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大历史》——跳出习史价值负累的好书

必读理由

1997年,自本书中文简体版问世以来,10多年里20余次刊行而不衰。皆因为本书非常符合现代人的读史需要。本书篇幅虽短,却写了中国历史的全貌,并用和欧美历史对比的方法,回答了现代型的经济体制为什么不为传统社会所容,以及又是什么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

黄仁宇——著名历史学家

黄仁宇(1918-2000年),生于中国湖南长沙,后加入美国国籍,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他自幼喜好写作,自十四五岁起就开始向当地报纸投稿,写作热忱自此从未间断,当时的《湖南日报》副刊连续登载了他写的世界名人传记,每篇都有他自己手描的人物画像。

1936-1938年,他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毕业后,曾担任军队中下级军官十年。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军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1947年毕业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份退伍。后再度赴美国,到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最终获博士学位。

他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New Paltz分校教授,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自《万历十五年》问世后,其著作一部接一部地问世,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遂成为史学界名人。

其主要著作有《缅北之战》、《明代的漕运》、《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放宽历史的视界》、《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长沙白茉莉》、《地北天南叙古今》、《资本主义与廿一世纪》、《现代中国的历程》、《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近代中国的出路》、《汴京残梦》、《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关系千万重》、《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书信集》等。

深度解读

《中国大历史》只用了20余万字就勾画了整个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全貌,作者黄仁宇是如何做到的?

原来,黄仁宇心中一直装着一个问题: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人望而却步,找不到学史的方便门径。于是,黄仁宇倡导“大历史”,主张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不以道德价值论史,不以考据写史,纵横五千年历史,三言两语就点破王朝利弊,这就是黄仁宇的独特之处。

作为成功的历史著作,本书的读者定位并非只是史学界,黄仁宇极善于从历史的细微末节入手,找寻更为准确的历史时代特征,这也体现了他的大历史观。他强调将人物与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且不放过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那些本来被史学界研究得很深的人物得以以新面孔再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总结了中国“天子”的身份特点,他们对待儒家和法家的态度,以及他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农业。作者在书中写道:“综合说来,汉武帝刘彻和霍光不可能一眼看穿他们自己在历史上的作为的真意。即使千百年后,想要全部洞悉,仍至为不易。在讨论他们的行为与个性之余,很少人曾想及的则是,中国的皇位乃是世间无从合理维持的一种制度。皇帝非神,而兼二者之性格。他不合理而又非全不合理,也是脚踏两条船。他不能如儒家之采取人本主义,也不能如法家之全部铁面无私,而又要兼顾两家之长。即在专制时代的初期,皇帝已任用十三万个官僚去治理六千万的人民,他所能凭借的手段极少,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面须通过无数的矛盾与暧昧,一面又要有威权和气魄。一个带有同情心的读者可以领悟到天子之贵为‘天子’,乃是不意之间被命运派去处理一个局面。如果我们借彼观此,可以想见密西西比河会更换河道而趋向弗罗里达入海;一次旱灾、蝗灾会使爱荷华及堪萨斯全部颗粒无收;而北方与加拿大为邻的国界大部为沙漠,当中只有很少的几个绿洲。汉朝的皇帝以天下第一的农夫自居,不时发出通告,表示对人民生计的关怀。我们无从指斥其全部为矫揉造作。因为他们向小自耕农抽税而倚之生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是从一种比喻看来,他们所设计的制度和行政的方式,也还是倒金字塔式,上重下轻。越去权威愈远,与原来设想之间的差误愈多,所以权力务必凝聚在上。有时理想中的至美至善和实际情形的差异可以大得惊人。西安朝廷中,半宗教性的安排增强了皇帝的地位。他是人世间最后的威权,他的仲裁带着神权的判断力量。”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所以,作者非常重视从经济技术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本书目录如下:

自序: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的试验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第十六章 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第十八章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 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 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台湾、香港与澳门

跳出“应当如是”的历史价值框框

本书因为篇幅短,往往三言两语就道破玄机,所以,非常适合现代人,特别适合繁忙的领导干部阅读。

除了篇幅短,本书还有另外一个适合领导干部阅读的重要原因。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文明类型、文化形态的状描,并且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了历史特质。

本书写历史的方法,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也没有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框框,满足现代人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好奇心。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价值所在。

另外,本书引用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其中有欧洲历史,也包括经济学,这也正是现代领导干部最需要的读史角度。

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运用和欧美历史对比的方法,回答了我们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又是何种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的。

这对于我们如何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非常重要。作者有一本书叫《新时代的历史观: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他把清末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变成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正切中时代的需要。如果现在仍然固执地要回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上,实在是让人可笑。想想看,张之洞是南方办洋务的领袖,他深知西学的重要和实用,但他又不敢开罪于清朝统治阶级,于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是满足了慈禧和满清贵族的虚荣心和利益需要。如果我们今天的政治智慧,还不能高于慈禧和满清贵族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实在让后人感到可笑了。如此,中国的精英们100多年的探索和奋斗,岂不白费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