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80

第80章 《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哲学史家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必读理由

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作者从科学史的视角探讨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范式理论以及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等概念,提出了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的观点,深刻揭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托马斯·库恩——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为《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结构》。

1922年7月18日生于辛辛那提。194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开始讲授科学史,1958-1959年在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79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教,1980年起参加该院“科学技术和社会计划”的工作。库恩从20世纪50年代转向科学史、科学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

库恩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哲学助理教授,后来这个职位变成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两个学科共用的教席。1958年,库恩升为副教授。1961年,库恩成为伯克利的科学史正教授。

就是在库恩升教授的时候,伯克利的评审委员会认为,在科学哲学方面,库恩的造诣还没有达到教授的水准。这个评判给库恩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一年以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向世人证明了他在科学哲学领域的造诣,并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地位。

1964年,库恩转到普林斯顿,成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M。Taylor Pyne讲席教授。他在普林斯顿一直待了15年。1979年,库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所在地的坎布里奇,去了毗邻母校的麻省理工学院,担任Laurance S。Rockefeller 哲学讲席教授,直至1991年退休。

2003年库恩去世。

他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技政策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其最有名的著作,它为当代的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讨论基础,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学史之外的其他广泛领域中。《纽约时报》认为,因为库恩的这本著作,让范式(paradigm,中国大陆译法;台湾译作典范)这个词汇变成当代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

深度解读

《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一种从西方看来十分新颖的科学观,提出了著名的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而不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庞大的知识堆。由此出发,他描述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他看来,科学首先是在“范式”支配下,为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的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动,这是科学的常规活动;只有当已有的“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的挑战时,这个常规的发展才会暂时中断,科学便因此陷入危机,最后导致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不但以简单完美的形式吸引了天文学家的注意,更由于他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教条,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念而引起了一场伟大的“哥白尼革命”。

具体地说,科学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前科学(形成范式)-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的形成)-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反常与危机-新的科学革命。

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一方面,这种信念决定着某种“形而上学模型”即自然图像以及某种价值标准,并由此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系统或符号系统(它体现着科学中的哲学或世界观因素。“范式”的更替意味着世界观的变革)。另一方面,这种信念又建立在具体的科学成就,主要是重大理论成就的基础上,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见地心说和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拉瓦锡的氧化学说(见燃素说与氧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见达尔文主义)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这些成就不仅提示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思想框架,而且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具体范例,从而规定了一定时期中这门科学的发展道路和工作方式。

库恩认为“范式”是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是一个时代的科学中共有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等。“公认的范例”是库恩在本书中阐述其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而在“公认的范例”产生前,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了早期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一些领域的现象,却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和解释。然后,库恩认为先前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大量搜集事实,形成某种公认的东西,当人们称之为科学之后,初期的这种分歧大部分不见了,即形成了“范式”。库恩搜集了大量的各项科学领域的事实来论证“范式”的存在,以及形成过程。

在科学领域,形成“范式”之后,库恩阐述了科学研究对于“范式”的依赖,并按照依赖程度的递增分为三类事实。第一类事实,判定重大事实,规范表明它们特别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提高认识事实的精确性、扩大认识范围。第二类事实,理论同事实相配,本身没有什么重要性,但可以直接用来同规范所预测的作比较。第三类事实,用实验和观察来说明理论,不仅运用事实,也运用理论,不单是产生新的知识,还产生一种由于消除了他们据以工作的初始规范所残留的模糊不清而取得的更加精确的规范。而这种依赖于“范式”指导的科学研究向着更加精确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扩大范式的范围和精确性的活动,库恩称之为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

常规科学研究的领域主要是针对“范式”理论所遗留的问题进行的扫尾工作,而不是发现新的事实和发明新的理论。然而,相对于常规科学,即存在反常的事例。库恩认为,发现始于感到反常,即发觉自然界违反了“范式”引起并支配着常规科学的预期,于是科学研究者不断地发现新的事实,发明新的理论,一些用以前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反常事例和科学发现涌现。

反常事例的涌现,对于“范式”理论既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同时也是破坏性的。一方面,科学研究工作者在吸收这些发现之后,能够更大范围、更为精确地解释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反常事例因无法用以前的“范式”进行解释,而视作常规科学的另一个难题。反常事例起初只是偶然出现,但是随着反常事例不断地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使“范式”产生失效的可能性,逐步开始转化为危机和非常规科学。

对于危机涌现,科学研究者必须得放弃以前的信念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用新的来代替以往的部分“范式”,才能解释常规科学的难题。用以代替“旧范式”的“新范式”即是新的科学理论。

研究其科学发展模式,对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科学由于其客观的有效性,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世界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科学主义思潮日趋强盛。但在科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灾难。所有这些都促使科学家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思,社会也普遍对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表示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思想来进行概括,但是,以往人们对科学的评价,都难以从根本上说明科学的本质。而库恩则另辟蹊径,向世人展示出一幅说明科学活动的新图景。

过去我们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长期积累取得的。库恩则认为,科学的日常工作是用该学科当前范式解决日常疑问。但是科学最重要的进步,是依靠革命,而不是简单的积累。所谓革命,则是指该学科采用新的范式来指导自身的研究。科学革命的产生,常常是在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不能由当时的学科范式所解决,引起危机,从而使科学家开始关注与当前范式不同的新范式,从中甄别,选定新的范式,来化解危机。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库恩强调科学的发展是新范式战胜旧范式的过程,研究其科学发展模式,对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