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华为基因: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
63250500000010

第10章 创新不能没有驱动力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土木建筑工匠,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相传他发明了云梯、战舟、磨、碾子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古代工匠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物品的质量和美观度。据说有一次,鲁班和其他一些工匠奉命建造一座规模巨大的宫殿,然而当宫殿建造到一半时木料却不够用了,眼看着交工日期渐渐临近,工匠们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去山上采集木料,然而用斧头伐木速度很慢,这让鲁班十分发愁。于是,他就想迫切地寻找可以替代斧头的工具。一天,鲁班去山上采集木料时摔倒了,他的手被身边的一棵小草划伤,才发现这种草的叶子边缘长着又尖又细的齿。鲁班忽然意识到,如果用锯齿形状的金属伐木,效率可能会提高,于是鲁班发明了锯,提高了伐木效率,宫殿的建造任务提前完成。

如果没有按时交工这个客观条件的制约,鲁班就不会急于上山寻找木料,很可能就错失了发明锯的机会,归根结底是工作压力驱动了鲁班进行创新。纵观华为的发展也是如此,华为初创的早期采用的是代理商的生存模式,后来逐渐由代理模式转变为直销模式,这个转变并非是华为自发想出来的,而是被现实问题“逼”出来的。

在20世纪80年代,华为刚成立之际,国内的电信设备市场几乎都被国外大型企业瓜分殆尽,势单力薄的华为无法与之竞争,只好从代理进口模拟交换机做起,在世界知名企业的碾压中寻求生存空间。然而好景不长,华为代理的香港公司看到市场局面已经打开,收回了华为的代理权。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口,华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另外寻找新的代理,还是再探出一条新路活下去?二者相比,前者更容易一些,然而华为却选择了后者,用代理销售获得的微薄利润投资到了程控交换机的自主开发项目上,终于为华为找到了新的出路。由于缺乏研发资金,华为不惜高息融资,甚至动用创业者的个人积蓄,经过3年的艰苦研发,终于诞生了华为独创的程控交换机,让华为走出生存的困境,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始就能印证“适者生存”的真理,所谓“适者”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能够进行创新的,不过,创新需要有正确的驱动力。纵观人类历史,不少创始者因为一个创新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到最后都成为失败者。他们的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创新找错了驱动力,走进了误区。

华为一向鼓励创新反而盲目创新,这是为了选择正确的驱动力。在《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盲目创新。”那么,如何避免盲目创新?在华为看来,只有选择了正确的驱动力,才能让创新内容符合华为的企业战略。

第一个驱动力,满足客户需求。

华为是技术型企业,始终以技术创新为中心,为企业的未来发展铺垫框架。任正非说:“现在我们是两个轮子在创新,一个是科学家的创新,他们关注技术,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但是他们不能左右应用。技术是否要投入使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我们要靠另一个轮子Marketing(市场营销)。”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华为的创新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需求如何满足,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高精尖的技术去改变甚至颠覆产品的概念,另外还需要合理的营销手段帮助产品快速打进市场。

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型企业需要把客户的需求当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要从市场、产品、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着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带给客户良好的使用体验。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并转化客户需求呢?这需要企业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定位。

华为虽然重视产品的技术含量,然而华为始终将客户作为中心,技术只是为了服务客户而已,华为不会做盲目的创新给客户带来反人类的体验。当然,作为一个依靠技术起家的企业,将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业务变革和管理变革,有的企业不愿意经历这个阵痛的过程,结果遗留了很多历史问题,不利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战略,还容易埋下隐患。

第二个驱动力,以科学的视角创新。

现代营销学有一个观点是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也就是说客户的需求有表象的也有深层次的,表象需求是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沟通来获取,而深层需求是要通过高科技的产品为客户创造需求。作为企业,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去研发产品,这会越来越陷于被动,企业必须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先验性地开发一些新产品,让客户眼前一亮,主动刺激客户的需求。

华为倡导从工程师创新走向科学家与工程师一同创新,也就是将实验室精神和产品设计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科学的视角要求企业面向未来,用更高的技术占领战略的制高点,因此华为不断加大在芯片和平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培养大批人才进行理论突破,以此来奠定崭新的创新方向。

第三个驱动力,长期保持着开放性。

创新不是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接近人类需求的手段,创新思维带来的开放性才是最重要的,华为坚信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只要保持技术领先是不够的,还要将这个领先限定在半步之内,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开放性,开放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打开思路。

如果将创新看成一次马拉松长跑,华为领先对手半步,就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接近成功的机会,可如果领先十几步,华为就无法了解对手的动态,也会陷入意想不到的困境当中。做产品必须要开放,不开放只能会被市场淘汰,而中国的黄色大陆文明落后于西方的蓝色海洋文明,正是由于小农思想的自给自足和保守封闭造成的,仅仅掌握了高科技却未能打开思路,这种创新是无法为产品增加附加值的,未来必定会走向失败。只有将开放当成创新的驱动力,才能促使产品的核心价值提升。

第四个驱动力,继承原有创新。

原有创新内容如何保持呢?只有不断在其基础上创新才能延长它的生命周期。华为掌握了多项专利技术,就是为了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对旧有创新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在任何领域,创新和研究都是存在着边界的,一旦跨界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只要保证旧有创新的存在,就能为二次创新找到科学的标尺,这也是华为多次强调聚焦主航道的意义所在。

换个角度看,“无边界”的创新会造成企业的战略偏移,所以旧有创新能够规范和约束二次创新,帮助企业最终实现宏远的战略目标。

第五个驱动力,确保企业的核心价值。

企业要勇于打破自身的优势去构建新的优势,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速度,才能不被变化的市场淘汰,这对企业而言是事关生死的大事。曾经如日中天的摩托罗拉发明了蜂窝通信,却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曾经业绩辉煌的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如今却已经退出市场,这些昔日的巨头虽然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不重视企业自身的价值,没有预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换个角度看,企业要进行可延续性的创新,确保企业的核心价值不变,这样才能生产出符合社会价值的产品。一些企业盲目崇尚颠覆性创新,结果迷失了创新方向,最终错失了发展良机。

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一种兼具风险和回报的探索行为,只要敢于创新就要敢于接受失败,任何科研力量都不能保障创新的成功率,任何逻辑思维也不能预估创新的最终结果。对华为来说,创新追求的是投资有效性,如果有一天研发上报的科研项目全都成功了,这并不能证明华为的科研探索卓有成效,而是因为惧怕风险造成了保守和落后,因为“都成功”与创新自身的规律相互背离。

未来的市场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更新换代需要创新思维作为驱动力,才能及时更新企业的产品观、服务观和市场观,正确的驱动力能够帮助企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错误的驱动力只能让企业拐进弯道。创新是一种外界难以压制的能量,会让企业不由自主地被推到风口浪尖,华为将内驱力视为创新的根基,才避免了在技术探索的进程中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