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浪底移民工程的部分资金系世界银行贷款,所以世行(以下简称)每年要委托有关专家对小浪底移民的安置工作进行两次例行考察,考察时间为阳春和初冬时节。趁专家们来济源时,何不请他们到老大难的刘庄移民新村考察一番。济源刘庄移民新村环境出了问题,至今已到火烧眉毛之时,却还在争论移民新村换宅基地与不换宅基地的问题,这种争执使他们迟迟按兵不动,拖了整个库区移民的进程,我若不能尽快摆平这事,麻烦可就大了。这些天,处理9000人安置方案的同时,也在遭受小小刘庄的换与不换宅基地困扰,这毕竟是个技术问题,我不是技术专家,当然不能凭感觉或一时冲动决策,可是,身边懂技术的人物,一个人说的一个样儿,很难统一认识,使我弄不准哪一方讲的正确。这时候,请外边的专家到实地看看,说说看法,也为自己的下步决策做个参考。在专家们例行考察过济源的良安移民新村之后,特地安排他们进入了刘庄移民新村,即已盖好九十六幢房舍的亚桥乡中马头。
国际专家小组的成员档次甚高,国内的专家全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教授学者,其中还有两位外国专家,一个是世界公认的八十一岁的高级环境工程专家,美籍日尔曼人鲁德威格,另一个是美籍地理与社会学博士康纳女士,自专家团到济源后,我就全程陪同,与他们一道吃、住、行,虽然时间不长,已打得十分火热了。特别是老外,性格开朗又谈吐幽默,与他们对话很有意思。中国籍的专家们,大多是出身水利专业的移民专家,他们不仅懂水利工程,且是移民工程的行家里手。专家队伍开到刘庄以后,随行的济源移民干部将村中如何进水,房屋如何被淹,移民如何要求换宅基地之类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尔后我问他们,这地方到底怎么样?是否需要换宅基地进行二次搬迁,若不搬迁,原地能否安居等等,希望他们谈出中肯意见。
专家们当然没有马上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而是各自分头在村中转悠视察,有几个人打开带来的图纸,摊在地上指指点点,相互议着什么。我跟随着三三两两的专家走动转悠,不时地变化着跟随的对象,听到他们议论最多的话语是:
“这地方太好了,这地方真棒!”
还有人说,看过国内那么多移民新村,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是的,不走出济源,怎么认识济源,不比较,怎么会鉴别。我知道,这些移民专家们跑遍了中国的移民区,也考察过众多移民安置村,他们能说出这话,我相信,济源的移民新村真的是最好的。怎么不好呢,耕地全是连成大片的水浇地,交通又极便利,汽车、拖拉机可沿着平坦的路径开进来,路的两侧是整齐的白杨树,从移民新村到乡政府和市区,都不算远,这样,无论就医看病,孩子上学,进城购物,都很方便。我先前虽然来这里看过,却没有专家们这种肯定的评价,我只是看那被水淹过的几十幢的房舍,看那水淹过的房屋的伤残痕迹。现在,听专家们这么一说,我再看这方家园,的确可爱极了。只剩下一个疑问,这地方能否使移民安居?若不换宅基地行否?若不换宅基,当然好了,这样,原来已建好的九十六幢房舍就可以利用了……
专家们在认真地察看这方天地之后,终于说话了,这时候,已在这个小小的村庄停留两三个小时了。他们说,这么好的宅地,再换点还能比这地方好吗?若不换宅地,你们说的垫高地基,或是打围堰将房屋围挡起来,堵住水进小区房舍等等,那都是治标,应该把眼光放在治本上。看,这村子地势是北高南低,南侧,即房屋的前边,有一条涝河,现在这涝河河床尚窄,河床又有大量淤泥,加上从北边的进水渠道不畅,遇上大雨,水不能迅速排去,当然就横流进屋了……
果然是专家水平,怪不得称为国际专家小组,他们见得多了,见多才能识广,才能从宏观,从全局去论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照此说法,只要把由北往南的排水渠道修通畅,再将涝河加宽并清淤,问题就解决了。专家们说,这样处理之后,万一有特大暴雨,水流一时排不尽,那也只是短时间的过水,水是不会停留在村中不动的。
遗憾的是,市水利局的工程师今天没有在现场,因为在技术问题方面,他好与专家沟通对话,可是他临时有其他任务,不能来。听着专家的话,我对身边的移民局长讲,通知水利局,叫工程师一定到宾馆,一块陪专家团共进晚餐,也好深入地交流交流具体的技术问题。如果没有其他新问题的话,立马照着专家的说法去做,尽快起动刘庄的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