立和抛弃的。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要开始寻求改变,逐渐迎合和适应社会。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改变的,变得脸皮越来越厚。

我们在这里提倡厚脸皮,说脸皮薄了不行,只是宣扬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并不是要人放弃原则和人格尊严,变得厚颜无耻,像一块橡皮糖一样粘住谁不放。我们说脸皮薄者,是指在求人办事的时候,抹不开面子,感觉不好意思;而相对的脸皮厚,则是指要抹开面子,别不好意思,大大方方地把请求帮忙的事情说出来,争取求人办事的成功,为自己多创造一些机会。

在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很容易看到一些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是不靠乞讨就无法维持生活,这是真乞丐。而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是以乞讨作为自己发财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到某地,他在火车站的候车室等车,突然有一个满脸皱纹,衣衫褴褛,浑身脏兮兮的老头来到了他面前,向他伸出了颤抖的手,口中像念经似地细语:“你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这位作家见他的样子很可怜,便从口袋里掏出了两块钱,递了过去。老乞丐接过钱,咧开嘴,露出了一口焦黄的牙齿,笑着连声说谢谢,转身又把手伸向了其他的人。

老乞丐在乞讨之际,突然像看见了什么可怕的东西一样,急匆匆地跑了。作家见此情景感到非常纳闷,不由得朝乞丐刚才望的那个方向看去,原来是有两个警察正朝着这边走来。乞丐见了警察,为什么像耗子见了猫一样逃跑呢?

作家一开始有些纳闷,但他后来还是想明白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个乞丐乞讨是假,骗钱才是最主要的目的,他背后背着的那个麻袋包,讨来的钱已经有半袋多了。讨饭的人,只要谁能够施舍他一点,给他饭吃,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可这个乞讨的老人好像永远也不满足的样子。既然目的不一样,难怪刚才见到警察要仓皇逃窜了。作家想起自己刚才给他钱的时候,那咧嘴一笑,直觉得那是因欺骗得手而发出的窃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想到乞讨竟也有这么大的诱惑,成了一条谋生赚钱的路子。外表看起来让人生厌的乞丐,实际上是一个大富翁也说不定。

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读者来信,说一位老太太自称是因为儿女不孝,且不尽赡养之责,她在农村乡下实在是待不下去了,所以才到城里来讨生活。她不是完全的乞讨,她是卖盆景,她希望有人能买下她的盆景,让她赚一点钱,能吃上饭。

一位行人见她可怜,便掏钱买下了她的盆景,可是隔几日到某花店里看到一模一样的盆景,才发觉自己上了大当,白白掏了高出5倍的价钱。

在这里,以乞丐为例,并不是要以其与求人相提并论,不是叫人像那些专门从事坑蒙拐骗勾当的假乞丐学习。他们那种卑劣低下的手段是为人所不耻的,而且是在典当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不值得效仿。但我们只是想说一说他们那种拉得下脸的“精神”,其实还是有一些可值得借鉴的。

他们面对任何一个人,都能厚着脸皮去乞讨,结果他们喂肥了自己的口袋。乞讨都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求人还在乎什么呢?虽然这两者之间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都是想在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前者想要的是物质上的,而别人给他们是因为同情和怜悯。后者则不同,后者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或是其他的各个方面,而别人帮不帮助,要看交情,要看你的诚意,还要看在你的面子上。这是根本区别所在,但其结果,验证的却往往是一个道理:脸皮薄,要吃亏,脸皮厚,落个实惠。

我们应该厚着脸皮学会求人,会求人了,事也好办了。而求人办事,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是随时随刻都发生的。不说有多么重大的事情,就是平时诸如与他人合作,很多时候也是要求人的。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而没有了这些,人们也可能无法生存下去。

不学会求人怎么能行!

摆正求人心态好办事

求人办事,遇到冷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在这样的情况面前,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因气愤而拂袖离去,有的人会依旧如常、笑脸相对,还有的人会暗暗地怀恨在心。哪一种反应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没有必要去指责去议论,这都是人情绪的一种发泄。但不同的反应肯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你求人办事的成功与失败。因小失大的事情,常常是由态度的转变而在瞬间形成的。

遭到冷遇,对任何人来说,心里肯定都是不太舒服的,但不舒服归不舒服,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事情办成,为了把事情办成,一定要对其冷遇有个具体的了解,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情况下遭到冷遇,可以按其成因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自感性冷遇,也就是对方并没有故意冷落和怠慢你的意思,只是你自己的期望过高,因为对方没有达到想象中的热情程度,所以对对方不满意,自感遭到了冷遇。

二是无意性冷遇,是指对方并没有故意冷落,怠慢你,但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比如他这个人的性格就不是太夸张,太热情,习惯了对谁都是不冷不热的样子,他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某种情绪,让你感觉自己受到了冷遇,称为无意性冷遇。

三是故意性冷遇,这种是指对方故意心存怠慢,对你不冷不热、不搭不理,这种情况是最让人感到难堪的了。

当了解了这三种情况以后,遭受冷遇时,就要仔细地想一想,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区别开来后,再采取合适的对策。

对于自感性冷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所以要进行自我反省,调节心理态势,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避免猜测和嫉恨的产生而导致互相误会。

不仅在生活之中,就是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准备求人之前,总是想凭着我们之间的关系或我这么大的面子,对方肯定会热情招待我,事情也会很顺利地办成的。

可是事实情况却与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对方完全没有那么热情,也没有答应帮助,而是采取低调处理,这时候,任何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其实,这种冷遇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自己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估计太高,期望也太高,这种冷遇不是对方给予的,而是自己强加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首先检查一下自己,再重新认识确立一下自己的位置及期望目标,以便适应彼此关系和客观水平,这样,就会很容易平复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而去正视现实。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有一位青年,去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家探望。这位朋友现如今在商业圈里已有了不小的名气,每天来造访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从来没有断过,为了应付这些人,他每天都被弄得疲惫不堪,有时候也躲,但总也躲不了。因此,到家里来的客人,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一般不那么热情地招待。

这位青年想,大家朋友一场,多年不见,再一碰面,重温旧情,肯定会受到热情的招待。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么多年,两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他也和别人一样,受到了不冷不热的待遇。

这位青年心里顿时就觉得无法承受,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昔日的朋友太不够意思了,所以坐了一会儿,便非常气愤地离开了,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与之来往了。但是后来他得知这位朋友的待客方针就是这样,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并不是特别针对他的,再仔细想想,自己与他虽说是朋友,但并没有特别深的交情,而且又这么多年不曾来往,人家那样招待也并没有什么不妥,自己之所以感觉受到了冷落,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没想到这位名声显赫的商人倒还是很看重朋友之情,随着不断的往来,两人的交情比以前还要好了。

对于自感性冷遇应该主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对于无意性冷遇,则要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在与人交往中,由于各种原因,常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某种情绪,顾此失彼,难免就会给他人造成冷落的感觉。

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迁怒对方,更不应该愤然地拂袖离去,而是以另外一种姿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一想,将心比心,如果自己是他该怎么办?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体谅。

例如:有一家请客,因为要接一位客人,于是主人便把邻居一位当司机的小伙子请来帮忙,告诉了他地址和去接什么人。小伙子按着地址把人接到并送了来,可是主人只顾热情地招待客人,却把司机给忘了。

司机当时心里也很生气,心想忙了半天,到头来连句谢谢的话也没有。不过转而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情况下,主人太忙了,疏忽自己也很正常,在所难免,不一定就是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心里的气顿时消了大半,悄悄地把车开回了家,吃了饭,在家休息。

当主人想起司机时,赶到家里一看,他已经吃过饭了。主人十分过意不去,一再解释说,是自己忙糊涂了,忘了这个事。司机见主人这样,自己倒觉得不好意思了,也开始解释说是自己胃口不好,而且也不习惯那么大的场合,再有那么多人他都不认识,在一起待着也别扭。司机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心理使主人大受感动,事后,主人专门请司机吃了一顿饭作为补偿。从此两家的关系不仅没有生疏,反而更加亲密了。

在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和求人办事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然也能明白其中的实质。

对于无意性冷遇要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所产生的效果,往往要比强烈的指责和迁怒好上几十倍,因为它不仅可以缓和彼此之间的尴尬和难堪,而且还可以引导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矫正过失,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故意性冷遇在实际生活当中也分很多种,要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说,当众给予他人冷遇,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这可能是思想意识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最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其必要的回击,这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其错误的正当做法。回击不一定非要吹胡子瞪眼,指着对方破口大骂,而是要理智地回击,这是最理想的方式,如讥讽性幽默就是比较好的一个选择。

但这种情况只局限于双方同处在一个平台上,大家平等,没有任何利益或是其他的瓜葛,也不存在谁请求谁帮助谁的关系。可一旦彼此的角色变一下,一个是请求者,一个是被请求者,就不会存在这样平等的相互回击了。请求与被请求说起来没有什么不平等,但实则是不平等的。请求者在下,被请求者在上,请求者的请求要仰仗着被请求者才能完成,所以,被请求者即使给他冷语,他也还得照单全收,如果他还想把事情办成的话。

有些时候的冷遇就是对方想激怒你,使你远离他,但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候,就要对冷落自己的行为持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并且要以笑脸相对,促使事情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到最后如愿以偿。这就是厚脸皮的态度,这种态度的目的就是要以冷对热,以有礼对无礼,以迫使对方逐渐地改变态度,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一位老太太看不上自己女儿找的男朋友,每次女儿把男朋友带回到家里,她都是一副带搭不理、不冷不热的态度,有时还冷嘲热讽、指桑骂槐地说几句难听的话。可是这个小伙子从来不计较这些,总是笑脸相对、彬彬有礼,阿姨阿姨叫得既勤又甜,而且还主动地承担一些家务活。终于,小伙子以诚心实意打动了老太太,老太太接纳了他。

放弃就无法办成事

要想避免失败,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你只能努力去争取成功。求人办事,不可能次次成功,失败了怎么办?这是很多人经常想的问题,它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想其他的办法,再努力去争取。

道理说得是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却的确存在着困难。有很多人害怕失败,所以,他们不去想失败,只想成功,想成功以后会怎样。想成功并不一定就真的能成功,这时候,他们往往感觉无法接受。这种赢得起输不起的人最大的障碍在于心理因素,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多磨炼一下,这样,可以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办事。

一次次地尝试,然后又一次次地失败,你在求人的时候碰没碰到过这种情况,是万念俱灰地放弃了,还是坚持着继续尝试、争取?

在屡遭失败之后,谁都完全有理由放弃,没有人会责怪你,可是有的人没有放弃,结果他成功了。如果他放弃了,在某一次失败以后,他放弃了再一次的尝试,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成功的人没有放弃,艰难不幸和挫折没有使他动摇,更没有让他沮丧、妥协,他依然坚持着、奋斗着,他根本没有想过要放弃,他不愿在失败以后放弃。

别怕失败,坚持着永不放弃,终究会收获成功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道理。求人办事也是如此,求人办事,既然是求人家,答应不答应的主动权是在对方手里,是你所左右不了的。

人家不答应,也就是说你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你失败了,这也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在这里碰了一处钉子,可以换一个方向,换一个角度,再去想其他的办法进行尝试,直到把它办成为止。要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可以成功的。如果总是想要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只想一次成功,当无法成功以后,就会害怕失败,想要放弃,那么到最后,肯定一件事也做不好。

办事不能心急

人在着急的时候,往往会变得脾气暴躁、气急败坏,言行等方面也显得粗鲁无理、固执己见,这时候的人是最难相处的,一个不小心,引燃他的导火索,可能就会将彼此炸个噼里啪啦,这种行为是有害而无益的。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一个人心急,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失去耐性的时候,往往也会失去理智,而无法客观地分析事情的实质。

急性子的人,不同于慢性子的人,他们最讨厌的就是什么事都推三阻四、拖泥带水,迟迟得不到解决。按他们自己的一贯作风,就是说到办到、雷厉风行,痛痛快快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别拖泥带水的。他们自己是这样,所以也经常同样要求别人,包括求人办事,如果迟迟得不到回音,就会着急上火,满嘴起大泡,让别人看了也觉得难受。

求人办事不同于求己,人家前因后果、方方面面总是要考虑考虑的,有时候还要故意地做些姿态,让你看看。这时候,你只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你不能老是去打听催问结果,这样,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而且会感觉是你对他们不信任,明明有心想要帮忙的事情,经你这么一搅和,希望倒没有了,这就叫得不偿失。反之,如果不打探,自己闷在心里干着急,不仅没有用,反而还苦了自己。这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调节,虽然说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一定会真的改变,但相信作用还是能够起到一点的。

进行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保持自己心情的舒畅,多回忆一些让人高兴的事情。总之是要让自己的思维从那件让人烦恼的事情当中解脱出来,不一味地钻在其中,总是不停地想啊想的。可以安慰自己说:想了也是白想,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弄得自己心烦气躁,何苦呢?这样不断地对自己说,或许能起到一个缓解的作用。

做个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静气是处世态度的一种境界、一种气度和一种修养,这样更有助于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求人办事要诚心诚意

美国一家汽车轮胎公司的总经理肯特先生有一次在一家酒馆里喝酒,在无意之中碰到了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当时已经喝得醉醺醺了,肯特先生在无意之中碰到了他,惹恼了他,年轻人借着酒劲耍起了酒疯,对肯特先生大打出手。幸亏经理及时阻止,肯特才得以脱身。

后来,从其他人的口中,肯特才了解到那天向他撒酒疯的年轻人就在附近一家工厂工作,他发明了一种能增加轮胎强度的方法,并且申请了专利,可是他找了好几家生产汽车轮胎的厂家,想让他们购买他的专利,但却都碰到了钉子:没有人相信他。怀才不遇的他为自己的处境感到很难过,心情压抑,所以经常到酒馆里喝酒,借酒浇愁。

肯特获悉这些情况以后,对年轻人那天在酒馆里打他的事情既往不咎,决定招聘他来自己的公司做事,因为他正缺少这样一个有创造力的助手。

一天早上,肯特早早地就来到了那位年轻人工作的工厂门口,等候年轻人的到来。可是年轻人遭到了太多的冷遇,早已心灰意冷,不愿对任何人说起自己的发明创造。所以,对于肯特向他提出的条件,他理都没理,就径直朝工厂里边走去了。

肯特没有放弃,他就那样一直守候在工厂大门口。中午休息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下班了,但惟独没有看见那个年轻人走出来,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做的是计件工作,上下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

这一天,天气很冷,风也很大,但肯特一直在工厂的大门口没有离开,因为他怕就在他离开的那一会儿工夫,青年下班走掉了。

就这样,忍饥挨饿,一直到晚上六点钟才等到那个年轻人。这一次,他见到肯特,没有像早上那样不搭不理,而是在听肯特讲完一些有关事宜以后,痛快地和他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在早上和晚上这仅仅几个小时的间隔内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他在中午吃午饭的时候,看见了等在门口的肯特。肯特一天不吃不喝,在寒风中等了差不多十个小时,这让他深深地受了感动,所以才会痛快地答应与肯特合作。

两个人达成合作意向以后,工作得很开心,年轻人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而肯特也推出了新的轮胎产品,投入市场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新产品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从而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求人为己办事,求人为己做事,这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为了自己得利,这其中真诚是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肯特就是以诚待人,所以才打动了年轻人的心,同意与他合作,如果他没有那份诚心诚意,没有在寒风里等待近十个小时,年轻人会和他合作吗?

保持耐心,始终不愠不火、恭敬有礼,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相信总有一天能攻破他的心理防线,从而使他为己所用。

办事不能一根筋

任何一个求人办事者,都应该具有这样一种本领:就是能够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促使事情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就应该进行及时的训练和锻炼。

万事开头难,只要把头开好,就能抓住一次机会而获得一定的成功,那么,它就会引起你的兴趣,勾起你心中的欲望,为了不断地获得而不断地寻找、制造和把握机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一切都会从难到易,做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那时候,到处都是机会,信手就可拈来。

但要想达到这样的结果,功夫还是要下在最初。最初的机会是不容易发现也不容易把握的,可一旦发现就必须要把握住,否则,以后就更难抓住和把握了。机会出现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怕苦、怕累、怕麻烦而袖手旁观,让机会悄悄地从身边溜走,而我们却经常是这样。即使是它有溜走的迹象,或是马上就要溜走了,也要想方设法把它留下来。

我们除了要知道把握住机会的重要性外,还有一点启示是必须要明白的,求人不能一根筋。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时地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该使自己努力去适应这种变化,根据形式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策略。

爱弥尔·左拉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其处女作《给妮侬的故事》在发表时,颇有一番波折。

左拉拿着自己的书稿,前后一共和三位出版商见了面,请求他们出版自己的作品,但都遭到了拒绝。在他准备向第四位出版商拉克鲁瓦推销自己时,心里面十分忐忑,他担心自己会再次被拒绝。

他在拉克鲁瓦的办公室外面久久地徘徊着,最后,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决定采取一种非常果敢的行为,这也是出于维护自尊的考虑。他推开拉克鲁瓦的办公室的门,朝着拉克鲁瓦很坦诚地说:“已经有三家出版商拒绝了我的这部书稿。”看着拉克鲁瓦很疑惑的表情,他又补充了一句说:“我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

拉克鲁瓦被眼前这个冒冒失失闯进自己办公室的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弄得有些发愣,他不知道怎么了,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说自己作品不好的人。

如果这样说,结果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的书被判处终生监禁,而不能出版。不过,拉克鲁瓦倒是为左拉的这种行为感到很震惊,他竟有勇气向别人,尤其是向他这样一个出版商承认自己曾经碰壁,可见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的。

正是左拉的这种勇气和魄力,引起了拉克鲁瓦极大的兴趣,他决定要看一看左拉的书稿写得到底有没有水平。最后的结果是他很痛快地就与左拉签下了出版合同,并就有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谈判。

拉克鲁瓦终日浸泡在作者各种不同的自吹自擂的言辞当中,心底自然是想听真正的实话,而且这种希望是强烈而又迫切的。左拉实事求是地向他说明真相,使他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实感,从而没有被当成一个疯子赶出门,而且还使自己的处女作获得了新的生命。

左拉在三次碰壁之后,及时地调整了自己寻找成功的途径,采用了示弊的方法,避免了再次碰壁的难堪和尴尬,使得《给妮侬的故事》得以顺利出版,这就是做事不一根筋所得到的成果。

求人办事遭遇拒绝怎么办

求人办事,在这个过程中,遭到他人的拒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时的拒绝并不代表永远的拒绝,也不意味着这件事就没有办成的希望和可能性了。最主要的是不要因为被拒绝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灰心、丧气、沮丧,这对事情的成功,只有害处而没有益处。

应该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仔细认真地分析对方为什么会拒绝自己,他拒绝自己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得出的结论,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事情就可能出现新的转机。

退一步讲,即使不能让对方立即改变态度,促使事情成功,也要让自己在对方心里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这样,可以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一定的基础。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大家彼此照应着,说不定以后有什么事还要请对方帮忙呢?

对于他人的拒绝,总是有其一定的理由,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拒绝略加以说明。

一般拒绝

对方的拒绝并不是事先就早已决定的,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是临时决定的。在他们能力范围许可内,有想帮助你的愿望,但由于彼此之间不是太熟悉,他们对你这个人还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你没有稳定良好的印象,所以顾虑重重,会陷入到想帮又不想帮的矛盾境地里,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瞬间可能就会做出不给予帮助的决定。

出现了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求人办事成功的希望还是很大的,因为对方的心理是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中,他们的决定随意性很大,容易决定也容易改变。

为了使对方由不帮助转变为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多地接近他们,不是虚伪,也不是做作,而是很自然地将真实的自己,当然最好是比较优秀的那一面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对你有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对你的信任感,消除疑虑。这样,彼此的关系随着交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方很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先前的决定。那么,你再找适当的机会旧事重提,则会水到渠成,事情也很容易就会获得成功。

执意拒绝

这种拒绝是对方在事前就早已决定,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比、分析、权衡利弊得失以后做出来的。对方可能在此之前对你做了比较深入、具体、详细的了解。对方之所以拒绝可能是因为帮助你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好处,没有必要帮,或觉得帮你忙不值得,或是由于你的个性、人品是他们所不欣赏的……总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对方却下定决心,坚决不帮你。

要想使这样的人改变态度,由拒绝变成不拒绝,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难度相当大,成功的几率小,而失败的几率大。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着去争取,用自己的真诚和坦率去感动对方,让他改变主意,不过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如果不想放弃的话,最好这边一切还照常进行,另一边则着手开始想其他的办法,因为这边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这样做两手准备是为了以防万一,不至于这边失利以后,连一条退路都没有。

隐蔽拒绝

这种拒绝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方不把真正拒绝你的原因说出来,而是寻找其他一些理由来搪塞你。对方不愿意说出真正的理由,其情况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想帮助你,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所以只好拿其他的理由来进行敷衍。

2.对方对你所提出的需要帮忙的事,办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又怕有贬低自己能力的嫌疑,会被轻看,所以也找其他的理由来搪塞。

3.对于你的事情,可能被求的当事人答应帮忙,可对方的家人反对,而他又奈何不了家人。出现这种内部矛盾,而且是因为你,既不方便告诉你,也不能告诉你,所以,对方也隐瞒了事实真相。

遇到这种隐蔽拒绝的情况,首先要大致分析清楚对方不把真实情况告诉你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或解释说服,或是等待适当的时机,再作打算,或是转移目标,去向其他人求助。

拒绝的方式、拒绝的原因都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总是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其具体属于哪种类型,并不是一眼就马上能见分晓,这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磨炼,等到具有较强的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的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等之后,才能够了解和掌握。所以,要在平日里不断地要求自己,形成这种能力以后,对任何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都是有极大帮助的,能更好地办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