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58

第58章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必读理由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史记》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三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在家乡耕牧、读书。

10岁随父到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20岁开始漫游,足迹几乎走遍全国各地。他观瞻了历史的遗迹,了解了社会风土人情,搜集了传闻轶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在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又博览了朝廷藏书,为《史记》的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87年后,司马迁逝世。

深度解读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既包括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又有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历史内容。

《史记》最初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探求的“究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史记》是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活动,说明历史问题的。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共130篇,526500余字。它是由本纪、世家、列传、表、书这五部分相互配合组成的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每个部分各有特定的内容、体式和功能。

1.本纪,主要反映王朝兴衰的历史,记叙帝王事迹,兼以统理众事,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

《史记》包括“本纪”12篇,自黄帝迄于五帝。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2.世家,主要记载诸侯国之事,也兼载少数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兼用编年和传记的形式。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

《史记》包括“世家”30篇。孔子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又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

3.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列传所载人物最为广泛,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在载录之列,它占了半数以上,五体之中,要数列传的内容最为丰富、具体。其中也涉及到少数民族以及域外国家的传记,非常翔实。

《史记》包括“列传”70篇,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有关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类传有《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4.表,主要是大事年表。十表的先后顺序是:“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年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5.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主要着眼于政治,记载典章制度及与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经济、文化专题,以进一步扩大反映社会生活的层面。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8篇。

为了加深对《史记》原文的理解,可以同时看一看“三家注”,即:《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史记集解》包括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史记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精辟;《史记正义》的作者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校勘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名史

《史记》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规模巨大,体系完备,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书中文字的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也给后代的小说、戏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有极大的启发。《史记》纪传体的体例更是为唐宋传奇以至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脉相承。

唐朝时期,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另外《史记》对后世政治、经济、美学以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