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艺术通史
64908600000017

第17章 威尼斯的太阳

提香是著名的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号称威尼斯的太阳。

比王公还荣耀的一生 这颗威尼斯的太阳一生留下了不少谜,其中第一个就是他的生辰,其最大与最小的数字之间差距达13年,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这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它列了两个数字:1488或者1490。

提香的出生地倒是没有多么异议,皮耶韦-迪卡多尔,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国的一座小城。

提香在幼年时就展现了对绘画的爱好与天赋,据说9岁时就有一次把花瓣揉碎,挤出彩色的汁液来画画。虽然只是一些小孩的涂鸦,但他父亲惊喜地发现了儿子的天赋,不久便送他进了当时有名的镶嵌画大师S·祖卡托的画坊里当学徒。

提香在这位老师处待了3年后,转到了当时威尼斯画家贝利尼门下,才遇到了名师。

提香是一个很好的弟子,一丝不苟地学着其师的画艺,进步很快。除师傅外,画坊里还有一个人对他有重大的影响,就是只长他几岁的乔尔乔内,提香对这位师兄怀有一种崇拜之情,既由于他是师兄,也由于他的画艺,还由于他的风流倜傥。乔尔乔内虽然年轻,但他的画艺很早就已经超过其师,并有了自己华丽而优美的艺术风格。这个师兄经常在艺术上指导他,提香听他的话比听师傅的更甚。

但跟着师兄走并非样样都是好处,乔尔乔内是一个天才,很有些放荡不羁,难免经常触怒师傅,而提香成天跟在师兄后面亦步亦趋,师兄干过的坏事儿他哪桩都脱不了干系,终于令师傅龙颜大怒,将师兄弟一起赶出了师门。这大概是1507年的事。

离开师傅后,师兄弟合开了间画室。但他们的合作不久就出现了裂缝,原因就在于提香这时候的画技已经超过了师兄,而这是师兄所不能容忍的,提香只得远走他乡,到了帕多瓦,但不久又回到了威尼斯,因为乔尔乔内突然地死了。

回到威尼斯后,提香最先的工作之一就是完成师兄未完成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入睡的维纳斯》了,这幅画乔尔乔内已经完成了主体,提香则给它添上了背景。

1513年,已经成名的提香接过了这时已经年过八十的师傅贝利尼的棒子,担任了威尼斯共和国的国家画师,这意味着他已经是威尼斯的第一大画家了。

1523年左右的一天,提香把一个来自故乡的姑娘切奇利亚带回了家,两人从此生活在一起,但两人没有正式结婚,直到生下第二个儿子的那年,她患了重病,提香才在病榻前正式娶她为妻。1530年妻子去世后,提香终其一生没有再娶。

妻子去世这年,德意志的查理五世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提香蒙召前往参加盛典,作为当时还被视为匠人的画家,这样的邀请足以说明他已经取得了何等地位。他为皇帝和贵人们画像得到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财富,为了与自己的地位相衬,他在威尼斯买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巨宅,被称为“大宫殿”。

后来当查理五世与当时的教皇克雷芒七世举行第二次会面时,皇帝又邀请提香去为他画像,提香在这里至少为他画了两幅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一幅,即《牵猎狗的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很是喜欢,甚至封提香为骑士。

这时候的提香不但是欧洲最受敬仰的画家,还是社会的显贵,其地位就是一般的王公也比不上。据说当时几乎没有一个显贵人物不和提香往来,而且几乎都是他们主动前来拜访提香,提香则足不出户,只在自己的豪宅里接待他们。他的客人包括法国、波兰的国王,在教廷地位仅次于教皇的红衣大主教们,其他王公贵族、威尼斯共和国的元老、欧洲各国的政府显要,如此等等。这些人当中最热心的也许是法王亨利二世,据说他为了要提香替他画像,几次来到他的画室,好言好语地求他。

不过,对提香影响最大的贵人还是查理五世。

这位查理五世是西班牙殖民帝国极盛期的君主,他的领土最广时不但包括西班牙和它的庞大殖民地,还包括意大利南部、尼德兰(就是现在的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法国的勃艮第,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的所有领地,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单就领地的面积而言,几乎不亚于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

关于查理五世是如何尊崇提香的也有许多传说。

据说有一次,他请提香来宫廷看戏,皇帝先来了,但提香还没有来,查理五世便要大家耐心等待,当那些贵人们不高兴时,皇帝微笑着对大家说,“天下有很多王公,但提香只有一个。”

查理五世死后,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对提香同样尊崇,他还是王子时提香就为他绘制过画像。

至于教皇,他很早就听说了提香的大名,只是一直未与之直接交往,后来,随着提香名声日大,作为基督教世界至尊且自认为最伟大的艺术家都应当为之服务的教皇终于打破了沉默,直接命令提香前往他所在的博洛尼亚。教皇的命令自然不能有违,这次的结果就是《无冠的教皇保罗三世》,也是提香的名作之一,作品深刻地描绘了教皇的内心世界。

1545年,提香去了罗马,在那里受到热烈欢迎。他住在梵蒂冈著名的观景楼,教廷为他派遣的随从队伍与王侯一样多。提香在罗马第一次目睹了那些伟大的古代遗迹,还遇到了当时已经名闻天下的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但这些对他的艺术并无多大影响,因为这时候的提香已然成名,画风也稳定下来,没必要、也不会屈尊再去学习他人了。

他在罗马待了约一年,期间为教皇画了一些肖像,其中最著名者就是《保罗三世与其孙奥塔维奥和红衣主教法尔内塞》了,这幅画不但深刻地揭示了教皇阴暗的内心世界,还通过对他们神情举止入木三分的描绘而清晰地表达了这三个亲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可悲场面。也许正由于这种无情的表达就像檄文一样刺痛了教皇,他没有让提香最后完成这幅杰作。

1548年冬天,提香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到了奥格斯堡,在这里为查理五世画下了另一幅经典名作《查理五世在缪尔堡》,两年后他还在这里为查理五世的太子绘下了巨幅肖像《腓力二世》。

1550年,提香回到了威尼斯,这时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从此提香再也没有离开过四面水波环绕,风光如画的威尼斯。

这段时光一直持续了整整26年,在这26年里,提香住着豪宅,家财万贯,求他作画的、来拜望他的贵人名人络绎不绝,过着尊荣而舒适的生活。

提香死于1576年8月,这时又一场大瘟疫正在席卷威尼斯。

本来,威尼斯想要为他举行一次盛大无比的葬礼,但由于瘟疫横行,只得便宜行事,被草草埋葬在威尼斯无数教堂中的普通一座。

据说,没几天,他的儿子也染上瘟疫死了,他家的仆人也作鸟兽散。原来终日“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的提香府第顿时成了死屋一座。不久,知道里面财宝无数的威尼斯小偷们一窝蜂似的翻墙越户,将里面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抢而光。

色彩的超级大行家 如果说其他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是色彩的大行家,那么提香就是色彩的超级大行家了。

还有,比起前面的艺术家们,提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多产。原因有三:一是长寿,二是勤奋,三是提香还活着时,作品就很值钱了,死后更是如此,因此作品大都被妥善保护,散失很少。结果,到了现在,几百年之后,提香的作品仍然大量地存世。

如何来分析提香这既多且优的作品呢?我想分两个角度来讲,第一个是从时间的角度,即他漫长一生里早中晚期的作品之特点,二是从横向角度,即从他作品的题材特点去讲。

提香,包括整个威尼斯画派在内,总的特点是重视色彩,驾驭色彩的能力无与伦比,这一特色在提香这里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古往今来一切的大师,单就对色彩的掌握与运用而言,无有出于提香之右者。

不过,正因为专精于色彩,在其他方面就有所忽视甚至不足了。一般画油画的过程是先在画稿上打下素描的底子,再在上面填色彩,这样画出来的画才精确且富有立体感。提香就不同了,他绘画时是直接往画板上涂颜色的,这样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在色彩上趋于完美,然而由于没有素描的底子,在对对象描绘的精确上就会略逊一筹了,就如米开朗琪罗看完提香的画所言:

威尼斯人是色彩的行家。只有一点遗憾,不会素描,如果形象再画得准确些,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画家。

以上就是提香作品总的特点了,我们现在再来更具体地看看,先从纵向,即时间之维入手。

从时间来看,提香一生的作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与晚期 早期阶段大致从他在贝利尼那里拜师学艺起直至1520年左右他把后来成为妻子的姑娘带回家为止。

这个时期有一幅比较有名的作品《基督在抹大拉的玛利亚面前显形》。

这幅画作于约1512年,现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主要特点是每一处地方都精雕细刻,但也不乏情趣,只是从色彩到构图都明显地模仿乔尔乔内,还缺乏独创性。

早期之后的中期是提香最主要、最漫长的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作品我们等到最后去说。

从16世纪40年代或者50年代起,大致是他开始为教皇服务的时期,提香步入了艺术生涯的晚期。

对于提香,晚期并不意味着他已老了、不中用了,他仍有着极为旺盛的精力,每天都要作画,直至辞世那天。

这时候的作品特色也同以前相当不同。在早期,提香作画时是精雕细刻的,现在可不同了,他经常是凭感觉来作画,他将感觉表达在画面上,好像他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诗人。

具体做法是:他用画笔蘸满颜料,将它们用巨大的力量涂抹,正因为用力巨大,因此一笔一画也很粗大。这样就使得这些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若靠近仔细端详的话,它可能只是一些五颜六色的笔画,很难看出画的是什么,但若站得远点儿,同时把整个画幅都摄入眼内,就能看出它们的内容了,那时你会不由自主地为画所具有的惊人气魄所感动,觉得它们才是真正的完美之作。

这个时候的名作也为数不少,其中比较典型的一幅是《剥玛耳息阿斯之皮》。

这是一幅古希腊神话题材的作品,来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有一个艺人,名叫玛耳息阿斯,极善吹笛,笛声甚至能感动神。他视自己为最伟大的吹笛手,甚至比音乐之神阿波罗还要伟大。有一天,狂妄的他竟然向阿波罗提出了挑战,要和他比试一番,于是两人展开了激烈的竞赛。但人怎比得过神呢?玛耳息阿斯输了。于是,按照约定,阿波罗要剥玛耳息阿斯的皮作为自己胜利的果实。无奈之下,玛耳息阿斯被当场活活地剥了皮,而画描绘的正是这个场面。

画面呈现出相当可怕的情景。除了有些可怕外,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富丽的、泛金的褐色调。特别是玛耳息阿斯头部以下一片红色,阿波罗和米达斯的袍子、玛耳息阿斯被剥皮的两条腿和蝴蝶结也都是红色,这使红色成为整个画面的基色调。

至于这幅剥皮画的主题,就是两个字——痛苦。就像美国当代艺术史家斯维特莱纳·爱尔泼斯所言:

尽管主题可怕,提香的巨制《剥玛耳息阿斯之皮》仍美得使人难以忘怀,它之所以使人感兴趣,是因为它用辉煌的技巧来描绘这样一个主题——以艺术表达痛苦。

以上就是按年代特征来介绍提香的作品了,我们现在再根据题材特征来介绍一下提香的作品。

如果从题材角度去看,提香的画作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一是神话题材的作品,二是宗教题材的作品,三是肖像画,他们都是提香在中期完成的,也是提香一生的代表性作品,我们下面分别介绍三幅代表性的作品。

神话:《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 神话题材的作品在提香的画作中非常多,若讲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三类画中当也以此类画为最高,例如《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就被认为是提香作品中之最伟大者,也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奇迹之一”。

《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作于约1523年,是一幅相当大的布油彩画,长近1.8米,宽约2米,现在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罗马神话中的巴库斯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阿里阿德涅则是克里特岛上著名的米诺斯王的女儿。米诺斯王乃是宙斯的私生子,他曾建了一座迷宫关押他妻子与一头白公牛生的半牛半人的怪胎。这座迷宫里的道路极其复杂,人一进去就出不来。但这座迷宫后来被英雄忒修斯破解掉了:他走进迷宫,找到怪物,杀死它,又顺利地走了出来。他是凭什么做到这点的呢?就是因为阿里阿德涅爱上了英雄兼小白脸的忒修斯,给了他一根红线,让他循着红线走,这样他在迷宫里就不致迷失方向了。

却说忒修斯从迷宫出来后,阿里阿德涅跟心上人一起出逃。途中他们顺路来到了一个叫迪亚的小岛,忒修斯在梦中突然见到了酒神巴库斯。酒神声称阿里阿德涅跟他早就订了婚,他威胁忒修斯,如果不把阿里阿德涅留下来,就要降下灾难。忒修斯是一个敬畏神明的人,只得将悲哀的公主留在荒凉的孤岛上,自己乘船回去。就在这天夜里,酒神前来会见阿里阿德涅。这幅画就是描绘这个情景。

《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画面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最左的阿里阿德涅和她右边正朝她扑去的巴库斯。除这两个中心人物外,画上还有其他丰富的内容,人物就有9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车轮一般高的羊腿小仙童,这就是萨提儿,天天与酒神玩在一块的淘气小仙童。画上甚至还有动物,包括一条黑狗、一只羊和两头替巴库斯拉车的黑斑豹,它们后肢比前肢长,双眼威猛而灵活,显得异常矫健有力。

就艺术上而言,这幅画的第一个特点是动作幅度之剧烈。

在画里,几乎每个人物都处于剧烈的运动之中,例如那个被蛇缠住了的男人,有人说他是古希腊另一个有名的神话人物拉奥孔,他因为在特洛伊战争行将结束时向特洛伊人警告不要将木马拉进城来而触怒海神波塞冬被神降下两条巨蛇活活缠死的,我们前面欣赏过的群雕《拉奥孔》也描述了这样的情形。但在这里显然不可能是拉奥孔,他与酒神凑不到一块儿。这个人在画中的动作十分剧烈,像是一个马戏团中的驯兽师在驯蛇呢。那个可爱的小萨提儿也在动,漂亮的大脑袋转向我们,水灵灵的眼珠朝我们一瞥,可爱极了。

当然,动作最剧烈的乃是整幅画的中心人物巴库斯,他正从座驾上一跃而下,画所描绘的乃是他腾空而下的一刹那。他的双腿有力地张开,双手因为身体猛往前冲而自然地向后甩,背上的红布也一起后飘,仿佛因为前冲太快,快得激起了风,风把双手和披风都往后吹呢!与他对照的是阿里阿德涅,她的动作则不剧烈,像是突然发现了向她扑来的酒神,惊愕之下想跑开,却迈不开脚步,人就像是钉在了大地上那一瞬间的情景,她这种动中有静与巴库斯极度剧烈的动形成了强烈对比。

即使在画中的静止不动者,例如那两头豹子,它们是安静的,然而它们那灵活的眼睛闪动着生命的威力,它们的四肢沉静而紧张,然而恰恰通过它们那紧张而沉静的四肢,使人感到了运动的存在。

《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的第二个特点是色彩的绚丽丰富与强烈对比。

威尼斯画派的这个特点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这幅画上同样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这幅画中有两大色系:一是人物的色彩,二是景物的色彩,二者是以一条对角线为界的,对角线往下的一半是人物,而往上的一半是景物。在这下半部分里,众多人物纠错缠接,而且每一个都处于运动之中,有裸体者,有着衣者,还有快乐的舞蹈者,每个人肌肤的色调也有深有浅,有的呈橙红色,有的呈黄色,还有一个美少女则如象牙般乳白,这一串串不同色调、剧烈运动的肌肤组合在一起,对人的视觉器官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第三个显著特点是画面的不对称。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对称是产生美感的条件之一,自然界许多美的事物,其美的基础就是它们的对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了,我们人体是左右两侧对称的,这可以说是人体美的前提之一。若非如此,那么不但谈不上美,而且是丑了。例如,一个人少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长一只手短,或者少了一只眼睛,这样左右就不对称了,不用说是很难看的。我们在前面看到过的那些画大都具有这种对称之美,例如乔尔乔内的《暴风雨》,画面上两个人物一左一右,树也是左右分列,都给人一种对称与平衡之美感。但在这幅《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形,即一种强烈的不对称,我们看到,以左下角至右上角对角线为基点,画面分成明显不对称的两半,一半是人物,另一半是景物。即使在人群里也没有对称,人物的大小、肤色等都各不相同,且大都在剧烈地动作。

这时,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也许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画面中的景物与人物如此不对称,那么为什么不在画面上产生杂乱而不平衡的后果呢?答案就在这里:这是因为画家在这里运用了极为丰富的色彩,从而在画面的不对称与大量的色彩之中产生了巧妙的均衡。倘若您对这个答案感到奇怪的话,就请仔细欣赏一会画儿吧!

宗教:《圣母升天》 宗教题材的作品在提香绘画长廊中所占的长度与神话题材的作品不相上下,他的早期作品《基督在抹大拉的玛利亚面前显形》就是属于这一类,现在我们要来欣赏另一幅《圣母升天》。

《圣母升天》称得上是提香所有宗教题材作品中最有名的一幅,它作于1518年左右,在这幅作品里深刻地体现了提香艺术天才之最高表达——创造力。

《圣母升天》是幅瘦长的大画,上下长近7米,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左右宽则不到4米,是提香所有作品中最巨大者之一,现高悬于威尼斯的弗拉瑞教堂,是教堂里的祭坛画。

这幅画作之所以被称为不朽,其原因主要在于规模的宏大以及构图的新颖与美。

关于它的规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过的幅面最大的油画,这样的幅面本身就足以令人产生敬畏之感了,就像一个身高两米以上的巨人,不管他长得多丑,总能激起人的感叹,如果他还长得英俊神武的话,那就会被当成赫拉克勒斯第二了!

至于构图,《圣母升天》的整个画面好像在承受一股无法扼制的上升之力,正缓慢而坚定地往上升腾,升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种动态之美是《圣母升天》的第一大特征。还有,整个画面以红色、金色和黑色为主,特别是身着红装的圣母背后,一轮金色将她衬托出来,上帝也呈现在一轮金光之中,使画面显得异常辉煌。再加上下面那些狂喜的人们、小天使们热情欢呼的姿态——甚至这些欢呼的手臂都是十分结实有力的,它们高举而上,仿佛可以托举天地。

这一切聚合在一起令整个画面极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人物肖像 从某个角度而言提香主要是一个肖像画家,即使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主要也是以一位举世无双的肖像画家而闻名遐迩的,因此提香又被尊为“肖像画之王”。

提香之画肖像的杰出技法可以用一个词而括之:形神兼备。

这个特点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来说:一是形备,二是神备。

所谓形备,当然是指提香的肖像画惟妙惟肖了,这个特点只有他的同时代人才能了解,而我们则无缘于之了。不过,一则通过提香之画中那些恍若真人的肖像,二则通过时人对他的画技的推崇,我们可以间接而可靠地知道提香的肖像画一定是惟妙惟肖的。

至于神备,在这里主要是指提香画肖像时能够极为成功地抓住对象那些能够表达其心理特征的东西,并进而通过把这些画出来而成功地表达对象的心理,使其肖像画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了。

现在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就是教皇保罗三世的肖像,名为《教皇保罗三世和子孙们》。

在这幅画里,教皇有一张狐狸的尖脸,背有些驼,因此头不自然地往前支着,身体也好像缩成一团的样子。他披着一件极华贵的厚实斗篷,从斗篷里伸出一双手,那手骨瘦如柴,几乎看得出它像患了帕金森氏综合征似的在不由自主地发抖呢!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眼睛,它分明用狡猾而警惕的眼光瞅着咱们这些欣赏者呢!这些都将西方世界至尊的教皇的尊容刻画得入木三分。据说,当提香把这幅作品放在他在梵蒂冈居所的阳台上曝晒时,看见的人无不以为就是教皇陛下站在阳台上,纷纷向他顶礼致敬!

总而言之,对于提香的肖像画,正如一位苏联艺术史家所言:

提香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的同时代人,如实地记录了这些人物性格的各个不同的方面:自信、自豪、威严、怀疑、虚伪等。他努力揭示深刻的戏剧式冲突。同时,他的肖像画中的人物形象从来都是很完美的。提香善于以迥非寻常的艺术手法为每一幅肖像推敲出最恰当的处理方法,挑选出可以表现人物特征的面部表情、手势。……提香的肖像是如此的一目了然:几乎从油画的色彩结构的基础上一下子就可以把人物的心理状态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