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理由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最主要的著作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仍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是一部系统地反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及其丰富内涵的大型理论工具书,是研究毛泽东思想,思考和解决国内现实问题不可不读的重要图书。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毛泽东 汉族,1893年12月26日生,湖南湘潭人。原字咏芝,后改润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1902年至1906年在家乡私塾读书。1907年至1908年停学在家务农。1909年复学,秋,入湖南省湘乡县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1911年10月投笔从戎,参加新编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一营左队,为列兵。1912年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秋,退学自修。1913年春考入长沙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5年11月至1917年10月连任四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1917年10月至1918年5月任湖南一师学友会总务(负总责)兼教育研究部部长。1918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1920年先后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同何叔衡等创建长沙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1922年起任中共湘区(包括江西安源)委员会书记。在中共三届一次执委会上被推选为中共中央局成员,任中央局秘书。1924年初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的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4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25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同年12月起任《政治周报》主编,兼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员养成所所长。1926年2月起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政治讲习班理事,5月起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同年秋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到湖北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8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8月汉口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后作为中央特派员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与朱德、陈毅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红四军党代表、军委书记。1928年5月起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1930年6月起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前敌委员会书记,8月起任红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书记兼总政治委员,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1月起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10月至12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书记。1931年1月至1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
1931年11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2月起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其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任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番号恢复,任政治委员。1935年11月至1936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1936年12月起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主席团成员。1937年8月至1976年9月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主席。1941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研究组(又称中央学习组)组长。1942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主任。1943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并任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书记,兼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主席。1949年6月起任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月起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主席。1954年12月起任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59年4月起任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局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8月至11月任职),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六届三中全会增补)、委员(六届五中全会当选),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1935年1月遵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八届、九届、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六届(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定任职)、七届中央政治局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第六届(1935年1月至1945年6月任职)、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六届(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任职)、七届中央书记处主席,长期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主席。
深度解读
《毛泽东选集》
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新中国成立后两个版别的《毛泽东选集》,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出版,编入的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著作。这一版本,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近40年的社会历史进程。
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正式出版,这一卷收入了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共16篇(第二次印刷时增加了《矛盾论》1篇);
1952年4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这一卷收入了毛泽东从抗战爆发至1941年5月打退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期的著作,共41篇;
1953年4月10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发行,这一卷收入了毛泽东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时的著作40篇;
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这一卷收入了毛泽东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也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作共70篇。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的编辑工作,大多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进行的。《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毛泽东校阅过。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出版后,陆续发现了正文和注释中都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曾提出要修订《毛泽东选集》。1962年,经毛泽东同意,由田家英主持《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的修订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次修订工作虽未全部完成,但应该说为《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二版的出版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4月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但由于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1982年4月已停止发行。
1990年5月,《毛泽东选集》修订工作全面展开。具体承担修订工作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组和注释组的同志。修订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正文、题解的修订。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订正史实、修订文字和题解。在篇目上,经过反复考虑,报经中央有关领导批准,决定在保持原有篇目的基础上,只增加《反对本本主义》一篇文章。二是注释的修订。《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共有注释872条,这次修订做了不同程度修改的达到70%,第二版共有注释1215条,约16万字。
1991年7月1日,时值建党70周年之际,《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正式出版发行,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继续承载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同志为新版《毛泽东选集》题写了书名。
1998年12月,由线装书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线装典藏本由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发行。
《毛泽东选集》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基本形成、成熟和发展、继续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时间上从建党到大革命失败前。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等。它们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
(2)开始形成或基本形成阶段:时间上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它们亦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
(3)成熟阶段: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中共七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实践论》(1937年7月)、《矛盾论》(1937年8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等。这些文章,按时间顺序,分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一至三卷中。《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完全成熟。
(4)继续发展阶段: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更多是体现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讲话和报告中,这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有部分体现。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著作集就达数十种。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查阅毛泽东著作中各方面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是一部系统地反映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及其丰富内涵的大型理论工具书。这是一部相当于《毛主席语录》性质的毛泽东著作,按照各个专题摘录了毛泽东的有关论述。其中包含了毛泽东早年在抗大讲授哲学的提纲,还有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的一些内容,非常值得研究毛泽东理论观点的人们阅读。
编入本书的论述,主要摘录自《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外交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文艺论集》、《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等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等内部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集,以及未收入各种集子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和散见于各个时期报刊的毛泽东著作;少量转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还有少量是从文稿档案节录的,第一次公开发表。
本书的专题划分是按照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的科学概括确定的,力求较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
全书共精选出重要论述6000余条,约180万字。
全书分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关于思想宣传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党的建设”等八编,此外还以对若干历史事件、人物和文献著作的评述作为“副编”。
毛泽东思想具有普遍长久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今天我们面临的时代环境与毛泽东著作反映的时代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但体现在毛泽东著作中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普遍长久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对于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正确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理清毛泽东思想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之联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一再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9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点中发展而来的,并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共同构成了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宝库,对中国20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具有普遍长久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如其中所包含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方法论原则,以及关于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人民军队、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思想,都具有长期、普遍的理论价值,必将长期闪烁耀眼的理论光辉。
毛泽东是一个大哲学家,毛泽东著作中所蕴藏的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可以说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
此外,毛泽东著作还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毛泽东的文化观点主要包括:“向科学进军”,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工作,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关键是要着眼于新的实践,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