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就是荷兰,即“The Netherlands”,音译就是尼德兰,我们平常所称的荷兰英文为Holland,只是尼德兰的别名而已。
与尼德兰同荷兰相关的是佛兰德斯。尼德兰、荷兰与佛兰德斯是三个有趣的概念,它们的名字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其中尼德兰的名字最古老,范围也最广大,它大致包括荷兰与佛兰德斯两部分,荷兰在北,佛兰德斯在南。这三部分在西方艺术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凡·艾克兄弟,他们是尼德兰艺术的代表,也是油画的发明者,大名鼎鼎的鲁本斯则被称为“佛兰德斯的鲁本斯”,伟大的凡·高则是荷兰画家。不过这几个概念并不是严格划分的,就像它们所据的地区经常重叠一样,艺术家们有时也既可属于这个,也可属于那个,就像凡·艾克兄弟,既是尼德兰艺术家,又可以说是佛兰德斯艺术家。
荷兰只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小国家,面积不过4万多平方千米,但在艺术史上却成就非凡。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史尤其是绘画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意大利,另一个就是尼德兰了。而且尼德兰艺术有着与意大利艺术迥然不同的特点,在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讲都是如此。
内容方面,尼德兰艺术有一个响亮的称号——现实主义。与主要以宗教、神话或者贵族王公为尊容为绘画题材的意大利艺术家不同,尼德兰艺术家们则将他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普通民众。
形式方面,与这个主题相关,尼德兰艺术家的作品既没有威尼斯画派那种堂皇的色彩,也没有米开朗琪罗与达·芬奇那种完美的构图与雷霆般的力度,但比起他们的作品来却别有一番特色,这特色可以用一个似乎与绘画无关的词来表达——亲切。这个词里融和了他们那些不浓不淡的色彩与简单明了的构图以及朴实自然的笔调。我这里打个比喻说吧,我们看威尼斯画派的作品有如欣赏一位雍容华贵的公爵夫人,看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有如仰望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元帅,而看尼德兰艺术家们的画则有如打量一位漂亮迷人的小家碧玉。
发明油画 尼德兰与佛兰德斯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第一项伟大成就是发明油画。
现在一般认为,油画是由凡·艾克兄弟发明的。
凡·艾克兄弟是佛兰德斯人,哥哥叫胡伯特·凡·艾克,弟弟叫扬·凡·艾克。关于哥哥我们现在知之甚少,最为确凿的证据是现存著名的《根特祭坛画》的外框上刻有如下文字:“举世无双的画家胡伯特·凡·艾克始作,其弟扬——仅次于他的艺术家——将此做最后完成。”
关于他弟弟扬·凡·艾克的事要清楚得多,因为他有好几幅作品现在还在呢,且上面签着他的大名。
扬·凡·艾克大约在1395年出生于当时属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叫比晓普里克马塞克的地方,当时属于大尼德兰的佛兰德斯地区,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绘画的先驱马萨乔要年长30岁,比透视法的创立者布鲁勒内莱斯基也要年长近10岁。
扬·凡·艾克早年的生平事迹很模糊,但从1422年起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1422年他到了尼德兰的海牙,担任当时的荷兰伯爵巴伐利亚的约翰的侍从和私人画师,为他装饰海牙的宫殿。为了完成这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扬·凡·艾克广招学徒来协助工作。他的名作之一《都灵-米兰祈祷书》细密画就出自这一时期。
1425年荷兰伯爵死后他又到了里尔,为那里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力普”服务,担任公爵的宫廷画家和内廷供奉。据说公爵很器重他,不但让他作画,还将他视为心腹,委托他执行一些重要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428年他与公爵的使团一起去了葡萄牙,替公爵谈判与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的婚事。到那里见到公主后,扬·凡·艾克立即为公主画了一张肖像,并派人昼夜兼程送到了公爵手上,据说公爵看了画像不禁一方面为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手法所迷,亦为公主非凡的美貌所迷,立即决定正式向公主求婚。
回国后不久,1431年左右,扬·凡·艾克与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女子结婚了,她当时还很年轻,也许就十四五岁吧。这时候扬·凡·艾克已经从里尔搬到了佛兰德斯的布鲁日,并在那里购买了一栋住宅。看得出扬·凡·艾克很爱自己年轻的妻子,为她画过许多肖像,画像上充满了脉脉温情。
在布鲁日,扬·凡·艾克接手了已经由胡伯特·凡·艾克开始了而未竟的画作,即《根特祭坛画》,大约于1432完成。这画现在还保存在根特的圣巴丰教堂。
由于这幅画一炮打响,为扬·凡·艾克赢得了空前的荣誉。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这年起他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上签名题词,题词一般是“尽心竭力”。扬·凡·艾克保存至今的这样的签名作品共有约10件,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扬·凡·艾克逝世于1441年,是突然去世的,死因不明,被葬于布鲁日的圣多纳图教堂。
《阿诺弗尼夫妇肖像》 扬·凡·艾克传世的作品都称得上是名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根特祭坛画》《阿诺弗尼夫妇肖像》《圣母和罗林大主教》等。我们在这里只欣赏他最有名的那一幅,即《阿诺弗尼夫妇肖像》。
《阿诺弗尼夫妇肖像》一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不是因为画面有多么华丽,相反,如图中可见,画面是相当简单的,就是描绘一男一女站在屋子中间的情形而已。其中最绝的也许是后面的镜子里,如果仔细地看看,会发现它清晰地映照出对面的影像,有窗子,有夫妇俩,还有一个就是画家本人。我们凭什么知道这是画家本人呢?凭着在镜子上方清晰地签着的一行字: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1434。译成汉语就是:扬·凡·艾克在此,1443年。
前面我们欣赏过许多画,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比起来,扬·凡·艾克称得上是卓有特色的一个。
第一个特色就是现实。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画所描绘的既非神话人物,如维纳斯阿波罗之类,亦非宗教题材,像耶稣受难之类,而是两个最普通的人,并且是两个有名有姓的人:阿诺弗尼夫妇。我们知道,以前提香也为凡人画过不少肖像,但他为之画像的基本上非富即贵,极少普通市民,扬·凡·艾克描绘的恰恰就是普通市民,是普通市民的现实生活。对于艺术这是一个崭新的、前途无量的方向。
第二个特点是扬·凡·艾克在这里不但描绘了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而且使这种描绘异常精致优美。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描绘得极为精细。如那条长毛巴儿狗,它身上的每根毛都被画家细致地一一勾勒出来了,以至于可以说它不是一幅狗儿的画,而是照片呢!还有那结构相当复杂的吊灯、夫妇俩身上衣服的每一条褶皱,都被极为细致地描绘了出来。如此细致的描绘是我们以前所从来没有见过的。
正因为扬·凡·艾克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又描绘得如此细致,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几乎可以从画的每一处以至于整体都感觉得到。当我们欣赏它时,仿佛看到了一种平常生活中都能看到的景象:一对夫妇,妻子已经怀了孕,她总是在轻轻地抚摸着腹中的胎儿,感受着小宝贝的每一个轻微的动作,做丈夫的则既高兴又有些担心,高兴的是要做父亲了,担心的是这孩子到底会怎么样,像不像自己。
有些书上介绍说这是两夫妇正在举行结婚典礼。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理由如下:
一、若是婚礼的话,怎么会在自己家里举行?要知道那时的婚礼只有一个地方可以举行,就是教堂,这画面不但不在教堂,旁边连个教士都没有哩!
二、明显地女方已经怀孕,他们怎么会挺着个大肚子去结婚呢?要知道这是在荷兰,不是意大利,是在人们深受各种道德戒律束缚的中世纪,不是现在,因此两个人等女方挺着大肚子再去结婚是不大可能的,即使有这样“丢脸”的婚礼也只会悄悄举行,哪会还在旁边找个画家来画上这并不光彩的一幕呢?这就可以说是绝不可能了!因此,有些书上将这幅画的名称说成是《阿诺弗尼夫妇结婚肖像》是没有道理的。
发明油画 扬·凡·艾克对于艺术最重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油画。
西方人的绘画极为丰富多彩,仅依据绘画材料的不同就可以分成好多种,例如水粉画、水彩画、钢笔画、铅笔画、粉笔画、蛋彩画、油画,等等。其中的蛋彩画就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一般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
蛋彩画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主要是由于它绘画时用石膏作底子,而石膏的吸水性很强,干得快,因此画画时难做精雕细刻的功夫,且掌握难、精通更难,因此,当油画诞生之后,它就渐渐消失了,现在已经少有人用。
替代蛋彩画而起的是油画。
由于蛋彩画有干得太快的缺点,对于讲究慢工出细活的西方画家们是一种致命的弱点,于是他们便想找到一种新方法,既有蛋彩画的优点,又能去掉它的缺点。做过这种努力的人很多,都没有成功。到了扬·凡·艾克这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绝妙好法,配方出了一种理想的调和剂,由它与颜料配合来作画,既有原来蛋彩画的优点,又能避免它的缺点,例如干得既不太快又不太慢,既有充足的时间让画家慢慢画来,又不至于要将画板搬到太阳底下晒才能干。
用他这个神秘的配方画出来的来就是油画了,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
尼德兰不但诞生了油画的发明者,以后还诞生了许多了不起的油画画家,我们下面要讲其中两个特别了不起的——博斯和勃鲁盖尔。
独特无比的博斯 博斯是一个极为独特的画家,在西方艺术史上也有着极为独特的地位。
博斯是尼德兰人,约1450年出生于现在属于荷兰的布拉班特斯海尔托亨博斯。他的家庭是一个绘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画家,父亲还是他的师傅。
关于博斯的生平事迹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家乡,早年可能接受过细密画训练,1486年左右成为一个以教规严格虔诚著称的圣母兄弟会成员,这个兄弟会极关心邪恶、死亡、魔鬼等,对人世间大体持一种悲观的看法。1490年左右,他为圣母兄弟会的一个礼拜堂画了祭坛画。
博斯死于1516年,只活了60多岁。
博斯现存的作品有约40幅,其中7幅有他的签名,严格说来这七幅才是他确凿无疑的真迹。由于其作品的独特性,还在世时博斯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时人称他为最有特色的画家,声名远播,作品售价不菲。
我们现在就来介绍两幅博斯存世的名作《干草车》和《人间乐园》。
《干草车》上尽显人世百态 以前我们见过的画,无论它出于何人之手,是何风格流派,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严肃的艺术作品,有一个正式的主题。但在博斯的《干草车》看到的却是一片光怪陆离,里面的人物一个个仿佛是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角色——其中大部分是小丑,看了会令我们不禁莞尔。
我们看到,画面的中心是一辆装满黄色干草的大马车,干草有几个人高。在干草车的上面和下面都有许多人。其情形十分有趣吧?你很难说它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形,或者描绘的是哪里,人间?天堂?抑或是地狱?都像,又都不像。
除此之外,画上还有另一个世界,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个世界位于画面最下。在这里有另外一群人,一群完全不同的人,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世界,看不到一丝争斗与贪婪,有的只是平安喜乐。在画面的最上,在蓝天里一朵巨大的白云里又有小小的一朵金色的云,在云中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耶稣,只见他摊开双手,既像在劝导世人,又像在无奈地耸耸肩。
这幅画给人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它有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一定在心中有着某些强烈的意愿与主张,而他只是想通过这幅作品来表达他的主张。他有一个什么样的主张呢?
原来,在当时的尼德兰有这样一句箴言:“世界是个干草堆,各尽所能来夺取。”博斯所要表达的正是这句箴言:画面上正是一个干草堆,许多人,从教皇到普通人直到魔鬼都想要夺取。他们以为夺取了这堆干草后就能幸福了,就能像那几个登到了干草车顶上的人一样。对于人间这样的贪婪连耶稣基督也无可奈何——他只能站在天上无奈何耸耸肩,叹叹气把头摇。
但我想作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这是通过最下面那一群没有参与干草抢夺的人表达出来的,通过这些并没有抢干草而仍然生活得怡然自得的人们,作者似乎在大声疾呼:
人啊!停止无谓的争夺吧!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生活得怡然自得。
极致丰富的想象力 《人间乐园》被认为是博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极致丰富的想象力。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人间乐园》时,很难相信这是一幅古人的作品,因为它太像一幅现代派的作品了,例如夏加尔或者达利的作品,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图像。
《人间乐园》共分左中右三联,分别表达了天堂、人间、地狱的情形。左边一联描绘的是天堂,在这里我们看到亚当与夏娃刚被神创造出来,还没有偷食禁果以致堕落,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伊甸园。在伊甸园里,到处一派祥和,草木葱茏,百兽有的在草地上自由嬉戏,有的在清澈的湖边安静地喝水。神站在亚当和夏娃之间,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您看,这是何等的乐园呀!
右联的地狱就不同了,这里的情形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不可思议。它不像我们在但丁《神曲》中所见的到处充满了可怕的惩罚与痛苦的地狱。只见一个男人躺在地上,右手手心里一把短剑穿掌心而过,一个既像蝙蝠又像蜥蜴模样的怪物趴在他身上,怪物背上还有一个东西,像极了咱们转播电视节目等用的碗状天线!这还是最能让我们看得明白的怪物,其他比这更怪的还多着呢!不能不令人感叹博斯那有如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中联的面积比左右联都要大得多,它们上下的长度一样,但中联的宽度足有左右联的两倍都不止,里面的人物更是多了10倍多。
它可以分成三层,最上层是一些极其古怪的建筑,中间一层像一片草地,草地中间有一个圆形池子,中间有许多人正在水中嬉戏,最下层距我们最近,看得也最清楚。这里的人体形比上面的要大得多,像在快乐地舞蹈,尽情地做着各种游戏,活脱脱一幅人世享乐图。
除一群群赤身裸体的男女外,这里还有大量水果,大部分叫不出名字,人们在玩它们、吃它们,就如同在玩弄人生一样。
博斯作品的特色实在比较鲜明,第一个特色应当是那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想象力,真是超级棒。
艺术家们大都是些想象力丰富的人,例如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耶稣基督和圣母上帝,但在画中表现他们简直是轻而易举,这不靠想象力靠什么呢?但即使在艺术家里头,迄今为止似乎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画家有博斯一般惊世骇俗的想象力。我们且看看吧!在《人间乐园》里,那些建筑、水果、动物,都是人世间从来没有过的,甚至也是常人无法想象出来的。我们知道,纯粹的想象不是难事,但要使想象出来的东西具有美感又是另一码事了,至于要将它们的美表达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即使艺术家能做到这一点的也不是很多,而博斯在这里头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一个,正是在表达这些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对象之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那了不起的表达能力。
在《人间乐园》这三联画中,博斯的构图可谓恰到好处,例如总图分成左中右三联,而每幅画又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重,使整个图左右上下之间层次分明,互相呼应,构成了美妙的统一。
还有,博斯作品的色彩也十分鲜明,尤其是《人间乐园》,其缤纷的色彩简直不亚于提香。总之,无论就构图或者色彩,《人间乐园》都是了不起的杰作。此外再加上博斯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使《人间乐园》成为西方艺术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如果讲到它对于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那就更大了,难怪西方许多现代派艺术家将博斯视作他们的鼻祖呢!后面,当我们欣赏现代西方艺术作品时,将会在许多作品里看到博斯的影子。
了不起的农民画家 现在我们来讲了不起的“农民画家”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生于1525年左右,比博斯要晚70多年,出生地可能是尼德兰的布雷达,还有人说他就出生在一个叫勃鲁盖尔的小村子,他的名字就是依这出生地由后人给起的。
他曾经跟一个叫P·库克的安特卫普人学绘画。库克据说是最早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介绍到尼德兰的人。勃鲁盖尔的妻子也是一位画家,专门画有点像中国工笔画的细密画。她可能将手艺传给了勃鲁盖尔,因此以后勃鲁盖尔的作品有时候也显得精雕细刻,颇有细密画之风。
到了1550年左右,库克去世了或者离开安特卫普去了布鲁塞尔,勃鲁盖尔则仍留在安特卫普,次年加入了这里的画家公会,成为职业画家。在这里他遇到了画家兼经营画店的科克,两人成了好朋友,科克很喜欢勃鲁盖尔的作品,正是经由他的宣传印行,勃鲁盖尔的作品才在他生前就有了一定的名气。
就在成为职业画家的第二年,勃鲁盖尔离开尼德兰取道法国去了意大利。他到过意大利从南到北许多地方,特别是到罗马后,他见到了许多大师们的杰作,但勃鲁盖尔并没有将这些大师杰作当成神圣的教条,亦步亦趋。他甚至很少临摹它们,而是站在一边仔细观摩,力图深刻地发现、理解、领会其优点。这使得他未来的作品没有像当时许多尼德兰画家一样成为意大利风格绘画的一部分,而是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也正是这种风格才令他不朽。
从意大利回到尼德兰的途中,他翻越了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这些壮丽的风景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将在他未来的作品里留下深深的印迹。我们知道,尼德兰或者现在的荷兰乃是世界上地势最低平的国家之一,其上没有什么山峦。但在勃鲁盖尔的作品里却能看到巍峨的群峰,这些都来自他在阿尔卑斯山的体验。
在意大利漫游了几年后,勃鲁盖尔回到安特卫普,开始为科克画版画,用来大规模地制版印行。
1563年,勃鲁盖尔娶了老师库克的女儿,不久便从安特卫普迁居到了尼德兰的最大城市布鲁塞尔。
在布鲁塞尔,勃鲁盖尔开始专事绘画,他的作品有两大特点:
一是他极少像以前的画家一样画达官贵人,也很少画宗教画,而是将普通市民与农民作为描绘的对象,他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了对这些普通人深深的爱与理解。也正因如此,他有了“农民勃鲁盖尔”的绰号,甚至有人说他就是农民出身。
第二个特点是他也用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严酷的政治现实,那就是西班牙对于尼德兰人民的压迫以及尼德兰人民不屈的反抗,他一方面用画笔留下了西班牙统治者的血腥证据,另一方面歌颂了为自由而斗争的人们。
勃鲁盖尔猝死于1569年,终年44岁。
了不起的风景画 西方艺术史上很少有勃鲁盖尔这样能够在其作品中深刻地表达农民的画家,而且,勃鲁盖尔在表达这些时不是作为一个教师爷或者怜悯者,将农民当作可怜的对象来描绘,而是把农民作为与贵族和艺术家自己一样平等的人来画,这是尤其可贵的。
我们在这里来欣赏勃鲁盖尔的两幅作品,一幅是《收割者》,另一幅是《雪中猎人》。
《收割者》是一幅木板油画,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是典型地反映了勃鲁盖尔农民情结的作品。
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农忙景象,一个平缓的小山坡是小麦田,麦子已经熟了,一派金黄,在金黄的麦子中间还可以看到许多辛苦劳作,以及辛苦劳作之后在稍事休息的人们,他们是最感人的一群。
画的更远处却是一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显得宁静而祥和。
在我们已经欣赏过的所有画作之中,这是第一幅描绘地道的农民生活的画,画中并没有多少精雕细刻的地方,人物甚至脸面都看不清楚,也没有中心人物。但在这里,正是用这种没有中心人物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优美的大自然与优美的农民们,二者水乳交融,相映成一幅美丽而壮观的风景画。
《雪中猎人》被认为是西方艺术史上描绘冬天最伟大的画作。它作于1565年,是勃鲁盖尔的代表作,它左右宽约1.6米,上下长约1.2米,现藏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
这是一幅典型的风景画,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一张人的面孔,有的只是忙碌的、正走在山坡上的猎人们,背朝我们,正踏雪而行。远处的山坡下是一个市镇,有一个冰封了的湖,蔚蓝色的冰面上有许多人在玩耍舞蹈。过了湖面乃是一座大山,悬崖壁立,高入云霄,山上白雪皑皑,山下缓坡上林木扶疏,旁有小路通向山外的世界。天空中有一只大鸟,展开阔大的双翅,从容翱翔。
所有这一切景象都显得宁静而优美,恍若世外桃源。
从艺术角度而言,这幅画最大的特色是色彩的简洁,我们看到,画面上无论人、狗、树、鸟、雪、冰面,都是同一种颜色画成,有点像一个色块甚至一个剪影。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它使得画面干净利落,并且能最好地表达冬天特有的景致。
我们知道,冬天不像万紫千红的春天,而是一个大自然色彩相对单调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画家们不大画冬天的缘故吧!画家们一般而论总喜欢使画面色彩绚丽多姿,但冬天难以让他们做到这点。然而勃鲁盖尔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正是利用了冬天景色的简洁,顺应自然,用一种简洁的色调来表达简洁。这样就使得他所描绘的冬天景象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别有一种简洁之美,又像一座纪念碑一样庄重得体。
这些特征,加上勃鲁盖尔作品中那特有的民族风格——这是一种地道的尼德兰民族风格——都使得《雪中猎人》成了一幅不朽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