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79

第79章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国科技里程碑式的著作

必读理由

从1954年开始,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是欧洲人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李约瑟博士在这部共有34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约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李约瑟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20世纪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

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

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8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1968年在巴黎第十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章,1974-1977年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深度解读

19世纪学术界“欧洲中心论”占了统治地位,认为中国乃至东方,只有发达的人文科学,而科技方面的发明,则是微不足道的,不会对西方产生任何影响。

李约瑟在鲁桂珍博士等的影响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研究他发现: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远超过所有其他国家,但是,所得到的承认却远远不够。年近50岁时,李约瑟计划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最初他只想写一册,最后,这一计划扩展到7大卷34册。195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仅1988年前出版的15册,在数量上已超过世界科学史三大名著的总和。

《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比较和研究,全面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全书共分以下7卷:

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释家及宋明理学)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对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给予高度评价。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如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学及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其内容还包括生活中各种小发明,例如雨伞、风筝、乐鼓、瓷器、围棋等诸多内容。李约瑟的研究最可借鉴也是最有特色的是他对所谓“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对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分析。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两个方面。

1.李约瑟难题。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李约瑟提出了几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与系统的实验和自然假说的数学化相联系的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迅速兴起?为什么在公元1-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这些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对它的探索,曾一度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旋律。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内史与外史结合研究时,既注重科学发展的内因,又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外在影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资产阶级在16、17世纪是一股进步的力量,在发动科学革命方面起到了作用。而西方所经历过的封建主义和中国、印度的封建主义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经历过的是军事和贵族统治的封建主义,导致商业界和金融界有能力操纵国家的命运,促进了文艺和科学的复兴。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的形成、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一种成套的事情,四种事情前后发生,彼此关联。探索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诸多因素,可为分析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提供借鉴和对照。而中国所经历过的却是官僚封建主义,势力更强大,更能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这就阻碍了科技发展。

2.开创性地系统分析中国科技思想。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特别重视科学思想要素,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从先秦时期一直讨论到明清时期,从儒、道、佛一直讨论到诸子百家,从科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一直讨论到科学思想的概念演变,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对整个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史》可以让我们重识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辉煌巨著,对中国科技史作系统而全面的综合研究,李约瑟是首创。该书的出版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英国《卫报》称之为“是由一个人尝试进行编写大型综合性历史著作和进行多种文化交流的伟大创举”。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评论说:“李约瑟著作的实际重要性和它的学术价值一样巨大,这是比外交承认还要高出一筹的西方人的‘承认’举动。”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教授普赖斯说:“就是对于西方各国的科学技术史,也没有人做过如此巨大的综合研究”,“他在两种文明之间架设桥梁,这种工作从来没有人尝试过”。

李约瑟用他的巨著回击了“欧洲中心论”的偏见与傲慢,改变了西方人对东方的观念,使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的科学与文明,使中国科技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学科。同时,李约瑟还使中国学者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科学文化遗产,并对他们的研究起了导航作用。他的卓越成就把一批批有识之士引入中国科技史这一研究领域。他的研究为我国科技史研究进入理论领域开辟了道路。

当然,李约瑟的这一卷“科学思想史”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也存在着不少可以商榷的地方和尚须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苛求李约瑟和《中国科学技术史》能解决中国科学史的所有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应该在李约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把对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不断地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