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4

第64章 《茶馆》——晚清社会的真实写照

必读理由

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话剧《茶馆》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它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的剧目,并且在很多国家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是老舍话剧作品中最优秀最能代表他艺术风格的作品,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老舍——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满族贫民家庭。9岁时入私塾。曾就读于京师第三中学、北京师范学校。

1922年,老舍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老舍远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中文讲师。在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等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老舍”的名字便引起了文坛的注意。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在新加坡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回到中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抗战期间,老舍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

抗战胜利后,1946年,老舍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深度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1956年,老舍又受到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启示和鼓舞,在北京人艺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的建议下写了这部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它是一部由往昔岁月市井生活画面组合起来的社会风情大戏。《茶馆》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茶馆》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作者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表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不同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

1958年版《茶馆》,于是之饰王利发,英若诚饰刘麻子。

《茶馆》共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三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第一幕说的是戊戌变法那一年,维新失败,顽固派得势。重点描绘了“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到了第二幕,清王朝已经瓦解,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老百姓都备感恐惧,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到了第三幕,写抗战胜利后,人们虽然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却面对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断送的危机。

《茶馆》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的精神危机的刻画,来体现时代文化危机。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20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时不时地想出些小招数去苦撑。最终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要霸占他的铺面开办新式妓院……王利发走到了人生尽头,面对死的诱惑,他喊道:“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一幕登场的时候,只有20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厂里的机器被当成碎铜烂铁卖掉了。他怨气冲天地喊道:“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

常四爷这个人物形象是从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在他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

为旧中国社会生活唱出的一曲挽歌

《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茶馆》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用短短三幕戏精到地表现三个历史时期,作者通过精挑细选处在三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提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向。《茶馆》表现出旧中国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阐释着一个结论: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

作者把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个性,同时又简洁凝练,意蕴深长,把政治学家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化成社会下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把时代变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

《茶馆》是话剧民族化的一个典型,描写了中国人的生活、风俗习惯,采用的语言也极具民族化和地方色彩。《茶馆》为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