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之道
63806400000011

第11章 朱美芳发明“蒙泰丝”

1991年7月的一天,天气出奇的炎热。在中国纺织大学(现改名为东华大学)里,有位青年女学者正在实验室隆隆的机器旁工作。只见她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蹲下细查,汗水和油污湿透了工作服。她聚精会神,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快速动转的机器,双手不停地摆弄着什么……夜色降临时分,她忽然冲出实验室,直奔指导教师办公室。

“成功啦!成功啦!”她兴奋地喊。原来,世界上“第一根”超细旦聚丙烯长丝诞生了!它就是如今以“蒙泰丝”为品牌的,能织成高档运动衣、休闲服、针织内衣的化纤原料。

这位女学者名叫朱美芳,26岁。高中毕业后以高分考入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化学纤维专业,1989年留校工作。童年时代的她,由于家庭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生活十分艰难,总是向往着穿一件化学纤维做的新衣。没想到20年后,这种服用性能极好的超细旦聚丙烯纤维,会从自己手中产生。

那么,什么是超细旦聚丙烯纤维呢?

聚丙烯纤维又名丙纶,是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所谓“旦”,乃是表达纤维粗细的单位。9000米长的单根纤维重1克,这根纤维的细度为1“旦”。单根纤维的细度越小,织成的服装就越柔软,穿着就越舒服,而纺制的难度也就越大。以后,单根纤维的细度,一般又以“dtex”来表示。1 dtex指1万米重1克的单根纤维细度。朱美芳创制的超细旦聚丙烯纤维,单丝细度小于0.6dtex,这是当时世界各国都未能达到的。

自1957年聚丙烯纤维延生以来,它一向被认为只能用作编织袋、绳索、地毯等中粗档产品,根本不可能与衣用搭界。这是由于聚丙烯具有高粘度、高结晶等性能,只能纺成中粗旦纤维(细度大于2 dtex)。它硬、不吸湿、不能用高温熨烫,且有蜡质感。

经过探索研究,人们发现它的单丝细度小于2 dtex时,其服用性能会产生质的飞跃;特别是细度小于1 dtex时,服用性能非常好。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国外许多厂商和研究机构都在尝试将聚丙烯纤维单丝细旦化。比较成功的是采用熔喷法等特殊的成型方法,制得单丝细度小于0.6dtex的聚丙烯短纤维。然而这些方法生产过程复杂,且不能生产高难度的聚丙烯长丝。

在纤维成形技术中,能耗最小、环境污染最少、最易推广应用的是熔融纺丝方法。怎样用这种方法生产超细旦聚丙烯长丝,成了困扰世界纤维专家学者的难题。

朱美芳1989年1月一留校,即接到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丙纶单丝细旦丝成型研究”。研究目标是:以2年时间,用熔融纺丝方法纺成细度小于0.9dtex的细旦聚丙烯长丝。

这一目标谈何容易!它时间紧,任务重。我国“七五”攻关的目标为细度小于1.2dtex,但验收时难以突破1.5dtex。国外进行了多年研究,也未能突然1.2dtex难关。

当然,中国人口众多,须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穿衣问题;中国不仅要成为化纤大国,还要成为化纤强国。解决上述难题,中国纺织大学作为世界最大的以纺织为特色的大学,义不容辞。

在导师陈彦模教授的指导下,朱美芳和其他博士、硕士一起,知难而上。他们以理论为指导,通过反复试验,从聚丙烯的高分子结构特点,和在化学反应下其结构性能的变化规律入手进行研究。

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无数次试验、分析,都失败了。

是什么原因呢?朱美芳他们发现,传统的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对应关系理论在这里碰了壁,行不通。是实验出了误差,实验方法有问题,还是有关传统理论不适用于这一特殊体系?

朱美芳迷惑了,导师陈彦模教授失眠了,研究工作陷入了困境。

逆境中长大的朱美芳除了有钻劲,能吃苦外,更有一股不服输的闯劲。在静静地思考了2天后,她又投入到没日没夜的实验中去。她干脆“逆向思维”,采用与传统理论相悖的配方设计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

一次、两次,一天、两天……2个月过去了,实验还是没有明显进展。

不过,灵感总是光顾勤奋刻苦的人,它往往在长时间的探索下偶然得之。就在他们再一次陷入绝望中时,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实验工作出现了转机。传统的有关理论,与纤维成形新理论的巧妙结合撞出了火花,朱美芳又一次采用新的方法,终于在实验室里成功纺制出了细度小于0.6dtex的细旦聚丙烯长丝。

这使我国攻克了聚丙烯纤维在衣着应用上的世界技术难题,并为目前中国在聚丙烯纤维细旦化、有色化、高速化、功能化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的国际领先成果奠定了基础。

从此,朱美芳他们在聚丙烯细旦纤维方面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他们紧接着承担了原纺织总会下达的科技开发项目“有色丙纶细旦丝及其产品开发研究”,开发成功了细度小于1的有色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使我国在聚丙烯纤维细旦化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

1998年起,他们又用熔融纺丝法首次成功纺制出可染细旦聚丙烯长丝。在保证纤维细旦化的前提下赋予纤维可梁特性,使这种新型纤维和服装不但具有一般细旦聚丙烯纤维所具有的“优良的疏水导湿性、舒适性、卫生性和仿真的外观”,还可根据消费者需要染成五彩缤纷的颜色。该成果首次实现了聚丙烯长丝的细旦化和可梁化的有机统一,解决了又一公认的世界难题——聚丙烯的染色问题,其经济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由于朱美芳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她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并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桑麻”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被授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01年1月被上海市科委聘为上海市“十五”重点科技领域发展技术预见专家。

“趁着年轻,多想一点,多干一点,多创一点。”朱美芳这么说,也这么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