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18

第18章 张佐周勇担重任

当一条条平坦宽畅的公路铺展在大地上,当一座座高大雄伟的桥梁屹立在江河上,当一幢幢金碧辉煌的大厦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你能不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自豪吗?可是,你是否理解这里面溶化了多少建设者的心血、可贵的创见,特别是建筑涉及到保护祖先留下的,散落在各处的珍贵文化遗产时,他们会遇到比建筑本身更大的困难。而我国著名公路专家张佐周,60多年前就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张佐周出生于1910年,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那时,中国公路交通刚刚起步。他一出校门,就参加建设连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沪杭公路和杭徽公路。不久,又参加了中国第一次穿越秦岭的西汉公路的建设。

建筑从陕西省内的西安到汉中的西汉公路,是当时我国抗日战争军事上的紧迫需要。由于西安至宝鸡原有大车道可利用,主要兴建的是宝鸡到汉中的一段,此段全程254公里,内234公里全在秦岭山脉之中,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1934年6月开始测量、设计。测量者要攀登狭窄、陡险的崎岖山路,穿越草叶锋利、马蜂叮刺的原始丛林;而且气候越来越炎热难忍,夜里饱受被蚊虫、跳蚤咬的煎熬。24岁的张佐周不久即被授以重任,负责从其中的留坝至汉中80公里的测量、设计和施工。

张佐周十分激动。他了解修筑的是一条关系国家存亡的军事命脉,更清楚公路界师长们对他的期待,深感肩头重担的分量。

留坝至汉中的这条线基本上沿着褒水前进。为了把80公里沿线的山水溪流、洞崖坡岭摸透,拿出一条科学、合理、省工省钱的最佳方案,他不辞劳苦,白天和测工们一起爬坡越岭,晚上在蜡烛下整理数据,翻看各种有关资料、书籍。

根据史料,他知道测量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栈道——褒斜道地段。古代刘邦、张良、萧何、韩信、曹操、陆游……一个个名垂青史的人物都经过这条古道,诸葛亮创制的木牛流马也曾在此道行走,道旁古迹重重。

他沿栈道徐徐前进,仔细观察山形水势。一天,眼看山道将尽,即出谷口,突然,千里栈道最险峻的地方——石门,横在张佐周和他的伙伴面前。

自此将近十里,都是令人心惊的陡然直立、如兵森列的山崖,被挤压的河水湍急似箭,发出阵阵闷雷般的吼声。早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为了栈道的畅通,人们就用6年时间在这里开凿出一条长达15米的穿山隧洞,称之为“石门”。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洞。由于山石奇险,千姿百态,历史上不少名人在此留下墨迹,凿成石刻传至今日,十分壮观。

张佐周深为中国古代交通的壮举所震撼。可与此同时他想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西汉公路从留坝开始的测量,一直沿着褒水西岸,与石门恰在同岸,并与古栈道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如开山修路,石门必遭毁坏,祖先留下的这些文化珍宝将荡然无存!

这时,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石门决不能碰!

然而,修筑公路也不得耽误啊!一连数日,他在石门前后徘徊,抚摸着布满四周的石刻;在公路建设中护卫国宝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反复查看地形,朝思暮想,终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中闪过:是不是可以在褒水上游改道,通过架桥,把公路由河西移到河东呢?

但接着他又考虑到,这样做,且不说褒水宽阔、山洪频繁,造桥谈何容易;重要的是,即使改道河东,修筑公路时开山放炮,也势必危及石门及附近的石刻。

“如何解决?……对了!”张佐周想到了好办法:改道后,在河东像古石门那样开凿山洞,供汽车通行。如此不仅石门、石刻和周围景色不会损坏,而且“新石门”与老石门隔河相对,还可以增加壮丽的景色哩!

当然,需要增加开支。但为了保护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这是完全必要的。

他兴奋地向总工程师孙发瑞和主持兴筑西汉公路的赵祖康汇报,他们都赞赏和同意,并把督建大桥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大桥采用中国工程师钱予格、郭增望设计的曲弦式钢桁架大桥方案。桥梁钢架由上海建造,运到山中。没有吊车,只好用人字架、人工绞车的办法吊装。施工场地狭小,抬头只见一线天,下面是急流深渊,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或留下隐患。张佐周和工人们一起,起吊时全神贯注,有时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打湿了脚下的山石。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这座长45.7米、宽6米,可并行两辆汽车的大桥建成了。全桥无墩,一孔跨过,上有曲线钢梁悬吊,无论造型和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1937年6月,西汉公路最后完工。张佐周的建议全被采纳:改道了的公路完全避开了石门古迹;在石头峰、翠云屏等石峰开凿了通车的连环三洞,总长66米,四倍于古石门。中国交通界元老叶恭绰题写了“新石门”三个大字,镂刻于石,与古石门遥相呼应。

张佐周竭力保留下来的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等融为一体,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它被无知的人兴修水利毁去大半,仅抢救出珍稀的“石门十三品”,于20世纪80年代初兴建了《石门十三品专题展览室》。

张佐周那时虽然年轻,却以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责任心、敢于创新的精神,不但为祖国建设出力,而且为国家、为人类保存了文化瑰宝,他是建设者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