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1],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2],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3],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4]。期年之后[5],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6],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7],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8],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9],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10],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注释:
[1]卫鞅:即公孙鞅,卫国人。劝秦孝公变法,秦一跃而为强国。[2]至行:大行。[3]讳:避开。强大:指强宗大族。[4]法及太子,黥(qínɡ)劓(yì)其傅:当时太子犯法而不能施刑,就对太子的老师分别施以黥刑、劓刑。太子名驷,即后来的秦惠王。黥,即墨刑,在犯人面额刺字涂墨的刑罚。劓,割犯人鼻子的刑罚。[5]期(jī)年:一周年。[6]刻深:严酷,苛刻。寡恩:少仁爱。[7]且:将。[8]莅政:继位执政。有顷:不久。[9]仇雠:仇敌。[10]商君归还:指商君想回魏国,而秦人不让,商君只好返回。
【译文】
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强宗大族;奖赏,不偏私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对太子的老师处以黥劓之刑。一周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刻薄少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惠王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
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秦国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商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商君想返回魏国而不成,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同情商君。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1],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2],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3],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4],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5],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6]。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7]?古者使车毂击[8],驰言(语)相结[9],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餝[10],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11],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12],兵甲愈起;辩言伟服[13],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14],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15],制海内,子元元[16],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17],负书担橐,形容枯槁[18],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19],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20]。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21],白璧百双,黄金万溢[22],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23]。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24],山东之国从风而服[25],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26],伏轼撙衔[27],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28]。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29]。”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30]!”
注释:
[1]苏秦:东周洛阳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组织“合纵”抗秦。后因为燕昭王行反间之计,破坏齐、赵交好,被齐闵王车裂而死。南北为纵,东西为横。六国从南到北纵向联合抗秦,称作合纵。连横,指秦国联合六国中的某国或数国攻打其他的国家。连横与合纵,是对立的政治外交斗争策略。[2]奋击:指奋击之士,即能奋勇作战的士兵。[3]骑:骑兵。[4]文章:指礼乐法度。[5]使民:役使百姓,指使百姓出战。[6]任:用,凭。伯:同“霸”,称霸。[7]恶:何,哪里。[8]使车毂击:使者的车毂相互撞击。形容使者来往频繁而急切。[9]驰言(语)相结:宣称相互结盟。语,疑衍。[10]餝:同“饰”,指巧辩。[11]稠浊:多而乱。[12]明言:使语辞越说越明白。明,使……明,使动用法。章理:使道理越辩越明显。章,同“彰”,明显。[13]辩言:能言善辩。伟服:穿着奇伟的服饰。[14]杖:持着。橦:刺,冲刺。[15]诎:同“屈”,屈服。[16]子:以……为子,意动用法,有爱护、统治的意思。元元:人民。[17]羸:通“缧”,缠绕。縢:绑腿布。履:踏,穿着。(jué):草鞋。[18]形容:指面容。[19]摩:靠近。燕乌集阙:宫阙名。[20]抵掌:鼓掌,形容谈话很热烈、融洽。[21]纯:匹。[22]溢:同“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23]四境之外:这里指在野外作战。[24]炫熿:同“炫煌”,光辉耀眼的样子。[25]山东之国:指崤山以东六国。从风而服:像风吹草动一样服从。[26]掘门:同“窟门”。桑户:桑木为板的门。棬枢:树条圈起做成的门枢。[27]轼:车前横木。撙(zǔn):勒住,控制。衔:马勒。[28]伉:通“抗”,抗衡,匹敌。[29]季子:苏秦的字。一说嫂呼小叔为季子。[30]盖:同“盍”,何。忽:轻视。
【译文】
苏秦一开始用连横的方法游说秦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等地的物产,北方有胡人地区与代郡马邑等地的物产,南边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方又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要塞。土地肥沃,人民众多而富足;战车万辆,精兵百万;沃野千里,积蓄充足;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天然的府库’,确实是天下的强国。凭着大王您的贤能,军民的众多,战备的充足,战士的训练有素,完全有把握吞并诸侯,统一天下,成为治理天下的帝王。希望大王能稍加留意,允许臣陈述秦国地利兵强的功效。”
秦惠王说:“寡人曾听说:羽毛不够丰满的鸟儿不可以高飞,礼乐法度不完备的国家不可以奖惩刑罚,道德修养不淳厚的君主不可役使百姓,政策教化不顺通的君主不可以号令大臣。如今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亲临指教,我希望改日再谈!”
苏秦说:“我本来就猜想大王可能不用我的策略。从前神农攻打补遂,黄帝讨伐涿鹿并擒获蚩尤,唐尧放逐兜,虞舜攻打三苗,夏禹王攻打共工,商汤王灭夏桀,周文王攻打崇侯,周武王灭商纣王,齐桓公用战争而雄霸天下。由这些事例来看,哪有不经过战争就行的呢?古代使者往来频繁而急切,宣称互相缔结盟约,谋求天下统一;合纵、连横兴起,兵革不息;文士巧言善饰,诸侯昏乱迷惑;事端纷起,无法梳理;法令条规都很完备,但百姓虚伪奸恶;文书政令杂乱繁琐,百姓生活贫困不足;君臣上下都愁眉不展,百姓无所依赖;有漂亮的言辞,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战事却愈演愈烈;能言善辩、衣着华丽的辩士四处奔走,而战争却不能停息;讲求文辞末节,天下就无法太平。因此说客的舌头说焦了,听的人耳朵都听聋了,却不见什么成效;实行道义讲究信用,天下人却不亲善。于是废除文治而使用武力,召集并且礼遇敢死之士,制作好各种甲胄,磨光各种刀枪,然后到战场上去争胜负。如果无所事事却想获取利益,安居不动却要使国土扩大,即使是古代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也常想坐着不动而获得这些,但形势却不允许,所以只有继续用战争达到目的。距离远的就用军队互相攻伐,距离近的就短兵相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伟大功业。所以,军队如果能得胜于外,那么国内民众的仁义就会高涨,君王的威权就会增强,在下的百姓就会服从统治。现在假如想要并吞天下,凌驾于大国,使敌国屈服,控制海内,治理百姓,号令诸侯,实在是非用武力不可。可是如今继嗣当政的君主,却忽视了这至上的道理,都不懂得教化人民,政治混乱,迷惑于花言巧语,热衷于辩论,沉溺在辩辞中。以此来说,大王本来就不会实行我的策略。”
苏秦游说秦王的奏章虽然一连上了十多次,但他的建议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黑貂皮袄已破了,百斤金币也用完了,没有了生活之资,不得已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他腿上打着裹脚,脚上穿着草鞋,背着一些书籍,挑着自己的行囊,形容枯槁、神情憔悴,脸色又黄又黑,面有惭愧之色。他回到家里以后,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甚至父母也不跟他说话。因此他深深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罪过。”当晚,苏秦就从几十个书箱里面找出一部姜太公著的《阴符》来。他伏案发奋钻研,选择重点加以熟读,并反复揣摩演练。读到疲倦而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自己的脚上。他自语道:“哪有游说人主而不能让他们掏出金玉锦绣,得到卿相这样的尊位呢?”过了一年,终于揣摩透了,说道:“这次我真的可以游说当世的君王了。”
于是苏秦来到赵国的燕乌集阙宫门,在高大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王,说话投机以至拍起掌来。赵王非常高兴,立刻封苏秦为武安君,并授以相印。又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玉环百双,金币二十万两跟随其后,到各国去约定合纵,拆散连横,以此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当苏秦在赵国做宰相时,函谷关的交通就被断绝了。在当时,天下如此之大、百姓如此之多、诸侯如此威风、谋臣有如此权术,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耗费一斗军粮,没耗用一件兵器,没派一名士兵出战,没折断一根弓弦,没损失一支羽箭,就使天下诸侯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由此可见,只要有贤明人士当权主政,天下就会顺服;只要有一人得以重用,天下就会顺从。所以说:“要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而不必用武力征服;要在朝廷上运筹帷幄,而不必到边疆上去厮杀作战。”当苏秦得势当红的时候,黄金二十万两供他使用,车轮飞驰,马匹成群,威风十足,炫耀于道,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莫不望风而臣服。赵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其实那苏秦,当初只不过是一个住在陋巷、挖墙做门、砍桑做窗、用弯曲的树条作门框的那类穷人罢了,但现在的他却常常坐上豪华的马车、骑着高头大马,横行天下,在各诸侯国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对抗的。
苏秦将要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就赶紧整理房间,清扫道路,张设乐队,备办酒席,到距城三十里远的地方去迎接。妻子对他敬畏得不敢正视,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而嫂子跪在地上不敢站起,像蛇一样在地上爬,对苏秦一再叩头请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那样傲慢而现在又这样卑下呢?”他嫂子答:“因为现在你地位尊显、钱财富裕。”苏秦长叹一声说道:“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感到畏惧。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权势、名位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
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1]。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2]。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3]。”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4]。”秦惠王曰:“受命。”
注释:
[1]从:合纵。[2]币帛:指钱币玉帛,代指礼物。[3]武安子起:武安君白起。[4]张仪:战国时魏国人,主张“连横”的代表人物,曾任秦相,以连横策略游说诸侯服从秦国。
【译文】
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太甚,他企图凭一个人的雄辩之术,来改变山东六国君主的政策,企图合纵来欺扰秦国。赵国原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然而诸侯不可能一致,就像把很多鸡绑在一起鸡也不能栖息在一起,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寡人为苏秦的事痛恨已久,因此想派武安君白起前往告诉他们。”寒泉子说:“不可以这样。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率军前往,然而出使诸侯、为我们秦国争取利益,那大王就应该派客卿张仪!”秦惠王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
张仪说秦王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臣闻,天下阴燕阳魏[1],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2],将西(南)[面]以与秦为难[3]。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攻相事也[4]。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5],犯白刃,蹈煨炭[6],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7],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8],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东]破宋[9],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10],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11],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12],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13],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14],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灵于外[15],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16],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乃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17],战慄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注释:
[1]阴燕阳魏:犹言燕北魏南。[2]从:即“纵”,指合纵。[3]西面:原作“西南”,据吴师道、金正炜等说改。[4]不攻无攻相事:指分别其有功无功,不使其混淆。攻,同“功”。[5]徒裼:空手露体。裼,袒露。[6]煨炭:盆中炭火。[7]与:举。[8]索:耗尽。[9]东:原作“中”,《韩非子》作“东”,据王先慎、郭人民等说改。[10]坊:通“防”,即防门,在济水,其地已不详。[11]削株掘根:砍树要挖根。[12]弱:原作“强”,据吴师道、金正炜等说改。[13]比志:志同道合,指六国合纵抗秦。华下:指华阳城下。[14]穰侯:即魏冉,秦昭王母舅,封于穰,故称穰侯。[15]灵:黄丕烈《札记》释为“雨”,今从之。[16]完:包有。[17]怒:当作“弩”。
【译文】
张仪游说秦王说:“我听说,不知道事情的缘由就开口发言那是不明智;明白事理却不开口,那是不忠贞。作为一位臣子,对君王不忠诚就该死;说话不审慎也该死。尽管如此,但我仍然愿意把所有见闻都说出来,请大王裁决定罪。我听说四海之内,北方的燕国和南方的魏国,在联合荆楚,巩固与齐国的联盟,收罗残余的韩国势力,形成合纵阵线,将面向西方,与秦国对抗。对此我私下不禁失笑。世上有三种亡国的情况,而天下终会有人得到,说的就是今天的世道!我听人说:‘以混乱之国去攻打有序之国必遭败亡,以邪恶之国攻打正义之国必遭败亡,以悖逆天道之国去攻打顺应天道之国必遭败亡。’如今天下诸侯国储藏财货武器的仓库不充实,屯积米粮的仓库也很空虚,他们征召所有人民,发动号称千百万计的军队,虽然是白刃在前、利斧在后督战,而军士仍然都退却逃跑,不肯拼死一战。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人民不肯死战,而是由于统治者不能赏罚分明。说奖赏却不给予,说处罚却不执行,所以人民才不肯为国死战。
“现在秦国号令鲜明,赏罚分明,有功无功都据实情奖惩。每个人离开父母怀抱之初,从来没有见过敌人,但一听说作战就跺脚、空手、露胸,迎着敌人的刀枪,赴汤蹈火,拼死向前的人,比比皆是。决心死战与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国人愿意去死战,这是由于以奋战至死为荣。一人可以战胜十人,十人可以战胜百人,百人可以战胜千人,千人可以战胜万人,万人可以战胜全天下。如今秦国的地势,截长补短,方圆有数千里,强大的军队有几百万。而秦国的号令和赏罚,险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诸侯都比不上。用这种优越条件吞并天下,全天下也不够秦国吞并而占有的。由此可知,只要秦国作战没有打不胜的,进攻没有不能取胜的,所抵挡的敌人也没有不被攻破的。开拓土地几千里,那将是很伟大的功业。然而如今,秦国军队疲惫,人民穷困,积蓄耗尽,田园荒废,仓库空虚,四邻诸侯不肯臣服,霸王之名不成,出现这种情况并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秦国的谋臣未能尽忠。
“臣愿用历史为证加以说明:从前齐国往南击破荆楚,往东打败了宋国,往西征服了秦国,向北打败了燕国,在中原地带又指挥韩、魏两国君主。土地广大,兵强马壮,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号令天下诸侯,清清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都足可以作为天然屏障,长城防门,足可以作为防守掩体。齐国是一连五次战胜的强国,可是只战败一次,齐国就没有了。由此可见,用兵作战关系到万乘大国的生死存亡。
“我还听说:‘砍树要除根,不与祸相邻,祸才不会发生。’从前秦国和楚国作战,秦兵大败楚军,占领了楚国首都郢城,又占领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东逃亡,躲藏在陈地。在那个时候,继续发兵攻打楚国,就可以占领楚国全境。而占领了楚国,那里的人民就足够使用,物产就足够物质需要。东向削弱齐、燕两国,中原可以凌驾在三晋(指韩、赵、魏三国)之上,如果这样就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秦廷朝拜。然而当时的谋臣没能这样做,反而撤兵,与楚人讲和。现在楚已收复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庙和社稷之主。这是秦国第一次失去建立霸业的机会。后来诸侯国同心协力而兵临华阳城下,幸亏大王用诈术击溃了他们,一直进兵到魏都大梁外。当时只要继续围困几十天,就可以占领大梁。占领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国;攻下魏国,赵、楚的联盟就拆散了,赵国就危险了。赵国一危险,楚国就孤立无援。这样秦国向东可以削弱齐、燕,中间可以欺凌三晋,如此也可以一举而成就霸王之名,使四方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反而引兵自退,与魏人讲和,使魏国收复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庙和社稷之主。这是秦国第二次失去建立霸业的机会。前不久穰侯为相治理秦国,他用一国的军队,却想建立两国才能完成的功业。所以军队在边境外风吹日晒雨淋,人民在国内劳苦疲惫,霸王的功业也始终不能建立。这是秦国第三次失去建立霸业的机会。
“赵国,是位居中央的国家,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杂居。其国民众轻浮而难于任用,以致使国家号令无法贯彻,赏罚毫无信用,其地理位置不利于防守,统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这一切本来是一种亡国的形势了。再加上不体恤百姓,征发所有战士驻军于长平战场,去跟韩国争上党。大王以计谋战胜赵国,既而攻克武安。当时赵国君臣不和睦,官民也互不信任,这样邯郸就无法固守。如果秦军攻下邯郸,占领河间,率领军队而走,往西攻打修武,经过羊肠险塞,降服代和上党。代有三十六县,上党有十七县,不用一副盔甲,不费一兵一卒,就都成了秦国所有。代和上党不经过作战就成为秦国土地,赵国的东阳和河外等地不经过战争将反归齐国,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经过战争将属于燕国。既然如此,攻下赵国之后,韩国就必然灭亡,韩国灭亡则楚、魏就不能独立;楚魏既然不能独立,就可一举攻破韩国、危及魏国,然后再挟持楚国,往东去削弱齐、燕,挖开白马津的河口来淹魏国。如此一举就可以灭三晋,而六国的合纵联盟也势将瓦解。大王只要拱手以待,天下诸侯就会一个接一个来投降,霸王之名就可建立。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反而自动退兵,与赵国讲和。凭大王的贤明,秦兵的强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业,反而被即将灭亡的各诸侯国欺凌,这都是由于谋臣的愚拙。并且赵国当亡不亡,秦国该称霸又不称霸,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谋臣的本领高低,此其一。秦国曾用全国之兵去攻打赵国的邯郸,非但没有攻下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弃甲,害怕地败下阵来,天下人已经看透了秦国将士的斗志,此其二。军队退下来以后,都聚集在李城下,大王又重新编整而督促将士们再战,可是并没有取得大胜,就纷纷罢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此其三。在内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在外看透了秦国的兵力。由此观之,臣认为天下的合纵力量,岂非更难对付。在内秦国的军队疲劳不堪,人民极端困顿,积蓄耗尽,田园荒芜,仓库空虚;而在外诸侯合纵更为坚固,但愿大王能多加考虑这种状况!
“我又听人说:‘战战兢兢,日慎一日。’假如谨慎得法,可以占有天下。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过去殷纣王做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大军,左边的军队在淇谷饮马,右边军队在洹水喝水,竟把淇水喝干了,让洹水断流了,用这么雄壮庞大的大军跟周武王作战。可是武王只率领了三千名穿着简单盔甲的战士作战一天,就打败了纣王之军,俘虏了殷纣王,占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和百姓,天下竟没有一个人同情纣王。以前智伯率领韩、赵、魏三国的兵众,前往晋阳去攻打赵襄子,智伯掘开晋河灌城,经过三年之久的攻打,当城快破时,赵襄子用乌龟进行占卜,看看国家命运的吉凶,预测到底谁败降。赵襄子派出大臣张孟谈,悄悄出城,破坏韩、魏与智伯的盟约,结果争取到韩、魏两国的合作,然后合力攻打智伯,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俘虏了智伯本人,而成就了赵襄子的功业。如今秦国的地势,截长补短,方圆有数千里,强大的军队有几百万,而且秦国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再加上地形的优势,天下诸侯没有能比得上的。如果凭这种优势吞并天下,全天下可以吞并而占有的。
臣冒死罪,希望见到大王,谈论怎样能够破坏天下的合纵战略,灭赵亡韩,让楚、魏称臣,使齐、燕归附,以成就霸王之名,让四方诸侯都来朝拜的策略。大王假如采用我的策略,不能一举瓦解天下合纵联盟,攻不下赵,灭不了韩,魏、楚不称臣,齐、燕不归附,霸王之名不能成就,四方诸侯不来朝拜,那么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人。”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1]。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2],塞辕、缑氏之口[3],当屯留之道[4],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5],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6],而王随之矣[7]。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8]。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9]。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10],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11],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12]。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13]。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2]三川:指伊水、洛水及黄河的一段,当时属韩。[3](huán)辕、缑(ɡōu)氏:险道,均在今河南偃师,历来为军事要地。[4]当:通“挡”。屯留:今山西屯留,这里多有太行山羊肠坂道,地势险要。[5]二周:指战国后期二小国西周、东周。[6]资:条件,资本。[7]王:用作动词,称王。[8]易:这里指伐蜀。司马错认为,伐蜀容易成功,而伐韩则非常危险。[9]有桀、纣之乱:这里指蜀国内部有桀、纣这样的淫暴之君乱政。[10]缮兵:这里指发动战争。缮:治理,修补。兵:兵器。[11]西海:指中国西部地区。[12]与国:盟国。[13]陈庄:人名,秦国官吏。相:用作动词,担任相国。
【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秦国应先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先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亲近魏国,善待楚国,然后再出兵攻打韩国的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道,挡住屯留的要道,让魏国切断韩国出兵南阳的路,让楚军进逼韩国都城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兵锋直逼东、西二周的城外,声讨二周国君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没有人来援救,一定会交出九鼎等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档案,就可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谁敢不服从,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那蜀国,不过是一个西方边远之地的小国,戎狄之邦的首领。我们损兵费力去攻打,也不足以成就霸名;得到它的土地,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到朝廷上去,争利的人要到市场上去。’现在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大王却不去争,反而去争夺戎、狄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足,务必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建立王业,一定要先广施德政。这三项条件具备以后,那么王业自然会随之而来。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那蜀国确实是一个偏僻小国,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有夏桀、商纣那样的内乱,如果用秦国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豺狼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伤亡不大,并且又让蜀国臣服。所以秦得到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婪。这样我们只要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现在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是一个恶名,而且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攻打普天下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实在是危险的事。请允许我陈述一下理由: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与韩是周的同盟国。周自己知道将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依靠齐、赵,去请求楚、魏解除围困。同时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无法制止的,这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
于是秦国就出兵攻打蜀国,当年十月攻取了,就控制了蜀国的局势。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做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归附,秦国就越发强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陈轸去楚之秦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1],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车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2]。楚人有两妻者,人其长者[3],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4]?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5],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6]。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7]。’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8],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注释:
[1]即:假如。[2]不:同“否”。[3](tiǎo):引诱,调戏。[4]取:同“娶”。[5]和:答应。[6]昭阳:人名,是楚国王族,楚怀王时任令尹。[7]信:确实。[8]出妇:被离弃的女人。
【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做了大王的臣子,他会经常把秦国的内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把他赶走。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惠王说:“陈轸怎么敢去楚国呢?”
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您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料定你必然去楚国,而我自己也知道你将去楚国。如果你不去楚国,又能往哪里去呢。”陈轸说:“我离开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符合大王和张仪的估计,而可以表明我到楚国不会泄露秦国内幕。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长的妻子,年长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长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长的!’客人问:‘年长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顺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要娶年长的呢?’勾引者说:‘他们在别人那里为人妻时,则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现在做了我的妻子,则希望她替我骂别人。’现在楚王是位明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臣。我陈轸既然做了他国的臣子,而经常把他国的内情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与臣同朝共事。这就表明我离秦去楚也不会将秦国内情告诉楚国。”
陈轸出去,张仪进来问秦王说:“陈轸去哪里?”秦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有名的辩士,他仔细看了看寡人,说:‘陈轸一定到楚国。’寡人对此无可奈何。寡人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那么就被张仪言中了。’陈轸回答说:‘不仅张仪说中了,可谓路人皆知。过去子胥忠于其君,天下做君的人都希望他做臣子;孝己孝敬父母,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他做儿子。所以被卖的婢妾不出街巷就被人买走的,是好的婢妾;弃妇能嫁给乡里的,是好的女人。假如臣对王不忠,楚国还用我陈轸做什么?如果忠心还被遗弃,那我陈轸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秦王认为说得对,于是善待陈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