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理由
《邓小平文选》汇集了邓小平1938年至1992年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是邓小平思想的集中表现。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今天,认真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汉族,1904年8月生,四川广安人,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6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邓小平。
1918年由四川省广安县高小毕业,考人广安县中学学习。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青年团旅欧总支部领导成员、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特派员,参与编辑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1926年初离开法国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回国,被派往冯玉祥部所属中山军事政治学校任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1927年夏到湖北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改名邓小平。1928年至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与张云逸等于12月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红八军和左江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夏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遭到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的打击,被撤销职务。后调红军总政治部任秘书长。不久,负责主编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遵义会议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1942年9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起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起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1947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1948年5月,任辖区扩大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及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1948年11月任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后改称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后改称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1949年2月起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3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1952年7月调中央工作,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又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至1956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54年9月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1959年9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批判,失去一切职务。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2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5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1976年4月受“四人帮”诬陷,再次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职务。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不再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第一届、二届、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97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中共第七届、八届、十届(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七届(七届五中个会补选)、八届、十届(1973年12月增补,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十届(1975年l月增补,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第十届(1975年1月增补,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54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195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73年12月经中共中央决定增补为中央军委委员(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1975年初经中共中央决定任中央军委常委(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副主席(1976年4月撤销,1977年7月复职),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副主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十二届一中全会、十三届一中全会相继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三届五中全会上辞职),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主任。
深度解读
1989年8月20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38-1965)》在全国公开发行。
1983年7月1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在全国公开发行。
前二卷再版时,分别改称为《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全国公开发行。
1995年9月1日《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发行。
三卷《邓小平文选》是一个整体。第三卷以及十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二十八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39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6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17篇。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入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著作17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共119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曾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等小册子和报纸上发表过的著作,这次编入文选时,又作了文字整理,许多篇根据记录稿增补了重要内容。文选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作为开卷篇,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结束篇。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种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87年中共十二大从12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1992年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性质;改革是一场革命;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三步走发展战略”、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等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广阔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是这一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它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重大创新。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空白,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邓小平文选》,特别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凝聚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创新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