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13

第13章 蔡友铭创立花卉培育新体系

1987年初,荷兰花卉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在参观者中,有位名叫蔡友铭的青年,在各类花卉前恋恋不去,观看得格外认真、仔细。

蔡友铭是农家子弟,本来就喜爱种花护花这一行。在上海市农业学校读书时,曾组织过一个花卉兴趣小组。两年前,他从一个学生党员、“优秀毕业生”,成为上海市林业站的花卉技术员。他工作勤奋努力,逐步成为林业站花卉专业的技术骨干。这时,他被博览会中那五彩缤纷的花卉世界深深地吸引,也被这些花卉优良的质地、众多的品种所折服。他内心不由地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和愿望:一定要在花卉业上有所作为;一定要学习国外先进的花卉种植技术,改变国内落后的花卉生产状况。

1989年初,23岁的蔡友铭通过国家农业部考试,得到了去日本东京都农协考察学习的机会。他抱定“多看,多学,多交流”的宗旨,顾不得出去游玩,而是一整天一整天地在农场、在资料室里学习。年底进修结束,蔡友铭婉言谢绝了日本专家的盛情挽留,学成归国。1992年初,蔡友铭担任新组建的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场长,又受组织派遣,远赴花卉出口大国荷兰考察进修。他以更大的责任心、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刻苦的学习中去。

通过出国考察,蔡友铭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在花卉生产上与国外的差距所在,更激发了他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致力于改变我国花卉生产落后面貌的决心与信心。

提起香石竹,可能有许多外行人不熟悉,可它的又一名字康乃馨,在上海却是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康乃馨是上海市场上消费量最大的花卉,但基本上依赖进口。于是,蔡友铭开始潜心钻研康乃馨的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

蔡友铭总是起早摸黑蹲在苗圃里观察花亩生长。他知道传统的育苗,是由花农从田间采穗后进行自繁自育。其种苗病虫害严重,生长发育慢,容易形成“小、老”苗,素质很差。经过摸索研究,蔡友铭针对传统育种存在的问题,创建了母本圃、采穗圃和扦插圃这“三圃”育苗体系:

他迎合市场需求,根据气候和立地条件的不同,筛选出适宜品种。在母本圃和采穗圃,育苗选用泥炭配置营养基质,并经蒸汽严格消毒;浇水采用滴灌,不仅节约了用水,而且避免了过去浇水喷洒不均造成积水而诱发的病害;温光管理采用智能化温室自动调节,整个生产区环境严格与外界隔离,注意消毒和病虫害控制。在扦插圃,他除了采用科学的基质,配备良好的遮荫、喷雾等设施,加强日常管理外,还注意每次扦插前都对基质进行蒸汽严格消毒;所有插穗都经低温处理等。

这样,他们生产出的种苗不仅粗壮,而且病虫害少、生理活性强,使康乃馨种苗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同时,蔡友铭又先后从国外引进100多个康乃馨品种,选育出了30多个冬季和夏季型品种,实现了周年均衡供花。他还下海南、上东北、赴青海,在不同纬度的地区进行试验,掌握了利用适度高海拔生态条件繁育优质种苗的技术,使康乃馨种苗覆盖全国90%以上的地区。他的“香石竹优质种苗繁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花卉种球的繁育,一直是花卉界的一道难题。科技人员为利用温差,往往在高纬度地区进行种球繁育。但由于高纬度地区的生育期不长,种球后熟期短,养分不能充分转移,培育出的种球质量差。为在我国实际条件下探索科学的种球繁育方法,蔡友铭从植物高纬度生长分布类型相似的原理引出思路,带领技术员进行大量对比试验。

1994年蔡友铭在皖南山区建立试验基地。山区不通汽车,他背着行李和试验器具,在崎岖山路上长途跋涉10多个小时才到达。有一次刚爬到半山坡,突然下起阵雨,山路又陡又滑,他摔了一跤,人顺着山坡直往下坠,如不是抓住树枝,他就跌进万丈深渊了。山区不仅蚊虫叮咬难熬,而且食物匮乏。蔡友铭凭着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通过多年实践,终于一改过去的传统做法,创建了低纬度高海拔种球繁育体系。

他证明了高海拔(800~1 200米)的立地条件,有较寒冷的环境和一定的温差,有利于种球的营养积累和生长发育;同时,处于低纬度,种球叶枯较迟,延长了生育周期,增加了干物质的积累,使种球长得饱满充实。经专家鉴定,这一创新体系繁育的唐菖蒲、百合等花卉的种球质量,接近了进口种球的水平,改变了原先依赖进口的局面。

蔡友铭还独创“宿根冷藏技术”解决了满天星花卉安全越夏难题;采取变温、摘心、加温加光等技术,综合运用光、温、肥调节技术,使香石竹、唐菖蒲、满天星、郁金香等多种花卉,能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花期栽培,实现优质高产。

1994年,28岁的蔡友铭担任了上海市林业站站长职务。根据花卉生产特点,他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据,产前种苗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协助销售”的花卉经营策略。并大胆实施“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把培育的花卉种苗卖给农户,指导农户栽培,再向他们收购成品花卉销售到市场上。

蔡友铭提出的“两头(种苗繁育和市场销售)在内,一头(生产基地)在外”的生产经营方式,使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与800多万农户建立了相当稳定的业务关系,形成规模经营的格局;而且,使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户由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蔡友铭还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为上海林业花卉的大发展蓄备后劲。他将一批25岁左右、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青年人提到分场领导岗位,或担任科研课题的第一主持人,并且选派青年科技骨干出国进修深造。同时,十分重视培育既懂技术又会营销的青年人才,改变了林业站过去“钻技术业务人员多,搞营销管理人员少”的不平衡状况。

在蔡友铭的领导下,从1994年至2000年,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的资产增长了15倍,生产规模扩大了15倍,技术人员增加了10倍。

在为花卉事业呕心沥血创业的过程中,蔡友铭先后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绿化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光荣称号。他说:“花卉业是上海发展都市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引来春色满人间,我将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