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5

第65章 《保卫延安》——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

必读理由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我国建国初期第一部讴歌人民解放战争的名著”,“我国描写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英雄史诗”。《保卫延安》自1954年春公开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发行达数百万册,还被改编为电影、话剧、连环画、小说少儿版……甚至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作者杜鹏程也被恢复了名誉。此后,《保卫延安》在国内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一路飙升,杜鹏程也因之享誉中外、名垂青史。

杜鹏程——我国现代作家

杜鹏程(1921-1991年),原名杜红喜,曾用笔名司马君,现代作家。中共党员。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

1921年3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一户贫农的家庭里,只读过几年私塾,曾就读于西庄镇学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分校、鲁迅师范学校、延安大学。

194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战地记者。

1949年7月,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第一野战军分社主编。同年11月下旬,杜鹏程便随同一野一兵团二军进驻南疆重镇喀什,杜鹏程被任命为新华社野战二支社社长兼记者。

1951年,杜鹏程从部队转业,先后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1954年到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批判。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彭德怀冤案的平反,《保卫延安》及杜鹏程也被恢复了名誉。

1991年10月27日杜鹏程因病在西安逝世。

杜鹏程在长、中、短篇创作中都获得显著的成就。《保卫延安》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有《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短篇小说有《工地之夜》、《夜走灵官峡》、《第一天》、《延安人》;小说集有《年轻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鹏程小说选》;还有《杜鹏程散文选》、《杜鹏程散文特写选》,评论集《我与文学》等作品。

深度解读

杜鹏程在报社工作和战地记者的经历丰富了他的生活积淀,提高了他的政治觉悟,升华了其思想感情,他不禁萌生了要将人民解放战争以及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诉诸笔端、昭示于后人的强烈冲动。1949年11月开始构思并列出提纲,自1950年初动笔,几个月后终于完成一部上百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初稿。先后经历9次删改,直至1953年,这部名为《保卫延安》的长篇小说才进入送审阶段,由最初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修改为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继之又压缩为17万字,最终又变为30多万字。1954年春,《保卫延安》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1956年2月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杜鹏程(左一)、沈雁冰、张恨水等。

小说以西北大战场的延安保卫战为广阔背景,紧紧围绕“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打退敌人的进攻”来展开,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热情地赞颂了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军事思想及其战略部署,以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笔调刻画了我军最高将领和各级指战员一系列的英雄形象,以“史诗的精神”描绘了一幅动人心弦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

作品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十倍于我军的敌人的浴血奋战,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概括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作品所描写的人民战争的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从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大大小小战斗的组织和进行,以及根据地人民和游击队的斗争,都有真实、正面的描写。作品不讳饰当时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回避敌强我弱形势下战争的空前残酷和激烈,每次战斗都有无数英雄战士壮烈牺牲,“一片土地一片血”,胜利的得来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这部作品内涵深刻、立意深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读者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党中央、毛主席对整个战局的正确分析和英明决策,彭德怀司令员的正确部署和指挥,我军将士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为誓死保卫党中央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绘;陕甘宁边区群众和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现。作品始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战争具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这部作品语言生动、人物鲜活,以高昂的笔调,遒劲的笔力、刻画了一批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周大勇是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英雄形象。作品通过一系列战斗和细节描写,突出地描绘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征:对党、对领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听到党中央撤离延安,看到陕北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惨烈的痛苦和愤怒煎熬着他的心”。战斗中他总是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在长城线上的突围战中,他身负重伤,带着伤病员和疲惫不堪的战士,被围困在一个小山洞里。面临绝境,他想的是怎样“紧张地为自己阶级的事业战斗下去”,终于率领战士闯出险境。青化砭战斗,他冲锋陷阵,个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龙镇攻坚,他智勇双全,出色地完成诱击敌人的任务。周大勇是在紧张的战斗和严酷的考验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现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过程,使得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加真实可信。

《保卫延安》体现了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

《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成名之作。小说坚持从生活出发的真实性原则,所以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加之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突出、鲜明的特点,所以从各方面看,《保卫延安》能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史诗。这部作品对于人民的文艺生活和文学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的内容具有革命的鼓舞作用,对于读者的教育影响无疑将是深刻而广大的。

其次,当今已经有不少反映人民革命战争的作品,从艺术成绩上说,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保卫延安》还是第一部。比起许多已有的描写人民革命战争的作品来,又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它给我们的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新的成就,那就是它真正在艺术上成功地描写了人民英雄。《保卫延安》创造正面人物,即描写先进分子或英雄人物,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根本的任务。

再次,作者杜鹏程的战斗的创作精神是最可宝贵的。要创造正面的人物,就要求作家们要有战斗的精神和真正的创造性。可以断定,《保卫延安》的成功,和作者对于这次战争的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作者掌握现实的精神不可分离。作者曾经比较长期地在部队里工作,曾经参加过多次的战斗;在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作者就是在战斗部队里参加工作的。这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的资本。而作者掌握现实的正确的、现实主义的方法和精神,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作者是全心身地在体验、肯定和歌颂这次战争的伟大精神,他和战争的精神之间没有任何的隔离;他在创作时,仍然在和战争同呼吸、同跳动。作者描写英雄人物,完全深入人物的灵魂中去,和人物同跳着脉搏,并以自己的意识到或不意识到的全部热情去肯定和体现他所认为应该肯定的东西,这样就使作者能够把革命人物的灵魂和精神真正体现了出来。这种对于生活的无隔离的精神和战斗的态度,是当今最需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