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19

第19章 钱学森攻坚不畏难

1934年暑假,23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生钱学森,通过考试取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他痛感国家的贫弱、列强的欺凌和人民的苦难,决心不留恋在家人和亲友关怀下的安逸生活,远渡重洋去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走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钱学森进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他十分用功,学习成绩优异,比同班所有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同学都好,他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之后他曾讲过:“我跟美国的好朋友都不客气地说,虽然当时中国是个苦难的国家,跟你们美国不能比。但,我钱学森这个中国人,论单个,人比人,就要跟你们比赛!”

1936年,钱学森拿到硕士学位后,到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深造,成了美国著名航空学家冯·卡门教授领导的航空试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在卡门教授指导下撰写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

为了站到现代科学的最前沿,他经常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为使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深厚,他不但按学校要求选修了复变函数论和微分几何,还旁听了相对论、统计力学等物理理论课,为以后从事喷气技术理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很快得到老师的赞扬,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引人注目的出色人物。

在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钱学森学术上有了较快的成长和发展。

卡门教授的教学方法很民主,总是鼓励年轻学生,不论资历、年龄,在学术上都可平等讨论,相互切磋争论。他自己也常与学生争论,争得面红耳赤都不要紧,如果发现自己错了便坦率承认。有一次他和钱学森争论到深夜没有结果,两人不欢而散。第二天他主动敲开钱学森的房门说:“昨晚你是对的,我错了。”并表示歉意。这些都培养、锻炼了钱学森勇于创新,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如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钱学森宣读了自己的一篇研究论文。接下来讨论时,一位老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从会场的气氛看,人们显然对这位老学者十分尊重。然而钱学森认为,老学者的看法并不正确。他站起来,大胆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指出老学者论点的错误所在,使在场的人大为吃惊。钱学森的观点确实是对的,而这位老学者,乃是当时的一位力学权威。

在卡门教授影响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参加了被称为“火箭俱乐部”的火箭小组,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研究活动。这是由三个年轻人发起,得到卡门教授支持的五人航空实验室火箭小组,钱学森担任技术顾问。试验全在业余时间进行。

试验屡屡失败。

有一天,忽听试验室里“轰”的一声巨响,顿时整个大楼弥漫了有味的气体。

“出了什么事了?!”师生们纷纷议论开了。

“唉!还不是他们火箭小组搞的,这样的爆炸也不止一次了!”

“什么火箭俱乐部,简直是自杀俱乐部嘛!”

“这怎么行,不能让他们再这样胡搞下去,太危险了!”

许多人指责他们,致使校方要求停止这一试验活动。

真是万事开头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足够的勇气。

在卡门教授支持下,火箭小组的试验没有中止,他们把试验活动搬到与实验室建筑连接的无人使用的水泥平台。

科学需要冒险精神。试验继续进行着,仍发生过意外的爆炸,幸而小组成员安然无恙。为了寻求真理,获取成果,钱学森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

钱学森与好友马林纳对火箭发动机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对试验结果作了精心的分析研究,终于完成了火箭发动机喷管扩散角对推力影响的计算,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技术的发展。

1939年,钱学森取得了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留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与卡门教授成了亲密的同事。他们共同提出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即“亚音速气流中空气压缩性对翼型压强分布的修正公式”。

原来设计飞机过程中,必须计算其飞行时翼型承受的气动压力。这种计算是有个公式的。但原先的公式只能适应飞机飞行速度较低时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飞机飞得越来越快,当时已能达到亚音速或接近音速。那公式就不正确了,与实际的空气动力试验结果误差较大。为此,1939年,28岁的钱学森经过反复研究,在发表的论文中对原公式进行了修正。1941年卡门教授和钱学森一起正式提出这一新的公式。它第一次阐明在压缩的气流中,机翼在亚音速飞行时的压强和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在人类喷气推进技术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我们以亚音速飞行的飞机,其设计仍需用上这一公式。

同时,钱学森参加的火箭研究小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美国的火箭研制开了先河。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受美国军方委托,与马利纳一起开始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他们写出了《远程火箭的评论和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三种火箭导弹的研究设想,受到高度重视。在卡门教授指导下,他们完成了美国第一枚军用导弹的设计。大战结束前夕,钱学森又承担了探索用核能作为飞机能源的任务,从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拥有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就冲破重重阻力,坚决投向祖国怀抱参加建设,表现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他是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我国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火箭导弹之王”,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被授予“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等荣誉称号。他那高度的爱国热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格,始终是人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