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12

第12章 高国强革新洋装置

1990年2月,上海石化塑料部从意大利引进的第一套聚丙烯装置,经过基建、安装、试车,总算正式投料开车了。

那是套集合机械、电气、仪表于一个系统的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它真像个魔术师,各种化工原料在密闭的管道和槽罐里,自动地进行化学反应,变成粉状的聚丙烯;这种聚丙烯粉料又自动地被关进一个挤出机里,变成粒状的成品出来。

谁知装置投产不久,那挤出机就遇上了麻烦。管道里的聚丙烯粉料经常会结块,以致粉料送不进挤出机。这样挤出机就空载,或者使里面的切粒刀断裂,从而迫使它停车,有几次还造成装置全线停车。

车间技术人员为此想尽各种办法,都未曾解决。

这时,有个名叫高国强的青年工人,总是在挤出机旁徘徊不去。

唉!真叫人心痛呵!高国强想,开车两年,挤出机就为此断刀停车18次,单是更换切粒刀就花费了6.6万马克,更不用说停车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了。怎么办呢?

于是,高国强为此认真动起脑筋来,他要试着解决它。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挤出机旁兜来转去,一个念头突然间冒出来:工艺上无法消除粉料结块,是不是可以在设备上剔除“结块料”呢?对了!挤出机上方有个粉料与添加剂的混合器,如果在它的上面加一道过滤网,挡住“结块料”,并且及时清理,不就行了吗?

他的办法很有创意,也具备可行性,很快被采纳了。方案实施后,在细节上又作了些改进,效果很好,挤出机连续运转的周期就此大大提高了。

高国强,一个青年工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耐呢?

高国强是农家子弟,1987年高中毕业考进了上海石化技校。父亲拿着录取通知书对他说:“阿国,石化是国家支柱产业,上海石化在上海是数一数二的利税大户,你要好好干,有出息点。”高国强眼睛里闪着光,使劲地点头应道:“我一定好好干!”

当时,上海石化塑料部正在扩建两套引进的聚丙烯装置,高国强在技校就读的那个班,便是为其定向培训操作工的。技校老师说:像这样科技含量高的装置,在国外,操作工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同学们听了很惊讶,有人担心地说:“那我们怎么做得好?”老师说:“事在人为嘛!”高国强不声不响地下了决心:笨鸟要先飞,我要学好这门技术,非下苦功不可。

技校学习结束后,高国强被安排到聚丙烯车间的后工段,在基建期间继续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又多又难,同学们一天下来都叫累,晚上回宿舍大多数是打打扑克,看看小说。这些活动高国强也喜欢,但他把这些娱乐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弄懂应该弄懂的,记住必须记牢的。

装置基建就绪后,车间忙着单机试车。那台从德国进口的挤出造粒机,就在高国强所在的后工段,它既复杂又精密。这段日子里,仪表工检测仪表,高国强在旁边看;电工调校电器,他在旁边问;机修工检修设备,他在旁边学;中外技术人员研讨问题,他在旁边听。他把看到听到学到的统统记在了小本子上,连阀门开关的角度都没遗漏。晚上回宿舍,再分析、归纳,重新写在硬面抄上。

装置开车前,操作工先到岗位翻班。高国强上夜班时,白天还经常在装置现场。有人不理解来问他,他说:“外国技术人员不上夜班,他们白天在现场指导,我不来就学不到了。”

高国强钻研技术的苦功没有白费,他全面熟悉了挤出机的工艺和设备,在工作中开始崭露头角,这次解决“结块料”问题仅是个开始。

1991年3月,第二套聚丙烯装置也开始了系统设备试车。装置的生产工序是由前向后延伸的,试车却是倒着来,首先试后工段的风送系统。这系统用风力把聚丙烯成品料从管道中送到包装车间,装袋后就可以出厂了。新建的两套装置一模一样,高国强他们按照第一套装置上成熟的工艺,组织了第二套装置风送系统的试车。结果很意外,风送能力只达到设计值的一半。

意大利坦克尼蒙特公司的现场总代表捷克米尼,怎么也不相信明摆着的试车结果。他说:“你们搞错了,不可能!”他决定亲自指挥第二次试车。

第二天一早,捷克米尼就到生产现场,亲自巡检设备、电气,一一确认试车准备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足足忙了一个上午。午饭后,“ALL OK”,正式试车。结果是与第一次完全相同。捷克米尼想不通了,他参加过好几个国家的聚丙烯装置的建设,很有经验,也很自信。这次试车首战失利,不光是脸上挂不住,整套装置的试车也已排下倒计时的网络计划,这如何是好?

第三天,高国强来找捷克米尼,建议修改试车的工艺参数。原来在第一次试车失败后,他就在反复思索,他坚信操作没有失误,认定问题出在设备上。两天里他在两套装置的现场反复查看设备,互相对照,最后发现第二套装置的送料管道的口径小了。他对捷克米尼说:“管道细了。风力照旧,风送能力当然减弱。只要提高鼓风压力,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次试车,一举成功。在场的中方领导和外方专家都很高兴。捷克米尼走到高国强面前,一手拍着他肩膀,一手翘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国话大声说:“了不起!”

高国强在聚丙烯装置上进行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革新,其中的技术含量,也随着他本人学历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不断提升。

1998年1号聚丙烯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年设计生产能力从7万吨提高到10万吨。改造实施后,挤出机的产量偏低,阻碍了改造成果的充分发挥。高国强带领攻关组,通过优选装置聚合工序所用的催化剂的品种,提高聚丙烯粉料的粒径分布,从而提高挤出机的造粒速度,解决了影响产量的“瓶颈”。

1999年2号聚丙烯装置进行增量改造。高国强主动向负责挤出机改造的德国WP公司专家提出建议,希望改进添加剂系统的控制程序设定,他提供了比原方案更合理的程序设定。他的方案被外方专家所采纳,并被他们用到其他国家的同类挤出机上。

高国强现在是车间的工段长。由于他对引地装置作了一系列的革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建设工业新高地争先创优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熟悉高国强的人都称赞高国强,说他是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改进和发展新技术。他在技术问题上是向先进水平挑战,在本质上是在向自我能力挑战,使人生向更高的境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