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1

第61章 《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必读理由

曹雪芹故居前的曹雪芹像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被称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别号。祖籍河北丰润,曹家的祖上本是汉人,约于明永乐年间迁到辽东,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清初时他的高祖曹振彦随清兵入关,立有军功,曹家成为专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人员,家族开始发达起来。他的曾祖曹玺的妻子当过康熙的保姆,而祖父曹寅小时也做过康熙的伴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康熙登基后,曹家得到格外的恩宠。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江宁织造名义上只是一个为宫廷采办织物和日常用品的小官,但实际上则是康熙派驻江南、督察军政民情的私人心腹,同时江宁织造还控制着江南的丝织业,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以织造府为行宫。《红楼梦》中提到江南的甄家“独他们家接驾四次”暗示的正是这一宠信。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曹家子弟们沦落到社会底层,曹雪芹地位卑下,境遇潦倒,常常要靠卖画才能维持生活。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乾隆二十七年(1762)秋,爱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之中,不久他也伤感谢世,留下一个新娶不久的继妻和一部未完成的书稿,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始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中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虽著作如林,却多未及问世而赍志以终。

高鹗的文艺作品很多,除《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外,主要是诗、词,也有一些散文。传世之作见有《兰墅诗抄》、《高兰墅集》、《砚香词·簏存草》、《赠麟庆》、《月小山房遗稿》等。

深度解读

《红楼梦》全书结构新颖而奇巧,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贯穿全书的主线索。它以贾、林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彻底背叛和爱情的悲剧结局而告终。这条主线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也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副线。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寄生腐朽、荒淫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这条线索构成了主线索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提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红楼梦是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每个章回虽然彼此独立,却又各有相关。作者采用许多小事件堆栈成为一个大事件的“浪潮式”架构,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在小说中还包含着诗、词、曲、赋、偈、酒令、笑话、谜语、题匾、八股文等各种不同文体的创作与批评,乃至有命理卜辞、脉案药方、讼状塘报等。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书中很多名字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如潇湘馆(消香馆)、藕香榭(耦湘榭)、贾王薛史(家亡血史)、葫芦僧(糊涂僧)。

《红楼梦》有助于了解中国的文化

《红楼梦》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优美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作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红楼梦》的影响遍及社会文化各界。早在清代其影响已不限于国内,1842年即被部分译成英文。此后各种外文译本陆续出现,有近20个国别语种,几乎遍及全世界。此外,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也有10多种,它的世界意义已经日益被人认识,以致在国外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来,已赢得了国内外亿万读者的欣赏和赞誉。

清朝末年,著名诗人黄遵宪称《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

著名学者林语堂说:“红楼梦》不愧为世界名著,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无上珍宝,是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的创作方法在这里已达到了与外国19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相媲美的辉煌高度”。

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对《红楼梦》评价甚高。无论是对人物形象塑造,还是创作手法,都非常赞赏。毛泽东认为《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把《红楼梦》列为最有成就的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之一。1955年,更明确地提出了《红楼》、《三国》、《水浒》为中国古典小说三部名著的概念,并在1956年4月25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工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对《红楼梦》一书评价之高,可以说超过此前任何一位研究者。

俞平伯在《我们应该怎样读〈红楼梦〉》一文中指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它高度的艺术性久已被一百多年来的每一个读者肯定了。但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结构的庞大严整、人物的典型生动、语言的流利传神等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上,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有着决定这些艺术性成功的高度思想性,它是以一个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写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而衰的经过,从而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成为反映封建社会的一面最忠实的镜子,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