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3

第63章 《鲁迅全集》——中华民族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

必读理由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库,鲁迅精神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鲁迅全集》问世后,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被吸收进我国中小学教材,并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阅读《鲁迅全集》不但可以了解中华民族近代文化史,他所总结的文化、社会定律对当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进入南京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

1902年2月,鲁迅东渡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现代医学。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

1906年,他遵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数日后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鲁迅师从章太炎,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

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

1912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1918年,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1927年1月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同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十年之久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深度解读

1936年鲁迅去世后,《鲁迅全集》的出版即被提上日程。当时成立了一个纪念委员会,负责整理出版《鲁迅全集》。后因种种原因告吹。最后由胡愈之主持的民间文化团体“复社”接手,独立承担。1938年8月,20卷本的《鲁迅全集》正式问世,包括作品和译文两大类。《鲁迅全集》从鲁迅去世至今70余年间共出了五个不同的版本,即1938年版、1958年版、1973年版、1981年版、2005年版。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鲁迅在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1.小说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

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鲁迅后期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鲁迅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神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2.杂文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鲁迅的“杂文”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个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笔锋驰骋纵横,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毛泽东书录鲁迅的书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散文

鲁迅的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为《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野草》出版于1937年。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4.其他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鲁迅全集》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面镜子

鲁迅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鲁迅的作品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基础文明的一部分,想要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史,就要了解鲁迅。《鲁迅全集》是了解鲁迅的最好入口,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面镜子。

鲁迅总结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的思想是一种文化定律,是社会现象的定律,这些定律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毛泽东所评价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鲁迅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优美和最核心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的精神更值得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